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庆:十月革命百年祭
徐滇庆:十月革命百年祭
留存百年的疑问
转眼之间,十月革命已经100周年了。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可是件划时代的大事,似乎需要好好庆祝一下。在上个世纪中期,有部电影《列宁在1918》曾经风靡中国,脍炙人口。我们这帮孩子几乎连电影中的台词都能背下来。可是,如今好像没有什么人有兴趣来纪念十月革命,甚至彼得堡——当年的列宁格勒,十月革命的发源地都没有听到什么动静。
仔细想想,尽管十月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可是很多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第一个问题,“苏维埃”是十月革命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苏维埃是一个什么组织?十几年后,我们在江西也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不过至今还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什么叫苏维埃。
第二,在电影中列宁在斯莫尔尼宫指挥工人和水兵攻打冬宫。对方是执政的临时政府,当权者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水兵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是十月革命的标志。可是,据史料记载,战舰放的是空炮。冬宫没有交战,墙上没有弹孔。在十月革命中只死了几个人。电影中的战斗场景压根不存在,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历史上有这样温和的革命吗?
第四,普京在2012年6月27日说,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德国单独媾和,俄国因其卖国行径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普京说:“我国输给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方。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明确地指责列宁卖国,这是怎么回事?
苏维埃的来由
在1905年,有个牧师带人去向沙皇和平请愿,军警开枪镇压,酿成血案,引起轩然大波。几乎俄国所有的政党都不赞成镇压。沙皇声明自己并未下令开枪,要求各方面组成调查小组查明真相。为了做到不偏不倚,取信于民,调查小组包括了工人和市民代表、律师和各政党代表,起个名字叫苏维埃(COBET)。
事后,为了安抚民意,沙皇政府承诺扩大选举权,召开拥有立法权的国家议会(杜马),当时许多政党都认为俄国将走上君主立宪道路。
虽然负责调查事件真相的苏维埃只存在了50多天,但是,社会上公认苏维埃是一个社会协商的好形式。从此,人们把包括基层工人、市民和各个政党在内的协商组织就被叫做苏维埃。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德国、土耳其等国为一方,叫同盟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一方,叫协约国。杀过来,杀过去,打成一团。德国在西线对抗英国和法国,在东线和沙俄作战,处境越来越被动。到了1917年,德国打算单独和俄国谈判停战媾和,集中力量干掉英、法。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干,他坚决要打赢这场战争,亲自带兵上阵,可是,沙俄军队在战场上非常窝囊,连连失利。俄国经济恶化,物质严重短缺,民众日益不满。在国会选举中资产阶级反对派取得了四分之三的席位。
1917年3月8日,彼得堡爆发总罢工,身处前线的尼古拉二世命令军队镇压。苏维埃动员工人奋起反抗,许多议员和军人纷纷倒向民众。3月15日,沙皇被迫退位,史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胜利后出现了两个并存的政权:一个是以社会名流和军官为主的立宪民主党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代表基层民众的苏维埃,其中包括被称为“社会主义党派”的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这三个党都属于第二国际,都说自己信奉社会主义。在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群龙无首,列宁流亡瑞士,托洛斯基远在美国,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听到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后他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彼得堡。
立宪民主党领导下的临时政府不仅缺乏群众基础,还严重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走马灯一样换人。临时政府先后改组了5次。在苏维埃内部也不消停,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三大派之间互相掐架,矛盾冲突不可开交。
俄国经济持续下滑,1917年7月民众上街抗议游行,局势失控。临时政府下令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群众,苏维埃站在民众一边,迫使临时政府再次改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参加了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的克伦斯基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理。他们回过头来给布尔什维克一巴掌,托洛斯基、加米涅夫等人被捕,列宁被迫转入地下,流亡芬兰。克伦斯基上台后继续战争,在前线组织了一次“克伦斯基攻势”,先胜后败,一溃千里,临时政府威信扫地,风雨飘摇。
意想不到的胜利
1917年10月,德国军队攻入芬兰湾,兵锋直指彼得堡。临时政府想放弃彼得堡,而居民和卫戍部队都不同意,在混乱中成立了彼得堡革命军事委员会。刚刚出狱的托洛斯基担任主席。托洛茨基认为既然要保卫首都就要给工人发武器,他试探着写了一个纸条叫部下去领武器,出乎预料,他的命令非常好使,所有的人都服从。苏维埃很快就武装起来,控制了彼得堡。
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为了取得英国和法国的支持,在国内建立威信,拒绝和德国媾和,贸然发动进攻,遭到惨败。临时政府丧失了民众和士兵的支持。列宁反其道而行之,明确表示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急于瓦解协约国东方战线的德国人找到列宁,不仅给他提供大量经费,而且协助他穿过德军防线潜回彼得堡。
列宁回到彼得堡之后振臂高呼:“土地、和平、面包”。俄国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厌倦旷日持久的战争,希望耕者有其田,列宁的演说得到了极其热烈的拥护。拥有15万士兵的彼得堡卫戍部队和拥有8万水兵的波罗的海舰队发表声明,坚决站在苏维埃一边。11月7日,全副武装的布尔什维克冲进冬宫解散了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武装起义,却没有战斗。当时守护冬宫的仅仅几百名倾向于革命的士官生,他们不仅没有抵抗,反而主动带路去抓克伦斯基。克伦斯基不得不仓促而逃。
为什么布尔什维克能够顺利地解散临时政府?因为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要求立即召开立宪会议。当时俄国有一百多个政党。除了布尔什维克之外还有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民社会党等等。尽管各个党派之间的意见分歧很大,但是大家都认为应当赶走了无能的临时政府,举行选举,召开立宪会议,重打鼓另开张。几乎没有流血,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就推翻了临时政府。许多人认为,已经折腾过5次了,无非再折腾一次。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当天晚上,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了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代表共有625人(其中布尔什维克390名),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并选出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托洛斯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在苏维埃大会上列宁强调,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才是唯一有权决定国家问题的机关,并且保证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出乎列宁的预料,在大选中布尔什维克只拿到24%的选票。列宁翻脸不认账,宣布取缔立宪会议。列宁非常熟悉各种政治理论流派,而且善于活学活用。为了夺权,他经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无论怎么说,都是他有理。列宁说,因为俄国人主要是农民,工人是少数,只有2%,大约三百万,工人(无产阶级)靠选举无法获得政权,因此,我们就只能依靠无产阶级专政。谁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就镇压谁。
其他党派不服,1918年1月5日,苏维埃政府毫不客气用武力镇压上街抗议游行的示威群众。
一向支持革命的高尔基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他说,沙皇枪杀民众,现在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枪杀工人,两者有什么区别?他愤而出走,远遁意大利。
无论如何,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了。一切权利归苏维埃。从此开创了历史新篇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列宁有没有卖国?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当务之急是停战,因为俄军在前线接近崩溃,士兵普遍厌战,德军已经兵临城下,。
列宁在《和平法令》中呼吁各个参战国家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约国觉得胜利在望,对列宁的倡议置之不理。11月27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作出回应,表示同意和谈。德国当局希望在东线停火以便把兵力调往西线和英法决战。
12月3日德国和苏俄在布列斯特谈判。布尔什维克提出以《和平法令》作为谈判的基础被德方拒绝。德方提出停战的条件非常苛刻:要求苏俄放弃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地区。在谈判中,托洛斯基主张以拖待变,“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1918年2月9日,德军大举进攻,俄军一败涂地。德军如入无人之地,在一周内就挺进了150公里。德方提出更为苛刻条件:不仅要求占领大片领土,还要求苏俄立即全面复员军队并向德国赔偿60亿马克。列宁咬牙接受了这些屈辱的条件,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这就是普京说的“卖国条约”。
好在没过多久,在英、法进攻下,德国投降了。于是,出现了一个看似荒唐的怪圈:英、法战胜了德国,而德国战胜了俄国。苏俄究竟算战胜国还是战败国?谁都算不清这笔账。管他三七二十一,列宁马上撕毁布列斯特和约,收复了失地。普京说列宁卖国,从条约本身来看,确实是卖国,但是列宁理直气壮地说,他成功地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一个喘息时间。我们不仅要有革命的原则性还要有革命的灵活性。
姑且不谈布列斯特条约,在苏共党史上还有几点说不清楚的地方:到底列宁有没有拿德国人的钱?他是怎样穿过德国人的防线回到彼得堡的?目前看到的证据显然对列宁很不利。但是,无论如何,说列宁是德国间谍,太过分了,不靠谱。
十月革命的领导者是谁?
写苏共党史的人遇到一个难题:十月革命究竟是谁领导的?列宁、斯大林,回答正确。不过,斯大林当时是分管民族事务的委员,没有涉足重要的军政事务,算不上主要领导者。除了他们俩之外还有谁?答案,毛骨悚然。
领导十月革命的俄共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除了列宁、斯大林和几位病逝者外,全部被新生的红色政权给处决了。
第一届苏维埃人民政府的9名人民委员,除了列宁、斯大林和病逝的斯维尔德洛夫以外其余6人全部被枪毙掉了。
列宁生前参加过的最后一次中央委员会有27名中央委员,其中20名被枪决。
列宁逝世后召开了第十五次代表大会,7名政治局委员,除了斯大林本人外,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皮达科夫、布哈林全部被枪毙了。
苏共十七大1665名代表,有1108人被逮捕。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118名,102名被处决。
参加十月革命并且创建苏联红军的元老功臣的下场如何?
苏联陆军的4名元帅当中的3名被处决。
一级集团军司令员有12名,全部被处决。
97名军长中的79名被处决。
26名政委当中的22名政委被处决。
总共有64名师长,全部被处决。
总共有79名旅长,全部被处决。
456名团长中的401名团长被处决。
…
如果这些数字不是1956年苏共20大提供的,人们肯定认为是帝国主义造谣污蔑。
如果领导、参与十月革命的都是阶级敌人,那么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如果参与十月革命的是有大功的好人,那么是谁杀害了他们?不管怎么说,十月革命的历史没法下笔。在联共(布)党史中,十月革命稀里糊涂就胜利了。
十月革命的余波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严酷镇压反对派。在内战中,各种反对派力量轮番上场,克伦斯基、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等,外国还组织了雇佣军入侵。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新生的红色政权顽强地生存下来。人们渐渐忘却了在无产阶级专政大道下掩盖的血迹。
如果说十月革命的高层领导人托洛斯基等人是咎由自取,那么为十月革命冲锋陷阵的工人和水兵理应得到褒奖和肯定。
人们还记得在《列宁在1918年》电影里,水兵在十月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位于彼得堡郊外的喀琅施塔得。两万六千名水兵当中布尔什维克党员超过十分之一。十月革命后仅仅三年,在1921年,水兵们不赞成一党专政,不满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兑现许诺的民主自由,他们民主选举了临时革命委员会,派出代表团向苏维埃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水兵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列宁和托洛斯基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把事件定性为反革命叛乱。列宁说:“我要让你们几十年里不敢再打反对派的念头。”苏维埃派图哈切夫斯基带六万大军踏平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几乎全部被处决。后来呢?人们知道,这次事件的总指挥托洛斯基即使跑到墨西哥也没能逃脱一死。被誉为红色战略家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被当作反革命枪毙了。
1994年1月10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总统令,宣布对喀琅施塔得水兵、士兵和工人进行镇压是非法的,违反了人民的基本公民权,建立了喀琅施塔得兵变牺牲者纪念碑。
魔鬼隐藏在细节里,你想想,这样的十月革命,怎么纪念?
好好总结十月革命经验
回顾往事,人类在上个世纪进行了两次伟大的尝试:第一次是以列宁领导的1917年十月革命为起点,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在1949年建国为高峰。这次尝试的基本特征是试图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把市场经济改造为计划经济。第二次,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试图从计划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在1991年前苏联崩溃,宣告了第一次尝试的终结。这次尝试的典型特征是再也不提阶级斗争,连阶级都不谈了。在第二次尝试中,中国经济突飞猛进,高速增长,取得了震撼世界的伟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时至今日,十月革命100周年了,该不该认真总结一下?
毋庸置疑,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十月革命。如果十月革命一无是处,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能够风靡一时,那么多志士仁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遵循十月革命的道路,走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的道路?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取得了卫国战争胜利,在冷战中成为世界上两霸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东风压倒西风”,他的论述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在短期来看,计划经济似乎比市场经济更有效。
如果说十月革命是正确的,如何解释列宁亲手缔造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1991年土崩瓦解,居然没有几个人站出来维护貌似强大的苏共。在很短期间内,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阵营烟销灰灭,不复存在了。为什么计划经济国家在短期辉煌之后,很快就丧失了经济增长动力,越搞越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是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大胆尝试,我们怎么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邓小平主张向前看,不要争论。这句话本身就已经说明十月革命的理论有问题。现在不讨论,不等于永远不讨论,更不等于没有是非。别的姑且不说,起码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简单的结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错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无产阶级就一定要找出来谁是资产阶级。按照列宁自己下的定义,掌握生产资料,攫取剩余价值的就是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掌握生产资料,攫取剩余价值的正是共产党自己。于是,毛泽东说:“资产阶级就在党内”,他主张七八年来一次文化大革命,肃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人已经吃够了文革的亏,不愿意再折腾了。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改弦更张。于是,“三个代表”问世,我们代表大多数人,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在人民内部不再划分阶级。没有资产阶级,也就没有无产阶级,当然就更没有必要搞无产阶级专政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探索。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许我们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