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印症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和老印打交道
没二话,一切从娃娃抓起!
每次读关于宇宙中心的帖子,都觉得有一种不寻常,读者也习惯从蛛丝马迹里寻找不寻常。显然,“恐印”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关键信息,咱们简单点儿,关键词暂且叫“恐印”。
我生活的社区是以白人为主的社区,近几年随着华裔新移民的迁入亚裔人口比例飙升,印度人和少量中东人也开始迁入。最明显的就是公共场合的族裔变化,其中几个重要活动场所包括社区图书馆,孩子们的各种club赛场兴趣班,超市。
我家对面邻居就是一户印度裔,先生一代,太太是出生在本地的二代,还曾是女童军成员。两家熊孩子差不多大,下课后男孩子们时常一起拿着玩具枪骑着自行车在游戏区开战。暑假在他家的推荐下娃们去学游泳的地方印度裔也占很大比例。加上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就觉得在与印度裔交往这件事上,也许可以启发新思路,为我们自己的族裔创造更好的人文生态。
第一件事发生在图书馆。有一天晚上临睡前瞟了一眼朋友圈儿,为我们年轻的社群故事会家庭点赞。有一户妈妈的哭诉成为当天的热帖:社区图书馆Lego show,小朋友们用图书馆提供的Lego自由拼搭,搭好的作品会放在公共区域展出。这位年轻的妈咪带3、4岁的小男孩儿去搭Lego,小男孩儿手上的一个部件儿被比他块头大的印度男孩儿看上了,就问他要。小男孩儿正搭得专注,拒绝了印度男孩儿。那印度男孩儿就找妈妈,这位印度妈妈真不含糊,就直接问小男孩儿的妈妈说自己儿子喜欢,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分享Lego部件儿。
我们的妈妈年轻,自然没好意思拒绝,乖乖地去问自己孩子好几次愿不愿意和印度小哥分享。得到的答案自然是拒绝。印度妈妈看这当妈的也不给力呀,几个回合之后,也不和娃妈讲了,声音也放开了,直接越过孩子妈妈,一把从小男孩儿手上把Logo部件儿抢走了。这举动一下子激怒了孩子妈妈,但又反应不及,被急哭了。当时就叫了管理员,管理员为了平息事端,只是把玩具拿走,没有做其他动作。这下娃的玩具被抢了,年轻妈妈自己一肚子委屈,在被人看来还成了分不清好坏的争端当事人,想多委屈就有多委屈!
回家路上妈妈久不能平复自己,孩子过一会儿反而镇定下来分析和安慰妈妈。
我们社区比较祥和平静,在图书馆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下面跟帖无数一起安慰年轻妈妈,也一起想对策应付这种野蛮行为,避免孩子心理有阴影。讲真,我们的大人小孩儿实在太懂事了,这种突发事件还讲礼让~~
针对这样的事,我们故事会成员做了两个动作:1、借机和邻居去附近印度餐厅吃了几次饭。同一plaza有印度裔办的after school,有不少华人孩子也在那里学习。以此为大家提供接触印度裔文化的机会,避免内心排斥和抗拒。2、在社区公共场合举行户外活动,邀请印度邻居一起来玩儿。印度邻居虽然因时间问题没来,但进进出出还有其他几户印度邻居,大家总能看见我们办活动,也看得到我们的户外活动有其他族裔来参加。这种信息埋伏在小社区特别有用,大家相见总会说起哪里有好玩儿的聚会,我们的活动自然会被提起。大家多了一份亲近感,公共场合相见,总会多几份客气。(那个周末我家印度邻居为我们送来了不少亲手烹制的美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通和信息回馈了。)
结论:不要恐惧或者排斥,深入复腹地去了解对方文化,让孩子们自然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差异。
第二件事,是我家孩子们为自己学校的JOG-A-THON募款。老大挺积极,说好朋友家长捐了多少钱,但自己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想自己写email给几个自己熟悉的公司,再去附近商家拜访。我就说,今年咱家的课后时间无缝衔接,email随便写,到处拜访的时间拿不出来,要不今年就算了吧。结果小脑筋动啊动,开始打同龄人热门儿的兴趣班主意。自己分析之后,觉得附近可能已经被同学跑遍了,下手一晚就没机会。最终锁定了距离我们社区有点距离的印度裔编程学院。就跑一家,老妈自然不好拒绝做司机,也只能硬着头皮送过去“撞墙”。
印度裔老板非常Nice,拿到宣传单并没有直接回绝,而是听孩子介绍和陈述自己学校的情况,之后要求给一周时间。一周后再见,学院老板给了我家老大$300。这也是她得到的最大一笔募款。学院老板除了各种花式点赞我家老大外,很务实地讲明原因:这所学校应该有很多聪明孩子,希望他们都能来编程学院学习。
我又看了看宣传单,哦,原来如此:捐赠回馈有几个级别,捐赠$300以上可以把企业的Logo印在T恤衫上。而募款$350以上的学生将会得到又一份奖励。再募$50对我家老大没压力,但印度老板的举动就颇让人玩味:捐赠¥300,给自己打了广告;支持了孩子;还教育到孩子成功得来并没有那么容易,还要继续努力。
换位思考下,华裔的课后班有多少印度裔孩子参加?如何吸引印度裔参加华裔的活动?如果印度裔孩子走进咱们华裔开办的课后班募款,会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回馈呢?
10/3/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