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食家和势利眼

美食家和势利眼

博客

那天和中国同事杰克和美国同事凯丽一起吃午饭,不知怎么谈起了酸奶。杰克比较了几种酸奶后,表示他最喜欢的还是北京酸奶,我点头表示同意。以前在北京上大学时,酸奶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印着蓝字的白瓷罐儿,口上蒙张半透明的纸,用皮筋扎紧。把吸管从纸上插进去,滋滋地往外吸,冰镇的酸酸甜甜的味道就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嘴里。

因为嘴馋,我曾在宿舍自己制作酸奶。不记得用的是鲜牛奶还是奶粉:按说当时鲜牛奶很难得到,而用奶粉冲出来的饮料做酸奶我又没有这个印象。但暂且把这桩历史疑案放在一边,制作酸奶的过程本身我是记忆犹新的:买回的酸奶喝到剩下一点点,把牛奶倒进去,第二天早上,瓷罐儿里就是一罐又香又甜的酸奶了。当然这是运气好的时候。如果运气不好,酸奶酸得让人疵牙咧嘴,罐里长一层黑霉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

但美国的酸奶从来没有让我产生过创作的冲动。美国酸奶就像大部分美国食品一样,除了甜腻,并没有别的风味。有时候下午在公司肚子饿了,又没有什么东西充饥,我偶尔也会从冰箱里拿一罐酸奶来吃。虽然酸奶一般被认为是健康食品,但这些酸奶明显放糖太多,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别的添加剂。

凯丽当然没尝过北京酸奶,但她表示她理解我们对美国酸奶的失望。“我也不喜欢一般店里卖的酸奶。我喜欢希腊酸奶,更creamy,有一种不同的texture。”我含含糊糊地附和着,心里突然有点内疚。我其实觉得希腊酸奶虽然比美国酸奶好些,与北京酸奶相比还有差距,但我决定还是不要把这一点意见说出来。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凯丽面前褒扬中国美食、诋毁美国食品,我觉得自己可能已经变成了令人生厌的food snob。我怀疑是我的美食霸凌,让凯丽急急忙忙与美国酸奶划清界限。

但我确实是个美食势利眼,尤其是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可怜的美国人,被麦当劳,披萨饼喂大,成天吃的是水煮青菜,meatloaf,casserole dish,pork loin,最大的享受也就是烤块牛排。牛排固然好,但多少被overrated。哪像我们中华美食,花样繁多,精妙无比,可以给人带来那么多丰富而又微妙的味觉上的享受。

其实我知道自己不算一名美食家。我当然喜欢美食,又幸运地有一副怎么也吃不胖的基因。但我做饭不愿下功夫,水平也不高,这也是事实。以前妈妈常说,你把书念好就行,做饭这么简单的事你肯定一学就会。后来我才发现,一向智慧的妈妈,这一回并不全对。做饭确实不是rocket science,但要做好也有它的讲究。从小养成了某种生活习惯或形成了某种生活态度的人,以后想做一手好菜要比别人克服更多障碍。比如某人特别讲效率,又以研究最优化为职业,学起烹调来肯定难成大器。做饭要的是慢功夫。为了味道上的细微差别,你要愿意做很多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小事情;你要执著地相信,这些时间和精力的付出都有价值;为了追求味觉上的最高享受,你必须对效率不屑一顾。我因为先天不足,从来没有成为一名很好的厨师。我在厨房里一向马马虎虎,过的日子跟精致的美食家的生活也有差距。

大概也部分是由此造成的酸葡萄心理吧,我不迷信那些尤其精致昂贵的美食。我相信要享受食物,首先要有好的胃口,其次要吃自己喜爱的东西,第三要有新鲜、优质的食材,厨师的手艺最多排第四位。美食上的不断创新,米其林几星什么的,第一是因为厨师作为专业人士,必然有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的职业追求,第二也是社会精英总希望有更多方式把自己与普罗大众拉开差距。米其林餐厅当然要去吃,但主要是开开眼界,满足好奇心,看看最昂贵的美食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好吃的东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吃到,尤其是在家常便饭中。正如一位著名厨师说的,在高档餐厅做饭,用的是脑;在不讲究的餐厅做饭,用的是手;而在家里为家人做饭,用的是爱。

但我这么一个在饮食上粗糙不讲究的人,也敢自诩为美食势利眼,这还要归功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我们中国人对饮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具有极高的天分和创造力,跟很多外国人一比,几乎每个人都算得上手艺精湛的厨师。我们餐桌上的菜肴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饮食结构正好也符合今天新潮的健康习惯。我们小时候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小时候吃的很多便宜不起眼的小东西,街头的一碗米粉,早上的一根油条,餐桌上一盘绿油油的青菜,春天的荠菜蛋汤,都非常美味。这样的熏陶,当然培养了我们对美食的品味。现在中国富了,饮食文化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回国出差探亲访友,每每因为时差、天气和环境的原因而有一种精疲力竭、无所适从、萎靡不振的感觉。但一坐到饭店的包厢里,凉菜热菜一盘盘地端上来,我就神清气爽,眉飞色舞,生龙活虎,觉得生活有了极大的乐趣。因此,从中国来的,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来到美国这个饮食文化的沙漠,生出一些优越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虽说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政治正确的人可能会说这些饮食文化并没有高下之分,但这种八面玲珑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法国人就比德国人会吃;印度菜做得再好,也还是浓汤熬成糊,绿叶青菜捣得稀烂。那些在饮食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像中国、法国、意大利等,必然会出几个美食势利眼,而且这也不全是坏事。前几年流行过一本叫“法国女人不会胖”的书,专门讨论为什么法国女人比美国女人苗条的问题。按理说,身材的胖瘦主要是由热量摄取的多寡决定的。但令人费解的是,成天喊着要节食,要吃低脂低糖食物的,是美国女人;法国女人反而是全脂冰淇淋、真正的奶油、肥美的鸭胸脯、鲜嫩的鹅肝照吃不误。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法国人走路较多,不像美国人都是以车代步这些生活细节的原因外,作者的理论是,法国食品味道浓郁鲜美,法国人又擅长细致地、慢悠悠地享受自己的食物,一小口食物就可以让人得到极大的满足,吃的人自然不会贪得无厌;美国食品寡淡无味,无法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匆匆忙忙的进食习惯更是让人食不甘味。到头来,美国人只好通过巨大的份量来满足自己对食物的贪欲,反而比法国人摄取了更多的热量。

但我对她的理论却有些怀疑。人都是贪得无厌的,遇到好东西尤其会更贪婪一些。美国食品不好吃,人们狼吞虎咽;法国食品好吃,大家反而适可而止,这说不过去。因此,我有一套基于“美食势利眼”的不同的理论。我以为,法国人之所以不如美国人吃得多,是因为整个国家都会做吃的,都爱花时间做吃的,从小都吃惯了妈妈在自家厨房制作的真正的美食,长大后都成了美食势利眼。他们对吃有比较高的标准,快餐炸鸡就很难让他们怦然心动,头脑发热。而真正的美食都是花功夫慢慢做出来的,自然不可能便宜地批量生产,所以真正的美食数量总是有限。法国人再贪得无厌,也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盘子里食物堆成山,吃不完就随手扔掉。相比之下,美国因为没有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麦当劳、冷冻餐、可口可乐这类东西一出现,马上抢占了餐桌重地。这些东西价钱便宜,份量巨大,自然让大家都吃得肠肥脑满,大腹便便;法国女人的苗条身材,只能是镜花水月。

由此也想起经常有人提倡的少吃多餐的做法。据说一天吃五顿,每次少吃一点,比传统的一日三餐更健康。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小时候外出吃饭昂贵,父母又任劳任怨,除了早餐以外,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炒菜,一条龙自家制作;现在我们没有父母那么勤快,经济也比他们宽裕,外出吃饭成了家常便饭,但我还是尽量每天都自己做一顿饭,和家人围桌而坐,一起分享。健康又美味的饭菜是要花时间准备的。现代人生活忙碌,一日三顿已经应付不过来,已经有不少人要靠快餐、垃圾食物来填补空缺;如果还一日吃五顿,恐怕只会更加倚重快餐和垃圾食物。

但美食势利眼是很容易对快餐和垃圾食物产生抵抗力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女人和法国女人有些类似。我们也有悠久、优越的饮食文化,我们也是美食势利眼,我们也不会长胖。等到哪一天,中国也像法国一样,成了引领时尚潮流的国家和精致优越生活的代言人,有人也可以写一本“中国女人不会胖”的书,一定也可以大卖。

凯丽是第三代移民,祖父母从意大利来,父母是大学教授,自己也身材高挑,弱柳扶风,并不像最典型的美国人。这当然跟她的基因有关,但跟她健康的生活方式、她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应该也不无关系。但尽管如此,跟她一起谈吃的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强烈的优越感,经常把她对自己从小爱吃的美国食品的自豪感打击得体无完肤,口气里已经有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味道。幸亏凯丽脾气温和,或者也许美国人就是这么仁厚的性格,不像我们中国来的虚荣心强,争强好胜,才没有跟我脸红,拂袖而去。所以我也要时常告诫自己,虽然对自己的饮食文化感到自豪不是一件坏事情,但势利眼总归是个贬义词,所以还是应该收敛一下,尤其是和凯丽这样的芊芊淑女在一起的时候。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维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