满足你的幸福感需要多少钱
满足你的幸福感需要多少钱
朋友亲戚家一对小夫妻过来旅行,说是想顺便考察一下,值不值得放弃国内的生活移民过来。
结果游玩倒成了其次,朋友应要求带着他们转遍了附近的回国礼品店,买了俩大行李箱的保健品。临行前,朋友问他们对这边的印象如何,俩孩子想了想,反问了朋友一句: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觉得幸福吗?
当时把朋友问得颇为懵圈,过日子不就是一天天的细水长流,谁又曾刻意的去留意过有无幸福感这样的疑问。
既然问题被人提起,难免心里自问一下,有没有幸福感呢?
记得十多年前,生活还甚是简单,尚属于养家糊口的阶段。老杨刚出来单干,一天自己接了个小活,下午回家高高兴兴的递给我两百大元,说:给你当零花钱吧。那个印象太过深刻,心里真的满满都是幸福和感动。直到现在,这个场景有时候都还会在脑海里一遍遍重放。后来,和老杨提起,刚开始,他不好意思的笑,再之后,表情一天天的淡漠了下去。
现在的日子比起那个时候,不知道强了多少。两百块钱更算不上什么大钱,去趟超市菜市场就差不多了。虽然现实里还是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拖儿带女。经济已然允许,偶尔千八百买个礼物奖励一下自己,也抽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休息,自然都是开心幸福的,却很少再那么感觉强烈。
看过一篇文章,是美国普渡大学基于盖普索咨询公司的大数据做的调查研究:
“当你拥有多少金钱时,它就不再改变你的幸福感。”
研究结论是:在澳洲和新西兰,居民获得生活满足感所需的理想收入大约在12.5万美元(约合15.9万澳元)左右,而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这一数字为10万美元(12.7万澳元),北美为10.5万美元(13.3万澳元),东欧为4.5万美元(5.7万澳元),撒哈拉以南非洲为4万美元(5.1万澳元)。
但是,一旦达到门槛,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实际上会让人感觉更糟,生活满意度降低,幸福感降低。这可能是因为一旦人们有足够的钱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他们可能会被欲望驱使,比如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参与社会攀比,而这“可能降低幸福感”。
这倒让我想起一朋友家的妻子,在她眼里,似乎身边任何一个人都比她过得好过得幸福。回国,羡慕亲戚雇保姆父母帮,不用做饭不带孩子,日子过得轻松。回来,羡慕朋友家挣钱轻松,敢花敢买,生活品质高。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瞧人家~~~。事实上她家先生很宠她,一直有两家老人轮流帮衬,也是被别人羡慕着却不自知罢了。大约,总是处于羡慕他人的状态里,幸福感就尤其难以企及。
老杨球队里的一位大哥,二十几年里,做一份工作,住一间房子,养大两个孩子,算得上一个“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典范。现在俩个孩子大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俩夫妻经常约了朋友出游聚餐,生活丰富多彩。太太开始学习摄影,时不时在朋友圈里晒晒太太还不太成熟的作品,乐在其中。前两天孩子们做东给妈妈过生日,晒一家人漂漂亮亮外出吃饭美美的合影,幸福是明明白白的溢出了影框。
老杨时常感慨,自己这两年白了满头发,大哥却还是一头乌发。比起心态,我们到底淹没于浮世,过于执着看不开。生活的太仓促,反显得疲惫不堪,急于赶路,错过了两旁的风景。
活了一把年纪,自然再也不会天真的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句话解释了一切。当还在为了温饱而四处奔波的时候, 幸福感很难被顾及。物质不会是全部,却绝对是成就幸福感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满足了基本需求,幸福感就来源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感受,与他人无由了。
一位科学家在大学时期做论文,找了很多人调研,得出的结论,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有成功的商人,来源于事业成功的成就感;有普通人,来源于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二三十年后,科学家又回访当初这些人,这些年间,有成功的商人经营不善事业失败,于是幸福感也随之消失,而大多普通人依旧保持着幸福感,即使外界变迁,对生活的认知始终都在。
怎么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应放应收决定只能在你。幸福与否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认为与你无关。
至于多少财富才能让你感觉幸福,欲望的追求催人奋进,也没有止境,却因人而异。“安贫乐道”算是境界,“小富则安”可谓豁达,“得陇望蜀”有种坚持,这里无关褒贬,只是态度不同。
而某时某刻某个简单,像食一餐饭、做一件事,爱一个人,都会带来幸福感。其实,它们都是内心的一种满足,只在心上安立,心里满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