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流派及新年音乐会
古典音乐流派
(一)巴罗克音乐 自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巴罗克音乐风靡欧洲,盛极一时,对整个西欧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巴罗克”一词源于建筑艺术,是指那种外观辉煌华丽,内饰细致精巧,情调热烈生动的建筑风格。后来巴罗克一词逐渐用于文世与音乐,指那些与当时建筑风格相一致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巴罗克便成为十七世纪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风格的代名词。
在音乐上,巴罗克风格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在题材上,它从歌颂上帝、赞美宗教转向世俗,面向人民,大胆地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戏剧性情节的题材;在风格睛调上,它摈弃了崇尚、宁静、清高质朴、禁欲的宗教影响,转而表现欢乐、明快、流畅、生动的世俗睛感;在体裁手法上,它突破了单纯的声乐体裁和单调的技法,而代之以声乐和器乐等多样化体裁,尤其是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象巴赫那样的一批复调作曲大师及作品。
(二)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是把巴罗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柏特是拉开浪漫音乐帷幕的人。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作曲家除韦柏和舒柏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克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
(四)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又都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与曾经高度发展但已日趋保守的德国、奥志利传统乐风相对抗。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总是乐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去表现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参加到反抗异族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与中、后期的浪漫乐派,处在同一个时期。以民族乐派总的风格来看,它是隶属于浪漫乐派的。只是由于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它才单独作为一种音乐流派。
(五)印象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向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化学的新发现。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叠置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1892年,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最初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这部根据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写成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阳光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在他的歌剧《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以及许多钢琴曲(如《意象集》、《前奏曲》)和管弦乐曲(如《夜曲》、《大海》)中都实践着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泻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洛可可音乐流派:
洛可可为法语 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caille(贝壳工艺)。是指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的欧洲、主要是法国音乐作品中的一种趣味、一种风格。它并未形成一个流派,更谈不上在音乐史上有个洛可可时期。17世纪后期,法国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产生了一种线条繁复、装饰富丽、精致典雅的风格,人们以“洛可可”称之。洛可可风格也在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作品中发生影响,但远不如在造型艺术上那样显著。法国作曲家f.库普兰所作、深受国王路易十四欣赏的许多室内乐和哈普西科德曲,多玲珑纤巧,装饰华丽,与当时的建筑式样、室内修饰以至于家具构成等各方面在风格上颇有共同之处,这些作品常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在音乐上的早期反映。法国作曲家 l.-c.达坎所作的许多哈普西科德曲也多带着洛可可色彩,特别是命名为《杜鹃》的更为典型。法国作曲家 j.-p.拉莫所作的许多芭蕾舞曲,以和声手法新颖著称,在风格上也属于洛可可一类。洛可可风格迅速地由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国。在德国,g.f.亨德尔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一些装饰富丽的复调写法,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海顿和w.a.莫扎特的一些逗人喜爱的轻松小品中,有时也还存在着洛可可的余音。
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致,装饰富丽,是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延续至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18世纪后期逐渐消亡。
2015年威尼斯凤凰剧院新年音乐会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9UjZ56TiHQ/
(一)巴罗克音乐 自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巴罗克音乐风靡欧洲,盛极一时,对整个西欧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巴罗克”一词源于建筑艺术,是指那种外观辉煌华丽,内饰细致精巧,情调热烈生动的建筑风格。后来巴罗克一词逐渐用于文世与音乐,指那些与当时建筑风格相一致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巴罗克便成为十七世纪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风格的代名词。
在音乐上,巴罗克风格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在题材上,它从歌颂上帝、赞美宗教转向世俗,面向人民,大胆地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戏剧性情节的题材;在风格睛调上,它摈弃了崇尚、宁静、清高质朴、禁欲的宗教影响,转而表现欢乐、明快、流畅、生动的世俗睛感;在体裁手法上,它突破了单纯的声乐体裁和单调的技法,而代之以声乐和器乐等多样化体裁,尤其是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象巴赫那样的一批复调作曲大师及作品。
(二)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是把巴罗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柏特是拉开浪漫音乐帷幕的人。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作曲家除韦柏和舒柏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克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
(四)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又都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与曾经高度发展但已日趋保守的德国、奥志利传统乐风相对抗。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总是乐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去表现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参加到反抗异族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与中、后期的浪漫乐派,处在同一个时期。以民族乐派总的风格来看,它是隶属于浪漫乐派的。只是由于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它才单独作为一种音乐流派。
(五)印象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向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化学的新发现。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叠置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1892年,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最初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这部根据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写成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阳光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在他的歌剧《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以及许多钢琴曲(如《意象集》、《前奏曲》)和管弦乐曲(如《夜曲》、《大海》)中都实践着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泻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洛可可音乐流派:
洛可可为法语 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caille(贝壳工艺)。是指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的欧洲、主要是法国音乐作品中的一种趣味、一种风格。它并未形成一个流派,更谈不上在音乐史上有个洛可可时期。17世纪后期,法国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产生了一种线条繁复、装饰富丽、精致典雅的风格,人们以“洛可可”称之。洛可可风格也在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作品中发生影响,但远不如在造型艺术上那样显著。法国作曲家f.库普兰所作、深受国王路易十四欣赏的许多室内乐和哈普西科德曲,多玲珑纤巧,装饰华丽,与当时的建筑式样、室内修饰以至于家具构成等各方面在风格上颇有共同之处,这些作品常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在音乐上的早期反映。法国作曲家 l.-c.达坎所作的许多哈普西科德曲也多带着洛可可色彩,特别是命名为《杜鹃》的更为典型。法国作曲家 j.-p.拉莫所作的许多芭蕾舞曲,以和声手法新颖著称,在风格上也属于洛可可一类。洛可可风格迅速地由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国。在德国,g.f.亨德尔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一些装饰富丽的复调写法,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海顿和w.a.莫扎特的一些逗人喜爱的轻松小品中,有时也还存在着洛可可的余音。
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致,装饰富丽,是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延续至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18世纪后期逐渐消亡。
2015年威尼斯凤凰剧院新年音乐会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9UjZ56TiHQ/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飞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