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日战机事件
10月10日,中日战机事件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从中日双方的表述来分析: 这是一次通常事件,与过去几年来的中日战机猫鼠互动,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事件发生。
但是,中国国家媒体的频繁高调炒作,却超出了双方例行接触的报道密集度,并有推高此次事件政治敏感度的强烈意愿,表现在率先指责日本军机释放干扰弹,威胁中国军机的合法安全飞行,“不安全,不专业”,表示了异乎寻常的的谴责和抗议。
有趣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强烈的反应。官方不仅迟迟不表态,民间似乎也没什么不合常理的反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官方竟然否认发射干扰弹!没有否认监视中方的军机,但明确否认干扰对方。也对中方夸大事件事实,对日方发射干扰弹的不实指责表示抗议和疑虑。 这是不是很蹊跷呢?
环球网一如既往贯彻我强敌弱的解读思路说,日本战机是被中国战机压制,为了逃脱不得不发干扰弹,表现出了环球一方的一贯强大性,正确性,有利性和胜利性。没错呀,战机释放干扰弹,就是为了摆脱危险,就像某种甲壳虫为逃命放毒屁一样,只是以我看来,这种解读显得相当的不专业,和太多的主观臆断成分。一组远洋训练的军机编队,如果护航机组不得不占领有利空域,压制突袭而来的不明战机编组时,说明当时的空情局面是相当的危险的,这远远不等同于航母战机驱逐外来军机。前者阻击机组是要脱离机群,紧急寻找制空空域,有可能与编组反向运动,充满相当的不确定性,甚至危险性,通常空情下是不会采用的,而这种动作,一般是判定对方有相当严重的挑衅行为才会采取的。如果对方不得不释放干扰弹脱离危险的话,其地面的雷达系统,指挥系统,紧急支援系统绝不会静默,放任事件的发展。
除非是日本军机和空中保护系统是豆腐渣工程,军人酒囊饭袋,要么是中国训练军机机队强大到足以令日本胆寒的程度,或者后勤支援系统被发现具备了压倒性实力。
事实上,要解读此次事件并不难,只要看一下几点:
1. 先不管日机有没有下蛋,但跟踪侦查是肯定的。按惯例日机如果在中机队的前方和侧翼横向出现,都是‘’不安全和不专业‘’的,极容易引起被监视方的误判,而尾随,侧翼同向水平伴飞监控则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惯例。所以可以找找中日双方的声明中,哪方表述的清楚,和专业。
2. 发射干扰弹,这是临战的战术动作,达到使用这种动作的状态,其严重性几乎可以终止例行演习的任务了,而事实是演习按预订计划完成,这里面的文章,可不小。
3.推高事件的敏感性,把舆论造越大影响扩大,对哪一方的时事局势有利? 这恐怕是最重要的解读出发点。 努力保持升值和稳定的人民币,在完成了入蓝任务后,国际化出现了萎缩迹象,汇率呈现持续贬值状态,外汇储备年内大幅度降低25%的存量,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去库存远未达成目标。而解决这一切的最大希望是取得国际公认的自由市场地位,继续利用WTO平台加快国际化进程。
12月11,中国寄于30年来最大希望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地位,被美、欧、日、印断然否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