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剧情介绍和分析(四)
本剧第一个较量是太子冠礼,太子方(将权)和齐王方(相权)正式出场。齐王的目的当然是让冠加不成,因为一旦成功举行,他就必须之藩,此生再不能与父母相见了。所以他是急迫想要拖延的一方。鉴于这个设定,此番冲突只会是家庭内部争斗,只有皇帝(裁判员)和两个儿子(运动员)参赛。所以这次斗争基本和权谋无关,斗心眼而已,单纯的宫闱内斗。编剧用这么一个窝里斗做开头,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妙,果然一集未完弹幕上一大堆喷"女人编出来的全是争风吃醋眼界格局就这么小没有家国天下恢宏世界观…"。这是以古代真实事件为蓝本再创作的局限。所谓史册,就是记载帝王将相语录的,没一件写到普通百姓。你这个蓝本就是仅限于宫闱内的,'一小撮'满腹诡计的人在阴暗的宫闱里斗的你死我活,谁心里也没有天下苍生。欧洲史也是。只要是文字记载,多局限于最上层的宫廷争斗。所以以此为蓝本的权游、The Favourite也同样,谁也不演老百姓。
这个冠礼风波的引子和结局,就是分别参考了历史上真实事件。引子参考的是《讨武曌檄》,结局比照的是明末三大案的梃击案。武则天对夫家李氏皇族血腥清洗,逼的李唐贵族造反,骆宾王拿武则天杀姊屠兄,还有以一人之身给父子俩陪睡等等烂事,做为讨伐她的理论依据。古人认为德比才更重要,道德上你要站不住脚了,你坐某个位子的合法性就丧失了。所以要推翻谁基本上都以攻击对方的失德为有力武器。这里的齐王亦如此。以太子三年前母亲去世不在场的黑历史,炮制了一篇讨伐他的檄文,然后当着天下人的面抛出去,就跟那个讨武曌檄一样的做法,下面的进攻,就有理论依据了--我是为天下人除害。这种进攻方式在现代人眼里太幼稚,于是不到十分钟就看见弹幕上不断有人骂'这剧所谓权谋真是小儿科拿观众当傻子…'现在干编剧这行真得能扛得住骂。观众越来越没耐心,基本上用1.5倍速看剧,一般开局十分钟,最多一集没抓住观众眼球,你这剧就被骂然后弃了。这剧之所以拍这么快,后期剪的七零八碎,好多已经拍好的都给剪了,就是为了迎合这一代看着美剧,玩升级打怪电游长大的观众口味。
编剧当然知道现在的观众理解不了古人口水的威力,所以那个檄文其实就是个幌子,进攻方的大招是死谏。整个冠礼风波拍了两集半,双方你来我往十几次回合,一方刚取得点优势下一刻就转成了劣势,刚陷入败局马上转过来杀回马枪,很多地方我看第一遍时都觉得人物说的是废话,二刷的时候才感悟出这人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关于男主,看小说的时候我就很佩服作者,竟然敢拿这么一个不讨喜的人物当主角,一点不怕她这小说没人读。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家都写那个'一将'的成功创业史,她关注那个白骨,按她自己的话,男主萧定权是历史上那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综合体。给loser写奋斗史,还写得这么精致细腻,实在少见。而且人物的性格更是让人提不起关注的兴趣。看惯了主角光环,男主必须是高大上,金手指到处开挂神一样存在的人物,神机妙算一切尽在掌握中。这个男主竟然正相反,怯懦、女人般感性,爱哭、倚赖,太反套路。当时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拍成电视剧的话,这男主得让人鄙夷死。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勇气过人。
萧定权的性格缺陷可以简单归因为'缺乏爱与关注'。其实我们身边经常有类似心结的人(网上更多),不停不停地哭诉自己的父母怎么偏心,尤其是那种重男轻女家庭里出来的女孩子,每每抱怨父母怎么不重视她自己拼命读书长大拼命挣钱,穷尽小家财力奉献给父母,甚至配偶斥之为'愚孝'与之离婚都在所不惜,却永远得不到认可,而父母偏爱的那个兄弟是多么废柴多么不拿老人当人,可父母还是一如既往地偏爱。奇怪之处在于,无论抱怨者在控诉的时候多么痛心,对父母多么绝望,下一次她还是这么干,还是拼命地付出,然后得到的回报还是失望,然后还要控诉…这不你自找的么。要不你真死心,从此不再期待那句认同,要不你别抱怨。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小时候缺爱的人,一生对父母都有一个固定的心理诉求,就是他们一直盼着有一天父母良心发现,对他们说一句"孩子,我们当初错了。你才是我几个孩子里,最优秀的那个。"但其实,你永远等不到。
对父母有这种心理诉求的人,按武志红的话,是心理上还没断奶,无论他生理年龄有多大。这里的男主对他父亲,就是这个心结。所以这个剧的导演从来不承认这是权谋剧(我也不觉得是),每回被问都说本剧是家庭伦理剧,古代版的《都挺好》。这个剧前半部在塑造男主'心理没断奶'上,还是很不遗余力的。
冠礼风波开场是齐王藏在放置宫廷用品的库房里,秘密书写檄文,同时在和一个宫女吴氏偷情。从对话上看这二人偷情不是一次两次的了,吴在齐王写字的时候,把只有皇帝和太子才能用的玉带围在了他腰上,齐王过了一把短暂的瘾,指着他刚写的字说你可认得,吴就念了出来,什么背母不孝背君不忠之类的。可这时门外其实有人在偷听,是来找这条玉带的尚服局首领张氏。
郝蕾出演打酱油的张尚服。这造型,这帽子(幞头),还有圆领袍,我第一个反应是来源于宋墓伎乐壁画里那三个女子
另外清初绘制的《历代贤后图》中也有类似造型,穿圆领袍戴朝天幞头的女官。这剧的服化道在考据上很用心,比较重视细节。
张尚服在为太子元服冠礼准备衣服时,发现手下人把腰带拿错了,是普通的金带。这要是错了她这个做首领的弄不好人头不保,所以拿着那个金带亲自跑到库房,同时也命手底下的宫女到处去找。结果就在进库房前,听到了里面人的密谋,齐王问这几个字可认得,吴氏就念出来,然后齐王说这是讨伐太子的檄文,给偷听的人留下印象以为齐王真的在炮制这么一篇东西,还听到齐王说,典礼开始后让吴偷偷登上阙楼,当着皇帝百官的面把檄文抛下去,这样天下人就都知道太子失德不配加冠了。张氏吓一跳,手中的金带掉在地上,发出的声响惊动屋里人,带上的一块金銙不结实,落地的时候从腰带上分离,张也没发现,赶快捡起腰带躲起来,下一刻,里面的吴氏端着玉带走出来了。正好迎上两个找带子的宫女,三人匆匆离去,从宫女的抱怨里,可以听到吴氏非常受上司张尚服的宠爱,经常不守规矩。另外前面给吴内人的几个镜头,她戴的那幅耳坠是亮点。累丝攒金镶宝耳坠,式样和已经出场过的赵贵妃戴的类似,暗示这副首饰应该是赵妃赏她的,也暗示这个宫女虚荣恃骄,与身份不符的贵重赏赐得到了也别那么招摇,但这位一点不在乎。
接下来张氏回到太子寝殿,给沐浴完毕的太子梳头,穿衣服,沐浴更衣是古人在各种祭祀庆典之前的必备环节。张想把听到的阴谋告诉太子,因为她是太子生母也就是顾皇后的旧宫人,给顾皇后梳了20多年头的,看着太子长大,皇后对她也很不错,所以从道义上她觉得自己该帮他一把,可是这时候齐王到了,张没有机会说,在给太子盘发的时候故意打碎了玉簪提示。
然后太子起身去典礼现场,人都走光了,齐王拿出张掉在地上的那块金銙,说这东西是尚服掉的吧,你作为一局首领做什么事都该小心谨慎。这话谁都能听出来是在拿全局人的性命威胁她保守秘密。这个情节还暗示,齐王在库房的门里,就看到外面偷听的是张了,否则他就是捡到了门口遗失的金銙,也不知道是谁掉的。
然后太子到达典礼现场,这种宫廷典礼都是在室外进行。宫墙下搭几个棚,供祭典的人休息,等时辰到了典礼开始。太子在棚里休息的时候,把张氏叫过来问你倒底有什么话要说,手里是那个故意被打碎的玉簪,说明他看懂了这个提示。之所以能看懂,源于许多年前,张还是小宫女的时候,打碎过皇后的一个玉簪,因为是御赐,她吓哭了,是小太子帮她藏了起来,所以俩人之间有这个默契,打碎玉簪说明有祸事。张于是告诉他齐王的计划要他早做防备,当被问及那个宫女是谁时,张说没看清。
这里就有疑问了。你怎么知道张就一定会告诉太子呢?这剧在看的时候经常会出这样的疑问,想不明白就骂编剧弱智,主角光环太假,"主角嘛少不了人帮他否则剧早编不下去了…",弹幕上也很多"情节安排太刻意都预先设计好了演员就按剧本指的这一条路往下走…"现在看到第11集,我得出一结论:遇到看不懂的时候先怀疑自己,要不自己错过了细节,要不脑子不够用没想到。
时辰到了典礼开始,太子、亲王、皇帝、百官的大朝服,复原的特别逼真,所有细节都没漏,但就是朝代是混搭的。因为是架空,广电现在的要求是架空剧不能让观众看出来是哪个具体的历史朝代,所以剧里的服装分属唐、宋、明三个朝代,比如男人的公服复原的是宋代,朝服复原的是宋加明代,女装基本上复原的唐代。
欣赏一下某书记的笼巾貂蝉冠造型。右边是明代人物像
典礼的场面复原的也挺好,就是远景都是ps的。不过这剧的确现搭了好多宫殿和城墙,是在棚里搭的。但是细看的话有些地方不对,宫殿上的斗拱就是错的,这个以后再说。下面那幅是明代的画师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 第七幅<皇极侍班>,皇极殿就是现在的太和殿。明代时的样子和现在大不相同了。对比着看,剧版还原的还挺象的。
剧中群官朝服
宋画《孝经图卷》中群臣所着朝服
白罗方心曲领进贤冠朝服 正面
背面。白罗大带呈蝴蝶结状。上边一个腰下一个。剧版的腰下多出两个来。
另外此剧真实还原了唐宋时期,侍从见上司应有的叉手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水浒传》中有一回,杨志押送生辰纲,“……梁中书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
唐和宋的叉手礼在细节上还有所不同。前段时间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参考了唐代的叉手礼。唐代的右手拇指上翘。
本剧用的是宋代的,左手握住右手大指,右手四指平伸,显得更恭谨。下面左图是山西省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之二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