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舌尖上的艾糍,游子心中的忆念

舌尖上的艾糍,游子心中的忆念

博客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既有用料精致昂贵的山珍海味,又不乏朴实地道的特色小吃,可谓数不胜数,让人吃过后念念不忘。

 

几年前,有一部蜚声中外的有关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全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让我着实领略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之美,也一次次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身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我对粤北家乡小镇的美食,一直情有独钟,不论是那些逢年过节必备的客家美食,比如鹅醋钵、酿豆腐、紫苏鸭和全猪煲等,还是普通的家庭小吃粘米糍、番薯饼、老鼠仔和艾糍等,每每想起来都能让我这个吃货垂涎三尺,恨不能马上吃个够。这其中艾糍是客家人传统的小吃,每年立春时节和清明前后,我们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艾糍过节。

 

小时候山区小镇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家乡的人们,往往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巧妙地就地取材,制作美食,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乐趣。记忆中那时家乡的田埂弯弯,青草萋萋;春天的艾草,青翠欲滴,鲜嫩可爱。每年的清明时节,母亲就会拿着竹篮和小铲子,带上年幼的我,去周围的田边、地头和屋角挖艾草做艾糍。听大人说这时期采摘的艾叶最鲜嫩,最适合做艾糍,因而好奇的我,常摘几片还带着清晨露珠的艾叶,偷偷放进嘴里咀嚼,只感觉艾叶的味道微苦而有清香,心里想象着用它做成艾糍时的滋味。

 

母亲把艾草挖回来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母亲挑选那些嫩叶嫩梗,放进清水里淘洗干净,然后再放进滚开的水里煮至软烂熟。为了保持艾叶青绿,母亲煮时会放点油和食用碱,这样煮出来的艾叶又绿又软。下一步是和米粉,就是把煮好的艾叶直接捞起放进糯米粉里,再加点花生油和食用碱,用力揉搓,直至艾叶和米粉完全均匀揉合在一起为止。之后把揉好的艾叶米粉分成一个个小团,捏成扁圆形,中间放用碾碎炒香的花生米、白芝麻和白糖做成的馅,小心包好,再捏成饺子的样子。我自己则最喜欢这一步,因为我可以特意多放点馅,把艾糍的肚子包得鼓鼓的,并在边缘掐上特殊的记号。最后母亲把一个个艾糍垫在粽叶上,放进蒸锅里大火蒸10分钟左右,一锅香飘四溢又清甜爽口的艾糍即可出锅了。这时我首先就会去寻找那些我亲自包的、带有特殊记号的艾糍(如捏有三只耳朵的艾糍),等它们稍微放凉一点,就迫不及待地享受起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了。

 

小时候母亲做的艾糍,我觉得特别香甜好吃,而自己动手挖艾草做艾糍的体验,亦令我难以忘怀。在我长大离开家乡和故国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艾糍了。三十多年来,故里乡野田边那一丛丛嫩绿清新的艾草,常常在我眼前晃动,而那一个个碧绿而柔软的艾糍,则成为我对家乡美食的深深记忆。

 

今年初,当家乡的小姐妹们得知我的女儿,将在暑假回国回乡寻根省亲时,几个十分懂得我心思的姐妹,提前几个月选摘好鲜嫩的艾叶,并冷藏了起来。当远途的女儿风尘仆仆地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时,热情的姐妹们即端出专门为她做好的热气腾腾的艾糍来招待女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见面礼物,它寄托着温暖而深厚的乡情、友情和亲情。

 

深秋初冬的北美,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的寒气。深邃碧空下的草地,依然碧绿如茵,但是却找不到那熟悉的艾草。我只能提笔为文,以此忆念艾糍的香甜芬芳和母亲的音容笑貌,梦想着在家乡春天的田野上,再和少时的姐妹们一起,掘一把色泽喜人的艾草,做一锅碧绿清香的艾叶糍粑,共同品尝童年的滋味,感受浓浓的情谊!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潇潇雨轩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