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侃心理学(22)釜底抽薪
约翰每次来看病主要就是开药。问问他药物的疗效还好不,有没有什么副作用,看看一切情况都挺好就开几个月的药,过几个月再来。按照老派的精神科医生观点,没有“药物治疗”病人和“心理治疗”病人之分,所有的病人都可以也应该进行心理治疗。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现实是心理治疗需要每次一个小时,每一两个星期治疗一次;而“药物治疗”的病人每次只有半个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一般一到几个月才复诊一次。
这是约翰最后一次找我看病,因为我下一个病人没有来,所以可以多跟他谈谈。我以前讲过,一般来说,作心理治疗如果直接给病人建议,往往效果不好。治疗师应该象一面镜子,让病人慢慢地通过镜子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下决心改变。但是,这个办法不能用在约翰身上,因为我现在只有一个小时时间。我决定用临别赠言的形式告诉他我是怎么想的,希望他回去自己慢慢琢磨。如果他觉得没有道理呢只当我没讲,觉得有道理呢,哪怕只改变很小的一点点也算是一个收获。
约翰的病是焦虑症,用药物控制好几年了,大致稳定。但是,每到生活中有些变故,有什么事儿让他紧张,他的病情就有所加重。他现在三十冒头,刚刚有自己的住处,做着几个临时的季节性的工作,正在申请一个长期工作。父母做生意的铺面最近着火烧掉了,他还得帮助父母跟保险公司打交道索赔。另外,以前他讲到过,他最信任的哥哥骗了他,这使他很难再相信别人。正因为他有这些过去被亲人背叛的经历,又有现在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对未来的担忧,所以他的焦虑很难完全消失。
我就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有一堆篝火,下面架着三根燃烧的大木头,上面的火苗烤得人火热。与其拿一些石棉网在火的四周和上面东盖西盖,想弄凉快点儿,不如从下面把燃烧的木头撤了。对于约翰来说,他的焦虑症是火,药物是石棉网。那三根燃烧的木头是他过去不幸的经历,现在生活中的各项压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所以,他的焦虑症光靠吃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他需要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抽掉篝火下三根燃烧的木头。
在找到治疗师之前,他所能自己做的是,尽量不要为过去伤心和为未来担忧,要活在当下,英文里的说法是重在here and now!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是都那么容易,自己就想通了,自己就改变了,谁还需要心理治疗师啊。其实找治疗师不难,难的是找不要钱的治疗师,比如象我这样正在学习心理治疗的。可惜我接收病人的名额极其有限,他没赶上。就算赶上了,我开始接收新的心理治疗病人的时候,他还没想到他需要这种治疗,那时候他认为自己吃吃药就很好,不会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接受心理治疗。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当前和未来有所期待,有所担心,这是人很正常的反应。适当的忧患意识对一个人,以致一个民族,都应该说还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果这种担忧过度了,担忧到了整个人紧张得发抖,睡不着觉,做不了事,感觉活不成了,天都要塌下来了,那就是病态,需要治疗,需要改变。忧虑,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事或坏事,而是要看场合,看程度,看它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太没有忧患意识,没心没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行;忧心忡忡,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不行。这两种类型在英文里分别叫做Layback和 driven,如果过分走极端,都不健康,需要调整。就象生火做饭,火太弱了要加点柴,要不然饭做不熟;火太旺了要撤掉点儿柴禾,要不然饭就烧糊了。如果问题严重到需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病人看清问题,提出一些可选的方案,真正要改变,还要靠病人自己。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改变,别人怎么鼓励或逼迫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