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享誉全球

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享誉全球

博客

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享誉全球


题记:毛主席亲自领导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医疗改革即合作医疗事业,在中西医结合下培养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以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医疗体系,这是人类的壮举,被称为真正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是国际公认的,完全是中国的,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也是科学的,更是劳动人民大众的,所以说这是《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这一文化早已享誉全球。为什么说是《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只是因为在毛泽东逝世后被走资派邓小平们否定取消了。如果坚持下来应该称作为《新中国的赤脚医生文化》。

1975年有一部电影《春苗》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作为新生事物的“赤脚医生”可谓人人皆知。后来这部影片停映了,影片主角田春苗的原型王桂珍受到审查。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之后有三件事情在人类这个世界里发生了,第一件是《春苗》的主题歌一直在民间有人唱,现在也无法抹杀其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件是后来人们发现当年的一部《赤脚医生手册》的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此事轰动全球;  第三件事是2004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并将新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赤脚医生”防艾模式介绍并试可用到非洲了。

改革开放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也许在走资派特色政府主流媒体几乎不用了,但是正如毛泽东时代的很多东西一样,有形的也许看不到,因为有人故意不让你看到,但是无形的却在向整个世界扩散,在向人们的心灵深处流淌。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力量。那些不懂文化的人,现在该好好向毛泽东学学什么叫做文化,怎样才算有文化软实力了。那些文化汉奸凭着他们的那点鬼蜮伎俩,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力量,是连他们的洋主子也要畏惧得胆战心寒。纵观如今一提到《文革》就会引来的攻击恶语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电影《春苗》 (1975)故事梗概

1965年,江南水乡。朝阳公社湖滨大队阿芳嫂的女儿小妹患了急性肺炎,被送到公社卫生院抢救,医生钱济仁对小妹见死不救,妇女队长田春苗见此情景痛切地呼吁: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正在这时,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公社党委同意湖滨大队党支部派田春苗到公社卫生院去学医。但田春苗却遭到公社卫生院院长杜文杰和医生钱济仁的打击和刁难。田春苗不畏卡压,在医务工作者方明等的帮助下,勤奋学习。她目睹了患腰痛病的老贫农水昌伯受到钱济仁的刁难,杜文杰又不准她和方明为水昌伯治病,田春苗愤然回到大队。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卫生室,背着药箱,为群众服务。

阿芳嫂的儿子得了急病,公社卫生院拒绝出诊,并卡住田春苗的处方权,不准水昌伯取药,田春苗连夜冒雨采来草药,及时挽救了小龙的生命。

在田春苗的影响和带动下,公社许多大队纷纷成立卫生室,培养自己的赤脚医生。这些都遭到杜文杰的反对,他对田春苗施加种种压力,并摘掉了卫生室的牌子,没收了田春苗和公社赤脚医生的药箱。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杜文杰以名利为诱饵,办起赤脚医生集训班,田春苗和赤脚医生一起揭穿了杜文杰的阴谋,田春苗与方明等将水昌伯接进卫生院,用老石爷献出的土方进行治疗。水昌伯服药后,原来麻木的双腿突然剧痛起来,杜文杰借此大造舆论,诬蔑田春苗和方明谋害贫农,企图转移人们的视线。田春苗走访了老石爷,证实水昌伯的病是好转的表现,而且需要加大药的剂量。

她不顾生命危险,试尝含有毒性的加大剂量的草药。这时钱济仁妄图暗中下毒谋害水昌伯,嫁祸于田春苗;杜文杰以抢救为名,调来救护车要把水昌伯劫走。这些都被田春苗识破后,杜文杰最后又利用职权禁止水昌伯继续服药,无理将药碗砸碎。田春苗和群众更看清了杜文杰的嘴脸,更坚定了把农村卫生事业办好的信心。

该片产生于“文革”后期,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

影片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这个形象成为“文革”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

二、春苗的原型人物王桂珍

文革前,上海市川沙县江镇人民公社出了两名先进人物:公社卫生院知识分子代表黄珏祥大夫和贫下中农代表、赤脚医生王桂珍。他们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搞医疗服务的先进事迹被写成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70年初,上海电影制片厂一位青年演员看了这篇报道后,提议创作一部赤脚医生题材的作品,得到制片厂军宣队、工宣队的赞同,并得到上海市委的支持,很快立项,组成“《赤脚医生》创作组”。经过一年深入生活,写出舞台剧本。

1972年,话剧《赤脚医生》演出成功,引起轰动。

1973年10月,电影文学剧本《赤脚医生》完成定稿。

1973年11月2日下午2点45分至7点,上海市委在中苏友好大厦召开了100多人参加的大型座谈会,就《赤脚医生》电影剧本进行讨论,号称“开门改本”。市委主管文教的书记徐景贤主持了大会,并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了自称是“毁灭性意见”。于是进行了8次修改。

1974年修改中,主人翁改为“田春苗”,片名也随之改为《春苗》。

第8稿定稿后,送市委审查,获得通过,随即于9月中旬,到浙江绍兴拍外景。1975年4月拍摄完成。 1975年9月,电影《春苗》在全国公映。影片中一医生对患者说的“病人腰疼,医生头疼”,一时成为流行语言。各大报刊在评介时,将影片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76年3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3期发表的初澜的《坚持文艺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一文,首次披露了xxx看《春苗》将近一半时连呼“极左、极左”,“拂袖而去”的细节。

1976年7月故事片《春苗》被文化部评为优秀故事片之首,并被刊登于当年创刊的《人民电影》杂志封面和《人民画报》封面。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上海郊区地道的农民,被拍成了电影,还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表扬,并被突然升任国家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她就是王桂珍。

1、 赢得乡亲们的信任

一部拍摄于1974年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忠实地纪录了当时的王桂珍:贫农的女儿王桂珍是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大沟大队的第一名赤脚医生,她刻苦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

一个普普通通的赤脚医生,她的形象为什么会被纪录片和电影反复搬上银幕?

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省余江县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他兴奋地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送你说什么》一诗。但是,由于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广大农村依然缺医少药。

20世纪60年代初,医专毕业的大学生黄钰祥和他的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

黄钰祥(原江镇公社卫生院医生)说: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按正规要求是不合格的。但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

张蔼平(原江镇公社卫生院医生)讲了一个细节:好多人得了胆道蛔虫症,蛔虫钻进胆囊感染,就发展成胆囊炎,胆石症病人也相当多,农村的确需要大批的医生。

1965年6月,卫生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6月26日,毛泽东看到报告后立即指出,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乡村医生。这番话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广大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在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巡诊的同时,半农半医卫生员的培训工作也在各地相继展开。

江镇公社的培训班开课比较早,公社从21个生产大队挑选了28个人参加培训。

1965年12月,21岁的王桂珍走进了培训班的大门。

王桂珍那时候是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已经被培养入党了。贫下中农出身,根红苗正,所以乡亲们就选举她当赤脚医生。

作为当时的培训师黄钰祥后来回忆说:“他们还是肯学的,就是文化差一点,我们讲课都要讲得比较通俗,原来的医药书不能用,因为从医学基础学起来,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只能培训几个月,就要去给病人看病。所以我们自己编一些讲义,油印一下,给他们用。 ”

王桂珍他们大队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把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教学员听诊,这种声音叫湿罗音,那种声音叫干罗音,把书上讲的知识和病人的症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王桂珍他们听得懂记得牢。

1966年3月,王桂珍等28名学员结业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生产大队,一边劳动,一边给人看病。

王桂珍开始听人家也讲,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她还担心自己这个黄毛丫头只学4个月就能当医生?能看病吗?

一个病人牙齿痛,要给他针灸,她就先给自己扎,病人就不害怕了。当她给病人把针扎下去,那位病人说真好,不痛了。王桂珍别提有多高兴!

病人的宣传比医生自己宣传更有力的多。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当年赤脚医生手中的两件法宝,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他们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王桂珍说:“我是赤脚医生,毛主席为我们贫下中农撑腰,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能放在口头上,是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此时,赤脚医生已经遍布中国的山山水水,最多时人数达到500多万。究竟又是怎样的机遇,让王桂珍成为了全国上百万赤脚医生的典型呢?

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文章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等人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于是,在当年的中国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王桂珍渐渐被推向了荣誉的巅峰。这也是她政治生涯的开始。

1973年王桂珍担任了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5月,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代表中国的“赤脚医生”出席了会议,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王桂珍在会上说中国赤脚医生是怎么培训的,我们是怎么给贫下中农看病的,外国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都纷纷来跟我握手,都说中国赤脚医生好,都要走中国赤脚医生的道路,他们都说ok、ok、ok。

恐怕安南也就是那个时候被中国的赤脚医生所感染的。

回国之后,已经是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王桂珍,又被任命为川沙县卫生局党委负责人,面对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她立志要在农村为乡亲们服务一辈子。

2、 戏剧性的变化

1975年12月,正在村里给人看病的王桂珍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市委的电话。通知她去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王桂珍到了北京后,有同志跟跟她讲贯彻“三三制”。

“三三制”,是当时的一种干部制度,由陈永贵副总理到北京工作以后,向中央提出来,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也就是说从基层选拔上来的干部每年要在中央、地方和基层3个层次的岗位上轮换任职。于是,王桂珍又有了一个新头衔:国务院卫生部防治局副局长。1976年2月,离任不久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夫妇第二次访问中国,王桂珍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她的身份是卫生部党委核心小组成员、副部长级干部。

成为“三三制”干部以后,王桂珍更加忙碌了。或是去北京,或是到全国各地开会、办事,就算是在公社当赤脚医生的4个月里,也还要在家里接待各地慕名而来的拜访者。

就在别人看来风光无限的日子里,王桂珍的生活却日渐窘迫。虽然她担任着卫生部的领导职务,但她的身份还是一个拿工分的农民。生产大队一年给她记2000个工分,当时每个工分7分钱,一年总共给她140块钱。

王桂珍曾经说:“我在卫生部一天补贴5毛钱,我拣最便宜的菜吃,像菠菜、豆腐,中午吃两个窝窝头。 ”

邱水兴(王桂珍的丈夫)说:“我在甘肃支边。她有时给我写信,说上北京开会去了,到国外去了,到外省去了,那意思我知道,她没有钱了,我赶快给她寄二三十块钱,有时候自己没有,就跟朋友借一下,给她寄点过去。她是没有一分工资的,都是靠我寄给她。 ”

王桂珍那批干部那时候只知道做,从来不计报酬的。

1976年10月以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王桂珍却被免去了所有党政职务,回到江镇老家,一边务农一边接受审查。

经过一年多的漫长等待后,王桂珍终于通过审查,甩掉了那顶压得她透不过气的帽子。可是,重获清白之后,王桂珍却不能再当赤脚医生了。通过辗转努力,她才最终到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厂医。之后的几年,为改善生活,她做过服装、养过长毛兔,考取了医师资格。

从1969年参加国庆观礼的一名赤脚医生,到后来的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再到一名厂医,王桂珍在10年的时间里,仿佛经历了一场悲喜轮回。

但是,因为她的赤脚医生的本色从来就没有变过,她本来就是在平淡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这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一种医生不可缺少的心态,也只有如此心态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健康,那是医德的基本保障,而医德又是医术高明的前提。

没有医德,医术越高明,害人越大越深越重。

这是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文化的深刻力量所在。也是这种文化至今依然影响如此深远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文章实际是一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载,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王桂珍则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她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

赤脚医生的兴起是与当时在全国普遍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密不可分的,赤脚医生是合作医疗的忠实实践者。

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了。

覃祥官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需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看病吃药就不要钱了。覃祥官首创的看病吃药不花钱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毛泽东亲笔批示和《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该制度在全国90%以上的农村推广,惠及亿万农民。

1969年,黄钰祥,就是那位王桂珍的医学培训师所在的江镇公社卫生院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编写一本适合南方地区使用的赤脚医生实用教材。

黄钰祥当初的讲义自然被视为教材的蓝本。1970年6月,《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50万册,一抢而空,后来数次加印,最后印了118万册。

此后,南北方不同版本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不断改进、再版。

不久,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深紫色塑料皮封面的手册,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它不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成为医学教育成功的案例。 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在长达30年岁月里,《赤脚医生手册》不仅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它的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赤脚医生手册》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这就是毛泽东赤脚医生文化的国际影响,其中也影响了那位叫做安南的人。

科菲·安南,加纳人,第51届联大任命安南为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是出身联合国工作人员行列而当选的第一位秘书长,也是第一位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加纳的联合国秘书长。1962年,安南进入联合国工作,先后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联合国难民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部门担任行政工作。1974年,安南回到加纳,担任国家旅游局局长。 于1997年1月就任联合国秘书长职。2001年6月26日,第56届联大批准安南连任,同年6月29日根据安理会的建议联合国大会正式任命,安南先生连任下一届秘书长任期至2006年12月31日。

由于安南赞中国“赤脚医生”防艾模式可用非洲,使得毛泽东的赤脚医生文化在21世纪再一次在全球掀起波澜。

结语:赤脚医生让合作医疗充实,成为完整的体系

我们知道,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县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介绍合作医疗的作法和经验,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毛泽东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后,卫生部选取了湖北省麻城、江西省句容县、北京通县和湖南省湘阴县四个地方进行试点,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经验。

1968年底,毛泽东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称赞“合作医疗好”。一时间,《人民日报》、《健康报》、《红旗》等多家报刊连续发表宣传合作医疗的报道,大办合作医疗的政治动员促成了1969年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6年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合作医疗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并被作为“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我们必须郑重指出,毛泽东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和汉奸文化尖锐对立的,因此汉奸最仇恨毛泽东文化,只要是和毛泽东沾一点边的东西,他们就会百般刁难,极尽攻击、谩骂、污蔑之能事。

可惜的是,这帮汉奸他们的嚣张气焰,得不到他们的洋主子的最后支持,因为他们的洋主子也不得不在毛泽东文化强大的软实力面前装的乖一点。

如果要想领略一下毛泽东赤脚医生文化的光辉和力量,就请听听这首红歌吧!

《春苗出土迎朝阳》——电影《春苗》插曲: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

春苗出土哟迎朝阳,

顶着风雨长,挺拔更坚强,

社员心里扎下根,

阳光哺育春苗壮,

阳光哺育春苗壮。

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

千家万户留脚印,

药箱伴着泥土香,

药箱伴着泥土香。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

赤脚医生哟心向红太阳,

心向红太阳。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yongbing1993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