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别人家的孩子
出国20年,首次回家过年。大年初一和妈妈一起拜访过去的邻居,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向阳和建英。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我们共同经历的对我印象深刻的事件,在他们那里会是怎样的记忆。向阳对我在幼儿园告状害苦了他的事毫无印象,建英也仅是影约记得在幼儿园摔破了头。看来不是人人都拥有对往事清晰回放的本领,正好把我写的回忆发给他们,我的那篇文章终于有了完美的结束。
这里是那篇文章的链接: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634/201607/1117115.html
在建英家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都在无意间充当了“别人家的孩子”,被父母用来教训和修理自家的儿女。
建英儿时的活泼淘气令我印象深刻,她却坦承长大后变得小心谨慎。建英将这一变化归结为她的妈妈摧毁了她的自信。她说那时我是她们家姐妹几个的的榜样。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她妈妈会把我搬出来;考试成绩不好,她妈妈也会把我搬出来;即便在她唱歌的时候,她妈妈都会让她别唱了,说她唱得太难听,还是迪儿唱得好。
她的这番话令我忍俊不禁。说我学习好倒不为过,说我唱歌好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在我妈妈眼里,我是典型的五音不全,也是从来不敢开口唱歌的,无缘无故在建英妈妈那里成了会唱歌的。活泼灵动的建英居然因为这个并不成立的结论不敢唱歌,我惋惜得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好让儿时的建英可以无忧无虑地一展歌喉。
我小时候因为笨手笨脚挨过妈妈不少的埋怨。看到别的孩子织围脖钩台布,我也跃跃欲试。因为松紧掌握不好,织出的围巾歪歪扭扭。而心灵手巧的建英,也时不时被妈妈做为参照物,表达对我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拜年的短聚成了我们对老一代的诉苦大会。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我们,和年逾八旬的老人相处,已经可以轻松诙谐地驾驭无伤大雅的调侃了。两位老人也遗憾地表示,如果她们当年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赞赏,我们今天也许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对孩子来说,由于尚不具备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父母的一些无意评价有时会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发育未定型,我有一段微胖的日子。不知为什么,原本好看的大眼睛变成了长眼睛,双眼皮也不见了。身 处花季年华,善感的我自然渴望拥有曼妙的身姿和娇美的容颜,那份不自信还有隐隐的痛构成了我心中一抹擦不掉的忧愁。于此同时,要强的父母也不时流露出心中的遗憾,爸爸暗示我日后会长成醋坛子般的身材,最好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事业。
爸爸的这个结论激励我专注于学业,高中期间成为当之无愧的学霸。可是后遗症却在上大学后暴露无遗。当其他女孩子恣意辉洒飞扬青春的时候,我独自躲在图书馆里面对无边的寂寞。80年代开始流行能够展现完美的腿部曲线的牛仔裤,宿舍里的女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买来牛仔裤,然后相互试穿,我永远是那个一声不吭的旁观者。闺蜜撺掇我也试试,我推脱说太胖了肯定穿不进去。在她的一再鼓励下,我决定鼓起勇气尝试一下,竟然毫不费力地套进去了。原来我早就不胖了,或者确切地说,我原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胖。多亏呀,整整自卑了好几年。
总结起来,我经历过的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攀比几乎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惜的是,在我成为母亲以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曾拿别人家的孩子责备自己的女儿。我还清晰地记得女儿抗议过,她说最痛恨我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知不觉中,我放弃了这种攀比。儿子很幸运,不再需要面对这方面的烦恼。
建英妈妈关于我会唱歌的结论说明了家长在很多时候其实是感情用事,有失公正的。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孩子也是别人家的好,这正是“别人家孩子”这个词出现和流行的土壤。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成长规律,做家长的需要放松一点,耐心一点,给孩子更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到目前为止,我的身材从来没有接近过醋坛子。我爸爸那时候的杞人忧天平添了自己的烦恼,也打击了我的自信。再说了,醋坛子身材又怎么样呢。在我看来,自信其实是最美丽的容颜。 如果没有选择,我宁愿当一个快乐自信的胖姑娘。
家长容易接受自己的平庸,却无法面对孩子可能的平庸。完美是相对的,对孩子也适用。我们有时不论怎么努力,做出的设计就是不如旁边隔间的同事。我们可能不擅厨艺,或者不会女红,但是,这一些不足完全不妨害我们成为称职的主妇,能干的母亲。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他可能考不了第一名,他也许弹不好钢琴。可他依然是我们最可爱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让他拥有快乐的能力,鼓励并引导他们寻找感兴趣并且擅长的东西。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一次爬山时和一个朋友同行,和他聊起孩子教育的问题,他说我们修过不同的课程,唯独没有修过子女教育课。他说得挺有道理的,和子女相处是一门学问。我知道我也犯过错误,打击过孩子的自信,看着阳光快乐的一双儿女,我禁不住赶紧敲敲木头,祝福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