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消逝的老北京牛街(七)斋月

消逝的老北京牛街(七)斋月

博客

 

    回族按照伊斯兰教法的规定,男孩儿满十二岁、女孩儿满九岁都要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即莱麦丹月)封斋一个月。通过一个月的封斋,使人们体验饥渴,感悟艰辛,磨练意志,坚定信念,节制私欲,最终成为一个勤劳、善良、正直和尊教规、守法律的穆斯林。牛街许多土生土长的回族娃娃,从幼年起,就从老一辈人那里接受了这样的传统教育。封斋在牛街被称为“把斋”,形象的说明长达一个月的斋戒需要把守和坚持,需要内心信仰的支撑。

     当年回族人口占有绝对多数的牛街,宗教色彩非常浓厚。“斋月”被牛街人视为一年中最盛大的事。回族认为,斋月是12个月份之首、是《古兰经》降世的月份、是服从真主、接近真主、多多行善的月份,是真主饶恕、慈悯和喜悦的月份,是生与死两世得以吉庆的月份,是祈祷最容易被真主接受的月份,所以斋月在回族人看来是一年中最尊贵的月份。尽管“把斋”只限于成年男女,但受周围宗教氛围的影响,和大人们身体力行的熏陶,许多牛街孩童和成人一样也亦步亦趋,加入了把斋的行列。在当年的老牛街,许多信仰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全家老少一起“把斋”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进入斋月的第一天,后半夜要起床洗漱、吃饭、饮茶,自拂晓起不饮不食,通俗的说,就是“水米不许沾牙”,即开始封斋,直至傍晚时分,日落以后才可以喝水进食。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坚持一个月,直至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一,迎来“开斋节”才可恢复正常的饮食生活。在现在饮食无忧的一些人看来,尤其是对始终不渝、不屈不挠、热衷减肥的青年男女来说,这也许不算是一件太难的事。但在五十年代初期,老百姓生活条件普遍不高,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吃”还始终是缭绕在牛街人心头的一件天大的事。所以一整天不吃不喝,饥肠辘辘,口渴难耐,还要抗拒来自美食真水对嗅觉、视觉的诱惑,对任何人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煎熬。尤其是一些身负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在外奔波劳作的人来说,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信仰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对伊斯兰教的教法教规严格信守、心怀敬畏。“把斋”自然就成了全家必尊的家法。不仅家里所有的懵懂少年都要把斋,即使是成天在外凭体力挣钱的父辈们也一样不能幸免。进入斋月的第一天,半夜两三点钟,家长就把睡梦正酣的人们叫起来。因为头天傍晚刚刚吃过晚饭,所以面对家长精心准备的食物,孩子们却一点儿食欲都没有。实际上,当早晨起床以后,经过一夜消化已然变的空瘪的肚子,胃里就不争气的呻吟起来。肚子饿,咬咬牙也还可以坚持,但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口渴。由于斋月是按照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所以它会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月份。相比之下,春秋冬三季里把斋似乎好过一点儿,如果斋月恰巧赶在天长夜短、酷暑难耐的盛夏之际(就像现在这个季节),任何人都会想象大汗淋沥、口干舌燥却一整天滴水不饮的那种滋味,那绝对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过去回族儿童的启蒙教育,贯穿在老牛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斋月里,通过耳濡目染和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使幼小的心灵里懂得做人首先是戒绝说谎,表里如一。斋戒是白天不饮不食,在饥渴的时候面对佳美的食品、饮料,不需要任何人监督,自觉遵守律列。把斋不仅是所有穆斯林的宗教义务,而且通过斋戒,可以身体力行的体验饥渴,体悟贫困者生活的艰辛,启迪人们的慈悲怜恤之心,磨练意志,坚定信念,节制私欲,抑恶扬善,体会人生创业的艰难,总之有很多非常深刻的积极意义。

    当年的老牛街信仰虔诚、热心教门的人很多,良好的民风民俗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斋月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每天逢“开斋”“封斋”的时辰一到,就会有一些义务的“乡老”沿街串巷,敲打着梆子“叫撒罕儿”。听到梆子响,街里人就开始封斋或开斋。后来淸真寺特意在寺里最高的一棵古松上安置了红绿两种颜色的电灯,开斋时红灯亮,封斋时绿灯着。从此以后,“叫撒罕儿”的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每到斋月里的傍晚时分,许多牛街的孩子们,都仨一群、五一伙儿的站在高处瞭望,只要看到树上的红灯一亮,就一路呼喊着“红灯着了!红灯着了!”,一边纷纷跑回家去开斋。

    牛街清真寺里的“邦克楼”(又称唤拜楼、宣礼楼)。按照伊斯兰教的“五功”教义之一,规定每日分五时要礼拜(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五个时间)。每逢到拜前时刻,尤其是在斋月里,淸真寺的阿訇要登上宣礼楼去呼唤穆斯林们速到清真寺来进行礼拜。登上邦克楼的阿訇都要经过精心挑选,他们要在楼上用嘹亮的阿拉伯语高声诵念祈祷词。那引吭高歌似的声音穿破云帛、响彻了牛街的大街小巷,婉转悠扬、音扬顿挫、摄人心魄。它是真正的天籁之声,让你陶醉、让你痴迷、让你震撼,让你心中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对真主的敬畏。如今“邦克楼”自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默默沉寂了很多年了,许多牛街的新生代和来寺里参观的人们,常常在这座古老的建筑前盘桓许久,却不知它有何作用。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它的宗教功能、那怕它作为旅游项目得以利用,让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古老的街道上,品味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异国风情,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
      
 六十多年前,斋月里的老牛街总是沉浸在一片平和、安逸而又不失喜悦的气氛里。因为各家各户都有斋戒之人,所以从淸晨到傍晚,除了络绎不绝到清真寺里沐浴礼拜的人以外,街道上往往显得非常静谧。大家都把自己的门前淸扫的干干净净,临里之间相见互道“色俩目”,有些过节和矛盾的双方一般都会在斋月里心平气和,更多的人会借这个喜庆的月份和好如初。斋月里严禁喧哗吵闹、听歌看戏,也不许背谈人短、搬弄是非。总之要求人们淸心寡欲、戒绝妄念、举止唯谨、语默谦恭。斋月里扶贫济困、资助穷人也是穆斯林传统的美德。进入斋月以后,许多外来的和牛街本地的“穷回回”都会挨家挨户的讨“乜帖”,也有的站在清真寺的大门两侧,向前来礼拜沐浴的人们致以祝福。“出散”(施舍)是穆斯林在斋月里表示虔诚的善行。所以老牛街的回民都会慷慨解囊。尤其是对要“乜帖”的外地穆斯林,牛街人都恪守“天下回回是一家”的祖传箴言,更显乐善好施的真诚与热情。街坊临里之间更是如此,开斋时,大家都挨家串户互相赠送美食,富的给穷的,小的给老的,颇显穆斯林之间那种扶危济困和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mobbn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