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强东的小金卡说银行改革
刘强东的做法是在摧毁整个银行体系,进而导致又一次金融风险。
不错,从表面看储户得利远远超过传统银行体系,但这巨额利息从何而来?
银行至少要由央行测算整体经济的现状和趋势,与国家其它经济决策部门协作,制定或稳定经济,或刺激经济发展,或抑制经济泡沫等等,极其关键的综合货币政策。一旦刘式模式形成一定规模,民生何以安?
或许摸石头思想及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派决策者,仍然幻想以此手段倒逼传统银行推动革新,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但这招并不新鲜,而且是早已“失效”的 、成为自改革以来“传统手段”。最典型的就是朱镕基以决断的态度加入世贸组织,倒逼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其它重大改革无不是换汤换药不换釜的复制。而最近的大手笔则是混改。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惯性的、万能的,也必须要改革掉的传统改革思路,否则改革又会陷入另一个无尽的圈里循环。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战略策略大致就两条:
1. 摸石头前进策略。会不会游泳,具不具备游泳条件,无所谓,只要敢于下水,勇于摸就是改革。这更强调的是敢闯敢拼的勇气和精神,并不在意谁摸石头,摸的是不是石头,石头有没有方向,以及是不是一直有石头摸,摸到哪里算个头等等理论问题。改革失策于高屋建瓴的全局统筹战略,陷入无序的局部纷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实即是此策的固疾,不可避免。
2. 借外力逼人于绝路,不得不改的“倒逼”之策。凡是被倒逼的个人,行业,部门,往往是把他们逼入既设之途,或他们被现实逼到几乎无路可走时,“请君入瓮”。
如果说,早期朱采取此法,是为了实现新政,像向上帝一样产生第一把推动力,还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话,后续的政策延续同一套路,虽然对策定者省力省心,但其改革效力则愈见衰退,至今已余波罕见了。
这个套路的基本思想就是经济私有化,好听点说就是经济自由化,斩断“公有制”的命根,幻想私有化的经济主导“充满青春活力”,建立理想的自由化经济体制,从而支撑中国实现复兴之路。
且不说这个套路是不是万能,实现这套路设定目标路线,必须具备其目标路线正确,全面利益兼顾,长短期规划合理,也必须得有强大的执行力,被逼者的意愿,以及实施时间。
所以,倒逼之策成败具备太多不确定性。
回到这次原题,关于银行体系的改革,从政府到行业界、金融使用者的改革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各方面理想目的大相径庭,并不是引入私有资本倒逼可以解决的。并且有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 1. 银行设定的改革目标是什么?以什么指标衡量?
如果说改革的成功与否,是以行业经济指标为准,那么,请查一下任何一家关于国际企业500强排行榜,看看中国银行企业的总资产和营收指标,是不是成功的标志?
在《财富》500强2017年榜中,工行排名第22 位列全球银行业之冠!建行28、农行38、中国银行42、交行171、招商216、兴业230、民生251,直到第43位才找到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 第48,而美国其它两大行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却“不知进取”地排在第61、62位!
在福布斯全球银行前25排名中,中国豪占前四,共8家进入榜内,美国共四家,日本两家,英国才一家。
这么比较,中国银行业是全球业界的翘楚楷模,经营管理盈利模式绝对应该是领先的,否则怎么实现的霸主地位?如此还要改革,改什么?往哪里改?是不是都并列全球第一才算改革成功?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上上下下甚至世界专业人士,都认为中国银行业面临不得不进行的大改革,小调整都不能解决各种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局面,什么问题?我想这个没人问的问题才是关键,我也知道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靠引入私资会不会造成“饮鸩止渴”的短期益,而长期痛的后果呢?
2.既然有一个改革的共识,而经济指标又不是改革的目标,那很容易理解的目标就是体制和服务方面的软件系统。
有趣的是,在主张银行改革者眼里,中国银行几乎成了最后一个必须动大手术,引入经济自由成分的顽固堡垒,需要改革的原因一如原国有落后行业一样,垄断、官僚、效率低下、关系经营、腐败贪污流行……等等,但他们有意回避了银行金融行业在当代经济中,特别是后冷战、全球化经济中的首屈一指的重要性。
这个行业对内承担着调节经济热度节度的重任,关乎每个国民的幸福指数,替代政府计划指令硬调节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必须操控的有形的手。对外则是经济堡垒的唯一防线,因为国家货币政策是外汇政策的基础。所以此行业完全不可,以常规行业的思路改革,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同小可,不可不慎,不要走为改而改的虚玄之路,也不要简单的认为现有银行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发奋之心,更不要认为银行会下海与‘’小金卡‘’竞争而瘦身进取,这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就像当年期望先富带后福一样无根据。
既然要在软件上改革,为什么不对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国际银行业开放市场呢?这倒是经典的倒逼套路,有比较才有优劣,才有改革动力。只是恐怕市场还不具备开放条件。
但像刘氏的小金卡是不是推动银行的小手呢?我看未必,甚至相反,不是它能够阻碍改革,而是扰乱改革。
为什么? 因为银行的改革更需要资金的支撑,而资金的来源正是广大储户和客户,失去这个基础,银行改革就是无根之水,生存即面临问题,就不用改了,刘氏金卡正是挖根之举。
第二,银行需要正常的营运盈利环境,才能平稳改革之路,国民经济大局也需要各行业正常盈利,平衡运行。 试想如果银行业大量流失储户,在实体经济盈利普遍低下的前提下,银行业改革的环境何在?不要认为这不可能发生,刘氏金卡一旦成功,也不可能不成功,以中国的国民性,以及国内海量的私有资本存量,立即形成所谓的投资风口,什么样的金卡都会有,大量的银行存款必定逃离,1到3年内形成另一个金融黑洞,不是危言耸听,那时候银行改革也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了。
第三,刘氏金卡承诺自动转存取利率4%以上,相当于把银行现有0.35的活期利率,提高到5年固定利率4%的水平,银行要与其竞争至少得把活期利率提高至这个水准,请问5年固定利率该是多少?
据央行数据,截止2017年6月,中国境内银行存款总额为155万亿以上,而私人存款达63万多亿。试想一下,利率和存款额度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
一个更严重的事实是,现在实业经济盈利水平低下,比房地产不如,贷不起款还不起利息的比例不小,提高利率的话,银行从哪里赚钱支付利息,能生存下去么?银行业陷入危机,国家金融经济政策如何通过市场实现?最高经济领导习组长强调的金融稳定如何实施?
另一方面,中国私人银行如民生、兴业等十几家 ,发展还是比较稳定健康的,正规的行业规范,使它们更容易理解与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有利于国家金融稳定,和搞活金融服务,同时形成统一货币政策下的良性竞争环境,如果国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组建类似的区域性的金融银行服务业,于国,于民,于资本出路,于银行竞争及适应性改革,面面俱到,良性共生。既有成功的范例 ,为什么会允许刘氏金卡这样的高息卡投放市场,扰乱金融,令人困惑。
总之,刘氏金卡的合法投放,基本上是此次金融领域改革一个明显错误。有关政府部门放行此卡,是因小失大之举,着眼于眼前利益,为改而改的痕迹明显,全然不顾全面长远利益。
马云也曾豪言: 银行不改,我们逼着它改。所以蚂蚁群上路了,刘金卡树旗了,后面引来虎狼也未可知。
资本逐利是人性必然,我如果有国内银行存款就会在第一时间里,挪到刘氏金卡里。收获5年以上的银行定期利息,而享受活期银行存款使用便利,为什么不?但是我最多使用刘氏金卡2到3年,因为它的生存期不会太长,新的金融政策就会紧紧遏制它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