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张卡片助我考研
千 张 卡 片 助 我 考 研
我的文章《投宿母校,改变人生》讲述下决心考研究生的往事, 有读友要我再讲讲当年是如何准备考研的。本文就讲述千张卡片的故事。
1977年11月办完考研手续后,我立即开始复习功课,发现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任务重”是指要考五门课: 生物化学、生理学、普通化学、外语和政治。前四门课都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学的,从1966年文革起,到后来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再教育”,耗费了十年光阴,这些课程不少都忘了,必须重新学习。政治课则是苦于政局变幻,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不清不楚。
“时间紧”,是指从报考到初试,满打满算才六个月。单位没给我假期复习,我必须上班,而且是非常疲劳的三班倒。除去上班、开会、政治学习与吃饭、睡眠,我能够坐在书桌旁专心读书的时间,每天只有两小时。以六个月计仅仅三百六十小时,每门课只摊到七十小时,远远不够。
我意识到必须充分利用零星时间,才能有把握应考。经过探索,我总结出“通读、理解、提炼、记忆”的四步复习法,核心是制作卡片。第一步是通读,例如生化书有二十章,每通读一章,必须了解基本内容。第二步是理解,通读后结合做该章的习题,加深对重点的理解。第三步是提炼,即提炼出该章重点,制成二十张左右卡片,包括生化物质的结构式、性质、反应式、定义和理论等。卡片正面写问题,反面写答案。这样二十章的内容,就浓缩成四百张卡片。生化、生理、化学和政治四门课,共制作约一千张卡片。第四步是记忆。有了卡片,就能充分利用零星时间,会前、路上、排队、如厕、睡前,都可以掏出卡片复习。哪怕只有五分钟,也能复习两张卡片。
复习卡片时,我先看正面的问题,自问自答;再对照反面,检查回答得对不对。我准备了两只大盒子,能正确回答的卡片放进A盒,未能正确回答的卡片放进B盒。随着时间推移,A盒的卡片越来越多,B盒的卡片越来越少。到临考前,我已经把千张卡片复习了两至三遍,难度大的卡片更复习了五至六遍,从而对这几门课的内容了然于心。
就在临考前两个月,单位派我到北京出差。我不想去,但不得不去。出差不方便带大部头书,卡片就帮了大忙。坐火车要花一整天,自然是我复习卡片的好机会。车至济南,上来一位戴着山东化工学院校徽的老师。他见我聚精会神看卡片,就问我:“一路上你都在看卡片,是什么卡片?”“为什么不看书,而看卡片呢?”“这些卡片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些卡片?”“你说参加考试,是什么考试?”“你要考哪里的研究生?”听了我的回答,他动情地说:“看到你刻苦学习,我非常感动。从文革到现在十二年了,我还没见过一个学生像你这样努力的。这些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被耽误了,你决心考研究生,很好!就凭你的刻苦学习,相信一定能考上!我们这一代被耽误得太久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虽然是萍水相逢,但是我完全能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他的鼓励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时隔四十多年,这一幕仍然记忆犹新。
1978年5月5日,我参加初试。有千张卡片支撑,如成语所说“胸有成竹”,我在报考该专业的三十二名考生中挤进复试的前三名。7月15日,我参加复试。还是靠着千张卡片为后盾,我终于胜出,成为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从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