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减肥难,不要胖在起跑线上

减肥难,不要胖在起跑线上

博客

谁都知道减肥难。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人吃着吃着就胖了?有人说,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胖了就是你身体细胞多了。减肥很简单,只要把一部分细胞饿死了,你就瘦了下来。所以,最有效的减肥方法就是不吃蛋白质,因为细胞离不开蛋白。你觉得是不是很有道理?你只记住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忘了细胞跟细胞不一样?人体功能的复杂性,就是由细胞的多样性决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形状和功能都不一样的。肥胖,问题出在脂肪细胞上。对于成年人来说,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储存的脂肪滴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胖跟“其它”细胞无关,就是脂肪细胞变胖了。如果你真想把一部分细胞饿死,你如何控制哪个细胞先死,哪个后死?假如先死的是你的心肌细胞怎么办?心脏不跳了?假如你的脑细胞招架不住会有什么结果?变成植物人?这样教人减肥是图财害命了。脂肪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脂肪。吃饱了睡大觉的脂肪细胞估计在你把自己饿死之前很被难饿死。

在中国,自古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是小时候胖不是胖。也就是说,小时候胖没有关系,长大了就好了。其实,胖在起跑线上非常危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体之内脂肪细胞的数量是在幼年期决定的。如果成年人胖是每个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滴体积变大了,幼年期的肥胖还伴随着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研究发现,这些多余的脂肪细胞会跟随你终生。虽然脂肪细胞也会死亡,需要更新换代,但是总数目不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时候胖奠定了一生胖的基础。如果你的脂肪细胞比别人多,你想减肥就非常难。我们打个比喻,比如说中国的人口问题。虽然我们的出生率已经比较低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还是很多。原因就在于,我们人口的基数太大。脂肪细胞的基数是小时候时候决定的,小时候胖,常年以后体重要降到正常水品就是难上加难了。现在中国幼年肥胖的小孩越来越多,也许几十年后,你心目中的中国人就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肥胖都已经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隐患。在2010年,全球五岁以下超重儿童的数量估计超过4200万。其中近3500万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内在的荷尔蒙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肥胖。儿童时期的超重和肥胖对身心健康都有重大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很可能在成年后仍保持肥胖状态,容易在年轻时患上非传染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儿童肥胖有关的许多合并症也包括代谢,心血管,骨科,神经,肝,肺和肾脏疾病。儿童肥胖不单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也会导致社交和情感健康以及缺乏自尊的问题。超重儿童的朋友往往比正常体重的儿童少,倾向于不愿参加社交互动和娱乐。最近的多项研究认为,饮食失调与抑郁之间存在前瞻性关系。超重和肥胖的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是正常体重的同龄人的四倍,经常容易辍学并且影响学习成绩。

由于儿童期身体发育很快,常用于定义成年人肥胖的标准并不适用于儿童。一般来说,儿童期肥胖指标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BMI指数的绝对值。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超重定义为体重在同年龄组平均体重指数(BMI)的95%或以上,而“有超重风险”则定义为体重在同年龄组平均BMI的85%至95%之间。当然,这个年龄平均值并非指现阶段儿童体重指数的平均值,而是以前多年数据的平均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指标。

通常,超重和肥胖被认为是热量和脂肪摄入增加的结果。但是影响体重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研究发现BMI可遗传25-40%。然而,遗传易感性通常需要与影响环境和行为的因素相结合以影响体重。遗传因素占儿童肥胖病例的不到5%。因此,尽管遗传学可以在肥胖症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是导致儿童肥胖症急剧增加的原因。近年来,快餐消费增加与肥胖有关。 许多家庭,特别是有两个父母在外面工作的家庭,选择方便又便宜的快餐,但是,快餐店提供的食物往往含有大量卡路里,营养价值低。含糖饮料是被检查为肥胖的潜在因素。人们通常认为含糖饮料仅限于苏打水,但是果汁和其他甜味饮料属于此类。体育活动的持续下降在全世界肥胖率上升中起着重要作用。久坐和缺少活动是与肥胖最显着相关的因素之一。每天每增加一小时的电视时间,肥胖症的发生率就会增加2%。近年来,年幼儿童和青少年花在电视电玩和手机的时间急剧增加,而体育锻炼所花费的时间减少。

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平均数量一直上升到20岁左右,然后保持相对恒定,并且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减肥以后,体重减轻的原因,不是脂肪细胞数量减少,而是每个脂肪细胞中储存的脂肪重量减少。由于脂肪细胞的数量是在幼年期和青春发育期决定的,儿童期肥胖的人成年以后要控制体重就会比较困难。幼年期超重会带来一系列健康和心理问题,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幸福和健康。减肥难,千万不要胖在起跑线上。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doldentate1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