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说的根本不是中文
“咖啡”是外来词,这没错!
可“歇斯底里”这么浓眉大眼的四字成语,
什么时候也叛变了?
·壹·
三句不离外来语的上海人
上海作为中国早期对外交流的中流砥柱,吸收的西洋词汇多如牛毛,如果非要说出上海外来语的鼎盛时期,那也就是1943年到1949年之间了。
这一百多年改变了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语言习惯。
比如——
这当然是个不太好的上海俚语,却并非是上海专用,早就辐射到全中国了。
最早知道这个词,是小时候看《三毛流浪记》。(ps:没暴露年龄吧。)
书中第一次提到了【瘪三】这个词,让我很是费解了一段时间。
最早在上海,这个词一般用来指那些游手好闲,生活潦倒,以乞讨为生的人,所以简单说,【瘪三】就是【三无青年】,无生活,无职业,无家产,但怎么看,似乎这个词都和“瘪”没有关系。
当然没关系啦~
因为这就是一个外来语!【瘪三】,是由英文【beg sir】,英文原意自然是指讨饭的人,穷困潦倒的流浪汉等等。
至于【瘪三】是怎么演变成“地痞无赖”,“不劳而获”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茅盾先生的《子夜》中有这么一句话:“马路上的小瘪三,饭可以不吃,香烟屁股一定要抽。”
除了【瘪三】这种不好听的词,有好听的外来语吗?
有!
没错就是《欢乐颂》里曲筱绡叫赵启明的那个昵称——“嗲赵”。
【嗲】这个词感觉北方人不太说,因为说出来就有一股自己都忍不了的强行撒娇的感觉,就算是女孩子,自己说自己“嗲”,也有点怪怪的……
但是放在南方就不一样了,还真是地域问题,上海女孩或者台湾女孩,软软的来一句【嗲】,似乎就合情合理。
【嗲】来自英文中的【dear】。
去翻翻民国的剧或者书籍,就会发现那时候的上海受到外国文化熏陶有多么严重,无论是小姐还是太太,称呼自己另一半的时候,一律都是【嗲】的~~
一袭旗袍,一挽乌云,慢声细语的叫一声【嗲】……
就问你骨头酥不酥!!
这里有一本《上海话外来语二百例》
想知道上海人地地道道的外来语,可以参考哦~~
·贰·
粤语外来语分不清楚
广州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不可谓不多,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一个词,“扑街”。
粤语那么多都和北方语言习惯不同,但最被我们熟知的就这么几个,【扑街】绝对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个。
其实但凡看过香港电影,或者玩儿过港版游戏,一定都对这句俚语非常熟悉。
其实【扑街】,最开始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扑倒在地上,后来慢慢演变成,“王八蛋”等骂人的粗口了。
就是这个我们最常见的粤语词汇,其实也是英语来的!
【扑街】来自英文【poor guy】。
十八,十九世纪之间,广州作为比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码头生意正是高峰,外国人习惯将码头运输货物的那些衣不蔽体的劳工,称为【poor guy】,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香港落入外国人手中,【poor guy】就变了意味,那些无辜的普通工人,也被自恃清高的外国人一并称为【poor guy】了。
工人的认知水平,固然是听不懂英文的,但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就是了,于是谐音【扑街】就被工人们赋予了,诅咒一个人出门遇到飞来横祸等等不好的含义。
不过反正我连粤语都听不懂。
·叁·
上了个“假”大学
是啊没错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同济大学哦。
同济大学也不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来自德语。是这么解释的——“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上海不愧是中国早期对外交流的中流砥柱!不但学校名字画风清奇,各种外来语还多着呢。
所以,我上的不是同济,是“德意志大学”?
哇塞你以为中国只有德意志大学吗?不,中国还有耶鲁大学!
湖南雅礼中学(yali)和湘雅医院的“雅”,其实是雅礼协会的意思,都是民国时期美国教会援建的。而雅礼就是是耶鲁(yale)的老式译名。
怎么样,惊不惊喜?刺不刺激?
如果说同济大学也好,湖南的“耶鲁”也罢,这只是外国传教士带给中国影响的一个方面。
·肆·
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的外来语
外来语一向都有一个神奇的“乌龙技能”,就是“交叉传染”,A国传到B国,又传回A国的情况屡见不鲜。
比如最搞笑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仙贝】的。
旺旺仙贝吃过吧,是的就是那个东西。
【仙贝】一词,音译来自日文中的【せんべい】。而【せんべい】,则音译自中文【煎饼】。
不瞒你说,我有点乱……
除了【仙贝】之外,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小吃,【甜不辣】。
台湾著名小吃,相信就算没吃过,也听说过。
我一直以为,【甜不辣】的意思,是说这个东西蛮甜的,不辣,现在想想自己的理解能力估计以后也吃不起小吃了……
而这款油炸并且酱汁甜甜的小吃【甜不辣】,其实也来自日本,是小吃【天妇罗】的音译。
但【天妇罗】并不是日本本土的食物,它也是外来的,是16世纪传入日本的葡萄牙著名小吃【Tempura】!
今天我们举的这些例子,基本都是近代出现的外来语,但其实文化的交融一刻都没有停息过。
我国很多很多词汇,都是来自跟“佛”有关的梵语。
什么【入流】,【塔】,【奇特】,【化身】,【妄想】,【皆大欢喜】,【当下】等等。
从这么多外来语中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吸收梵语的速度和种类,几乎堪比日本吸收汉语而成的片假名。
这种外来语的涌入,当然是每个时代都会发生的一种必然,只是总有很多词,用着用着原意就不见了,奇奇怪怪的引申义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就姑且当个笑料看吧。
说起来,【杀马特】可是来自英文【smart】的音译呢,这以后还让【smart】怎么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