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土耳其(32):小耶路撒冷
世界上还有哪一座城市比耶路撒冷更神圣吗?应该没有。这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共同圣地,在数千年的光阴里一次次被征服、一次次被拆毁,又一次次被重建,它地面下的每一层泥土似乎都被鲜血染红过。这片血染的土地除了揭示了人类的永恒主题就是战争以外,也揭示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
而在离耶路撒冷千里之外的土耳其,也有一座小城被冠以“小耶路撒冷”的称号,它就是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可以俯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离叙利亚边境咫尺之遥的马尔丁(Mardin)。相比连接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耶路撒冷,远居土耳其东南部,跟两河文明有渊源的马尔丁似乎跟古埃及文明并不“搭嘎”。可是若把时光轴拉回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我们就会发现,掌控这里的米坦尼王国(Mitanni)不仅跟古埃及有着兄弟般的情谊,还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到了古埃及文明的血液里。
马尔丁
马尔丁
马尔丁
马尔丁
马尔丁
米坦尼王国的历史就像梵高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见了一缕烟”。有人称,有着扑朔迷离历史的米坦尼王国是“被遗忘的帝国”,原因是它在最强盛时,势力范围曾从包括马尔丁、努萨宾和达拉古城在内的土耳其东南部和叙利亚北部及伊拉克北部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并与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一起争夺地中海东岸的霸主地位,最终善于攻城略地,有着古埃及拿破仑称号的法老最终夺取了米坦尼王国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可是,随着赫梯帝国的崛起,米坦尼王国和古埃及与赫梯帝国在新月沃地这一区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此时,古埃及的法老是图特摩斯三世的重孙,把古埃及第18王朝带入鼎盛时代的阿蒙霍特普三世。为了对抗赫梯帝国,米坦尼王国跟古埃及结盟,国王还把自己的女儿和孙女都许配给了阿蒙霍特普三世为妻,而这个孙女被史学家认为是在阿蒙霍特普三世去世后,嫁给了他的儿子,那个掀起一神教改革狂风巨浪的埃赫那吞法老最爱的妻子娜芙蒂蒂或者是另外一个妻子基亚,而基亚是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法老的母亲。不过,在埃赫那吞法老执政时,米坦尼王国先跟亚述“穿一条腿裤子”,后跟赫梯帝国“抱团取暖”,最后当亚述王国再次崛起对米坦尼王国虎视眈眈时,埃赫那吞坐山观虎斗,眼看着它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亚述吞并。
马尔丁
马尔丁
马尔丁
马尔丁
我不知道史学家说得对不对,反正当我一想到作为米坦尼王国核心区域之一的马尔丁能跟古埃及联系起来,它就在我心中立刻变得无比高大上。既然我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这里我是一定不会错过的。马尔丁离达拉古城和努萨宾都很近,我从乌尔法出发,一方面想探寻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一方面想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于是差不多绕了一个四边形才到达马尔丁。离开努萨宾后,我一直沿着土叙边境线开,然后拐到了同马尔丁一样隶属马尔丁省的加百利修道院(Mor Gabriel Monastery)。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叙利亚东正教修道院也跟努萨宾的圣雅各教堂一样破破烂烂,说不定也四门紧闭,但是它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非常漂亮,比我在希腊看过的很多修道院都漂亮,就连修道院外面的卫生间都修得跟五星级酒店里的一样。最主要的是,在土耳其这个伊斯兰教盛行的国家,还能找到保存如此完好且漂亮的修道院,我感觉它像是飞来的天客。
整个修道院由石头墙围起,正门上雕刻着两只狮子。关于这两只狮子,还有一段传说。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库尔德人欲占领修道院,僧侣们在穆斯林到来之前逃之夭夭。可当穆斯林试图进入正门时,两只凶猛的狮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当僧侣们回来时,这两只狮子还守卫在门口,却没有袭击他们,而是在他们面前鞠了鞠躬,然后跑到旷野里去了,于是当地的基督徒把这两头狮子看作一对保护天使。
加百利修道院外
加百利修道院外
加百利修道院内
加百利修道院内
加百利修道院内
加百利修道院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旁边是郁郁葱葱的松柏树,松柏树的后边是成片的果园,一看这个修道院就跟希腊的一些修道院一样富有。幸亏有这些松柏树,要不然我在40多度的高温下行走会被晒化的。甬道的尽头还有一道门,进了这道门才算正式进入了修道院。修道院里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四周是用白里透红还泛着黄的石灰岩建造的建筑,那精雕细刻的繁复花纹和精美图饰,跟穆斯林的建筑很相像,配上悦目的建筑石材,美得不可方物。今天的修道院不允许个体参观,要攒够一定数目的人才能在修道院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我运气很好,刚到就有一个团准备出发。虽然我听不懂修道院工作人员的土耳其语,但我仍然可以用我的认知去回首它的过往。
传说中说,这座有着“东方修道院太阳”之称的加百利修道院是带着“神迹出生”的。公元350年左右,因罗马帝国的城市尼西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努萨宾被围困,当地的精神之父来到了修道院所在地并在这里喜获一个门徒。有一天,这个门徒在梦中梦见天使命令他在标有三块大石块的地方建造一个祈祷之家。梦醒后他带着老师找到那三块石头,建成了修道院并在那里为尼西比斯的罗马驻军祈祷,结果祈祷应验,尼西比斯城保住了。罗马皇帝为了向这两位圣人致敬,给了他们第一批赏赐,有建造修道院的黄金、珍贵的圣餐容器和礼拜仪式的法衣等。之后的皇帝都慷慨重赏并扩建,使其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一所豪华壮观的修道院。公元6世纪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皇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带有华丽祈祷厅的教堂,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他最爱的皇后,狄奥多拉在教堂内建造了一个大圆顶,命名为“狄奥多拉圆顶”。这个修道院的“香火”极盛,曾有1千多僧侣在这里苦修,其中还有来自埃及的科普特僧侣。修道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神职人员和学者,图书馆也是当时修道院中最大的。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不过,当波斯人占领这里时,他们把图书馆里的书洗劫一空,可当阿拉伯人来到这里时,管理这里和达拉教区的主教Gabriel居然跟阿拉伯人达成了协议,不仅保存了修道院,还保护了教区基督徒的权利,这让他获得了圣人称号。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用右手阻止了瘟疫,从此,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辉煌的宗教建筑。在他跟阿拉伯人签订协议的四个多世纪里,居住在这一教区的基督徒过着相对和平的生活,在拜占庭帝国的科穆宁王朝时,它受到了塞尔柱人的侵扰,而当蒙古人来到时,这里的僧侣差不多一半被杀害,他们的遗体在20世纪末才在修道院下方的洞穴中被发现。
我一边回顾着加百利修道院的千余年历史,一边徜徉在修道院的角角落落。“圣徒之家”是为不同时期死去的圣人准备的壁龛,每个壁龛都有数十座坟墓,它是这里的招牌。在叙利亚的传统中,圣徒的尸体和坟墓增加了他们所在地的精神魅力,因此,很多圣人的墓葬和骸骨都从这里出土。当基督教世界不再有新的圣徒问世时,教区的主教、修道院院长和神父也被葬在了这里。当然,由两位圣人最初建造,后由拜占庭帝国皇帝阿纳斯塔修斯扩建,成为早期基督教建筑杰出典范的“祈祷之家”,也是这里的招牌。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拱形大教堂,教堂东侧墙上的两座坟墓,一座是圣徒的,另一座是四十烈士的。除了这些以外,西奥多拉穹顶也是修道院的一个招牌。它被称为修道院中最美丽的建筑,内部有八个拱门。圣徒们说,数字八包含重生的完整性,象征着永恒。可我觉得,修道院最美的建筑是为死者灵魂升天建造的两个钟楼。虽然它们都是现代作品,但都小巧细致,雕刻精美,让我百看不厌。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面积很大的加百利修道院如今只有一部分对外开放,像被改作修道院工作人员的图书馆和客厅的四十烈士墓、埃及人圆顶和大蓄水池等都对游客关闭。
告别美丽的加百利修道院,我沿着山谷开往离之不到20公里的米迪亚特(Midyat)。我知道位于有着“上帝仆人之山”(Mountain Tur Abdin)称呼旁边,是叙利亚东正教历史中心地带的米迪亚特跟马尔丁一样历史悠久,所以以为它跟马尔丁一样是个很容易找的小镇,于是直接用它的名字在谷歌地图中定位。可是,这个曾经非常纯粹的基督教区不是我想的那样,谷歌地图直接给我指向了它的市中心。市中心有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旁人来人往,全是库尔德人。我要解决吃饭问题,只好把车停到路边。为了安全起见,从阿达纳开始,我一路在小亚细亚内部驰骋就再也没穿过露胳膊露腿的裙装,可我这个穿着长衣长裙,带着帽子,还打着伞的“怪咖”一下车还是引起了所有人的侧目。我佯装镇静,不理会他们的目光,走进了一家装潢不错的两层楼餐馆,这家餐馆的酸奶超级好喝。我被领到二楼坐下后,仍然有很多穆斯林姑娘把我当“长颈鹿”欣赏,这一次我也回看她们,倒是她们先躲避了我的目光。
米迪亚特
米迪亚特
米迪亚特的午饭
饭后我绕着弯找米迪亚特老城,可怎么也找不到。虽然没看见米迪亚特老城挺遗憾的,但却给了我再去土耳其的借口。离开米迪亚特,我又开了一个多小时开进了马尔丁老城。“自古华山一条道”的马尔丁老城比米迪亚特的人更多,窄窄的路旁停满了车。我的酒店就在路旁,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停车位,眼见着跟酒店擦肩而过,我急得不得了,因为又要绕城一大圈后才能回到这里。在我慢慢往前蹭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旁边的小路有空档,于是赶紧拐了进去,看见两男一女正在喝茶。他们告诉我这里不能停车,我请他们给酒店打电话,让酒店派人来接我,他们非常热情地说“没问题”。在等酒店来人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个女士很漂亮,一看就是混了血的穆斯林。从这时起,我在马尔丁就开始欣赏不同混血的美女和漂亮的小朋友。
穿着笔挺制服的酒店小哥一进我车里就大呼“凉快”,我以为当地人不怕热呢,此时外面是40多度。他指示着我转啊转,最后找到了一个停车位,我一看是在极陡的下坡处,旁边全是车,前边还有障碍物,我根本不会停,让酒店小哥帮我,他说他不会开车。没方法,请会开车的帮忙,那个人把我的车开得呼呼作响,最终停好了。从停车处到酒店,不会超过50米,可我还是觉得要被晒昏过去了。酒店跟乌尔法的修道院酒店一样,很好,也很美,只是像梯田似的,要上上下下很多层台阶。酒店后门正对着全城的制高点-津西里耶神学院(Zinciriye Medresesi)。站在神学院的宽阔露台上,马尔丁色彩很美的石屋像瀑布般扑向一望无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马尔丁,这个在神话中被称作“太阳之城”,在现代中被称作土耳其“小耶路撒冷”的历史也如春风拂面般吹来。
马尔丁
马尔丁的酒店
马尔丁的酒店
马尔丁的酒店
历史学家们说,马尔丁最初由善于制陶、炼铜和驯马的胡里安人(Hurrians)建立。他们从盛产游牧族群的南俄草原一路奔袭来到这里建立了米坦尼王国。跟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恩恩怨怨结束后,连同马尔丁在内的米坦尼王国一起归了新亚述帝国,中国那时在秦国未出函谷关的秦文公时代。从这个时候起,马尔丁开始跟努萨宾和周边地区一起,慢慢叙利亚化,到希腊化后期,叙利亚人扩建了这座城市并重新命名,意思是“堡垒”。
顾名思义,意为“堡垒”的马尔丁一定不在平地上。它被建在悬崖下,是丝绸之路的经过之地,战略地位可想而知。因为它的战略地位,从中世纪时期,此地就成为亚美尼亚使徒、亚美尼亚天主教、东方教会、叙利亚天主教及叙利亚东正教的主教中心,因此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曾经是这里的中流砥柱。随着马尔丁的易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迁徙到了这里。给马尔丁奠定今天老城脊柱的是土库曼人建立的阿尔图格王朝(Artuqids),它占领此地后将其定为首都。不过,之后马尔丁就被土库曼人的赞吉王朝与库尔德人的阿尤布王朝取而代之。当蒙古人荡平了努萨宾后,马尔丁成为了区域中心。在这几百年中,土库曼人、库尔德人、车臣人,犹太人和迦勒底人等不断聚集到马尔丁,让马尔丁的人口越来越多元化。这些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小城里睦邻而居,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别的民族,最后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一样,马尔丁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新世界。我对马尔丁这个文化新世界的探索从酒店后门,位于小城中心的津西里耶神学院开始。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神学院由阿尔图格王朝统治马尔丁的总督依山而建,他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失败后即被囚禁在这里,背后是被废弃的马尔丁城堡(Mardin Castle)。这个塞尔柱风格的神学院凭借着占据小城天际线的优势和两个大圆顶而成为小城的地标。两层楼的长方形神学院有庭院、清真寺、陵墓、图书馆和宿舍等,由拱形廊柱环绕的庭院内种着绿色植物,园丁在卖力地给这些植物浇水,好像水不要钱似的。虽然这个神学院以精雕细刻的门楣著称,可它们对我并不新鲜,唯一吸引我的是站在它的开阔露台上,眺望不毛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感慨曾经的金色史诗在沧海桑田中失去了光辉。
我在对古文明的怜惜中拾阶而下,准备去探访阿尔图格王朝留下基本格局的马尔丁老城。这里有点像希腊的圣托里尼岛,都是上上下下和弯弯曲曲的小路,像个迷宫,我不小心还走进了死胡同。就在我折返继续下行时,我看见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抱着一筐面包下楼梯。这筐面包对他很重,他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我上前帮他,跟他一起走到他家的门店,可离他家门店不到20米时,他非常肯定地不用我帮忙。我目送着他走进门店,看见他走进门店时,回头看了我一眼,让我觉得很温暖。第二天当我在小城闲逛时,他领着一群小伙伴跑到我面前跟我打招呼,可我已经换装了,他依然记得我,这让我很感动。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津西里耶神学院
马尔丁城堡
在我送完小男孩转身离去时,发现这里是一条水果街,我顺便买了一个大哈密瓜,没想到这个哈密瓜才5里拉,不到60美分,这也太便宜了,而且还特别好吃。就是从马尔丁开始,哈密瓜成了我每天必吃的水果。
水果街与马尔丁的主街相连,主街两侧集中了马尔丁的精髓。我在落日的余晖中慢慢走过可追溯至罗马时代的Emir Hamam浴室、17世纪的邮局和马尔丁大学、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手工橄榄油皂店、炒坚果的铺子和香料摊子等,于月上柳梢头时来到塞希迪耶清真寺(Sehidiye Mosque)。这座清真寺跟津西里耶神学院一样,也建于14世纪,也出自塞尔柱人之手,宣礼塔上精美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那时欧洲还没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呢。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宝宝,想给她照相,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我问她妈妈她们从哪里来,妈妈说就是马尔丁人,可她的皮肤雪白,跟库尔德人一点儿也不一样,她是哪个族群的后代呢?
罗马时代的浴室
罗马时代的浴室
邮局
马尔丁大学
我继续沿着主街在夜色下寻找乌鲁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看着塔尖就在眼前,可就是找不到入口,无奈我爬上了清真寺旁的二楼。二楼的走廊上全是小伙子,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们听不懂英文,我用手势问他们去清真寺怎么走,他们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于是请他们带我去。两个小伙子跟我下楼,带我走入了一个地下通道,我有一直不详之感,但还是告诉自己,应该没事的。为了“万一”,我让一个小伙子在前方带路,另一个小伙子与我同行,可没走多少米,与我同行的小伙子就让我在他前面走,我一看大势不好,掉头拼命往回跑,我跑得太及时了。当我第二天上午再来这里时,发现这里都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旁是大巴扎,昨天夜里这里空无一人。如果我继续跟着两个小伙子往前走,真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意外。
这座建于11世纪的乌鲁清真寺位于马尔丁市中心,就在我酒店的对面。它是小亚细亚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塞尔柱阿尔图格王朝时期的经典建筑之一,最初有两座宣礼塔,如今只有一座幸存。我觉得塞尔柱人特别会建造宣礼塔,每个清真寺的宣礼塔上的花纹雕刻都不一样,既美观又精致,建筑的美一目了然。
塞希迪耶清真寺
塞希迪耶清真寺
塞希迪耶清真寺
乌鲁清真寺
乌鲁清真寺
在马尔丁,阿尔图格王朝的痕迹比比皆是。在马尔丁老城外,就有一处,名为卡西米耶神学院(Kasimiye Medresesi)。建于13世纪的它因帖木儿的入侵而成了半成品,到15世纪末才完成。二层楼的神学院建在高坡处,紧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置相当好。建筑前是一片宽阔的场地,视野极度开阔。拥有如此绝佳位置的神学院一看就“生而不凡”,它是16世纪收入最高的神学院,曾得到过多家基金会的支持。
神学院由植物和几何图案组成的巨大冠门被认为是马尔丁最美丽的石雕作品之一,冠门的中间大门最初高度略高于一米,意思是让学生在遇到老师时低下头,表示尊敬。女人敲门时要轻敲底部的门环,而男人会抬起门环来轻敲顶部,这样敲门的方式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以确保里面的同性来开门。走进神学院后,会看见一个庭院,庭院内的水池按照伊斯兰教苏菲派哲学设计而成。在苏菲派哲学里,水的流动象征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从墙上孔隙中流出的水代表出生,流入的地方代表婴儿,下面的部分代表童年和青年,长槽代表穆斯林进入天堂前必经过的Sirat桥,池水聚集代表审判日。当水通过水道流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土壤中时,象征着生命从土壤中恢复活力。在水池的周围是教室、坟墓和清真寺。奥斯曼帝国时,这个神学院开设与宗教不矛盾的各个科目。因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经常邀请来自阿拉伯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授课,因此它成为马尔丁最大,也是最好的神学院,今天这里被改作了科学博物馆。
卡西米耶神学院
卡西米耶神学院
卡西米耶神学院
卡西米耶神学院
卡西米耶神学院
为了这个神学院,我又开始冒险了。此神学院离我的酒店只有1.5公里,由于马尔丁的停车位太难找了,所以我想这么短的距离,我可以走去。刚开始在主街房屋的阴影里走我还没觉得热得不得了,可走出主街,我发现都是宽阔的柏油路,几乎没有遮阳之处,而马尔丁的温度已高达40多度。这时我也才想起来,马尔丁是从高坡一直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倾斜的。在我沿下坡走向神学院时,我又看见一个在路旁等车的马尔丁美女。她摆手让我跟她一起等,我心想,与其在烈日下当“烤鸭”,还不如“温水煮青蛙”呢。等我参观完神学院,美女才走进来,她似乎是这里的工作人员。
如果说我在下坡时还可以忍受高温,那上坡就完蛋了。就在我刚走出门口站在一颗要晒蔫儿的小树下喝水时,一辆白车停到了我身旁,我一看车里只有一个土耳其男士。他让我上车,我很想拒绝,可看着前方500多米的大上坡,我同意了,但我没按他说的坐在副驾驶,而是坐到了后座,心想,万一出事,我就跳车。可是什么事也没发生,在到达坡顶后,我赶紧让他停车,谢过他之后,我又顶着烈日走回到主街,这个街道旁有酒店给我推荐的马尔丁最好的饭店。
马尔丁的饭店
马尔丁的饭店
马尔丁的午餐
马尔丁的午餐
土耳其咖啡和账单
我想这个饭店的菜品应该跟乌尔法的一样好,至少应该有空调,可是都没有,有的是漂亮的装潢和眺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独特位置。这家饭店提供套餐,一共7道菜,包括前菜、沙拉、汤、主菜、甜品、刨冰和土耳其咖啡,150里拉,不到20美元,比乌尔法的贵很多不说,质量也一般般,不过,那个沙拉和甜品还不错。有意思的是,在土耳其咖啡上来前,服务员拿来土耳其特有的壶和盆让我洗手,而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土耳其咖啡被装在了特大号的,像苏丹帽子的容器里,让我觉得很好笑。最后的账单被放在一个铁制的熨斗里,这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虽然这家饭店的菜品没有让我的味蕾怒放,但体验了马尔丁的“流水席”,我也觉得收获满满。在马尔丁不大的老城里,不仅饭店“扎堆儿”,糖果店也“扎堆儿”。不喜欢吃糖的我在一对小兄弟父母开的糖果店里被他们邀请试吃,我发现蓝色糖衣里面是杏仁,还挺好吃的。当然,这里最“扎堆儿”的是清真寺。我不是专门来看清真寺和神学院的,我要看的是这里多元的文化。在马尔丁,单是亚述基督徒就拥有10几座教堂,更别说亚美尼亚教堂和修道院了。这些宗教古迹彼此为邻,在时光的长廊里很多时候都相安无事,但今天大部分教堂和修道院都关闭。我穿过有着300多年历史的Reyhaniye清真寺,去著名的四十烈士教堂(Kirklar Church)一探究竟,没想到,这家教堂开门营业。
Reyhaniye清真寺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隐藏在民巷深处的四十烈士教堂我在到达的当天晚上就来拜访过,可看着空无一人的小巷,我没敢走进。这家教堂由亚述人建于查士丁尼大帝期间,之后被不断扩建和补建。教堂内有三扇大门,还有石雕精美的祭坛和400年的木制祭坛门以及1500年历史的茜草,宽阔的庭院中有一座钟楼。 这座教堂之所以用四十烈士来命名是因为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对基督徒开始镇压。当40名希腊血统的士兵在卡帕多西亚接受基督教时,他们因反叛而被扔进了冰池。午夜时分,湖面上突然出现了一道亮光,这些士兵获得了皇冠,因此他们在基督教世界被认为是烈士,12世纪时他们的遗骨被带到了这座教堂里。
从教堂出来,我没有回到主街,而是走进了马尔丁曲径却不通幽的小巷,在迷宫般的小巷转悠着走向马尔丁博物馆(Mardin Museum)。这座建在高阶上,面向主街的三层楼博物馆外形很漂亮,由安条克叙利亚天主教会于19世纪末建成,里面展品不多,却涵盖了青铜时代、亚述、乌拉尔图、希腊化时代、阿契美尼德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柱阿尔图格王朝的邮票、小雕像、珠宝、陶瓷、硬币、泪瓶、蜡烛等,还有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志,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英文解说。令我奇怪的是,这里专门为蛇设立了一块解说版,说蛇代表着邪恶, 然而在古代,被描绘成缠绕在树上或权杖周围的它是健康之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它也象征着健康和治愈。 博物馆想传达什么呢? 在博物馆下方的小广场上,我看到了一对吃冰淇淋的母女,那个穆斯林妈妈很年轻,还怀着孕,小姑娘4岁左右。她们都皮肤雪白,非常漂亮,我想给她们拍照,但妈妈拒绝了。
马尔丁博物馆
马尔丁博物馆
马尔丁博物馆
马尔丁博物馆
马尔丁博物馆
在我去这些景点之前的清晨,我看到酒店旁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建筑,还看见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走上楼梯,我出于好奇,跟随她们走进了这个建筑,原来是一个小学,我做记者的基因马上爆发了,毫不犹豫走进了教学楼。迎接我的是一位男老师,我问他可不可以参观一下,他的英文还是可以的,说没问题后,带我参观了这所学校。学校两层楼,从学前班到五年级,一共10个班。学前班一班10个人,其它班不到20人,还有一个专门给叙利亚难民准备的外语班,有16名学生。学校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英语课,可英语老师的英文水平还没有达到自由会话的程度。学生们早上八点半上课,下午两点半放学,因为疫情,中午十二点学生们就可以回家了。这里的教室很小,也没有什么现代教学设备,我问老师们热不热,他们也说特别热,我以为土耳其人不怕热呢。在二楼的时候,我刚好看见学生上英语课,我发挥我的长项,开始教孩子们中文和英文,他们都挺喜欢学的。孩子们,不管是哪国的,都是灿烂的花朵。
马尔丁的小学
马尔丁的小学
马尔丁的小学
马尔丁的小学老师
临离开的早上,我去餐厅等早餐,遇到一位白人,我以为他不是土耳其人,原来他是。我在土耳其的很多地方都分不清谁是土耳其人,在千年里混过无数次血儿的他们太难辨认了。这位英文不好的先生用翻译软件跟我聊天,竟然用“cute”来形容我,让我觉得很意外。早餐8点开始,而这时才7点多,我不想等了,让酒店小哥把行李给我送到车上去。这么早,马尔丁的温度已经30多度了,酒店小哥拿着我的行李又上楼梯又爬坡,不一会就大汗淋漓,我给过他小费之后,告别了马尔丁。
马尔丁,这个堆叠了太多故事,被土耳其人称作“石上有诗的城”,用纷繁复杂的历史和多样的人口构成见证了不同文明的变迁。幸运的是,这些文明的因子还保留在市集 、古客栈、石屋、银饰店和宗教建筑里,让人们来到此城时,仿佛置身在神秘的时光庇护所里。当一颗流星划过,马尔丁用深藏不露的美惊艳了世界。它像一只涅磐的金凤凰,在星月流转中,迎风鸣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