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 华西岁月(基础课)(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校后我们开始学习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需要三年时间学完,我们七七级晚入学半年,为了不延误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进度,我们要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医学基础课一共有十九门课程,有十三门功课是考试,其余六门功课是考核。考试成绩是百分制,60分及格,只要及格,就算过了,不需补考。考核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和优。每门功课学习的时间长短不等:一学期、两学期(一学年)、三学期(一学年半)、甚至四、五学期(两学年、两学年半) ,就是一门课可能要分一、二、三、四或五个学期才能学完。我对自己说:凡是考试课,至少要考到80分,最好在80分以上;至于考核课,至少为良,争取得优。
第一学期学习七门课: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英文、体育和哲学,只有化学和物理学是考试课,其余五门课是考核课,这是基础课学习期间功课最轻松的学期。但我刚入校,全然不清楚医学院功课的深度、难度和要求,除了稀里糊涂地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还莫名其妙地享受着“天之骄子”的称号,根本不知道怎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医学课上。就这样云里雾里混到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傻眼了:我的化学成绩考了70分。
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考试不是满分,也是90分或以上,什么时候有过70分的成绩?这份化学成绩也太打击我的自尊心了。什么“三好生”、“尖子生”、“优秀生”、“佼佼者”等,统统扯淡。这是华西,必须真才实学,所有的医学生都要把知识学进骨髓里去,不然怎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啊!
事后我仔细想了一遍学习过的化学课,其内容分为无机和有机化学两部分,有理论课和实习课。我在高中学过一些无机化学,有点儿基础,这部分理论课似乎搞懂了,感觉学得不错。有机化学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没有弄懂,从头到尾学得一塌糊涂。理论上没有搞清楚,实习课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在实习课是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同学一起做实验,我不懂不会也蒙混过关了。
我的物理学成绩得了88分,使我恢复了一点儿自信,可是,我根本没有搞懂所学的知识。高等物理完全不同于高中所学的电学、力学、运动、机械等,好像每一章节都是独立的,章节之间没有相关性。记得是一位瘦瘦的男老师教我们,上课时没听懂,下课后也琢磨不明白。带我们做实验的是他的助教,是一位年轻人,他斯斯文文,话不多,物理实验课不多,每次都是他带着我们从头到尾做完,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或那个实验。我之所以考试过了80分,全靠年轻记忆力好,恨不得把物理课本全背下来了。
放假了,我怀着闷闷不乐的心情,回到了家。父母有半年不见我了,一见面就问这问那,主要关心我在华西的学习情况。老师嘛,对学生、子女要说的永远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吱吱唔唔搪塞了几句,没有马上告诉他们我的学习成绩。他们见我有些敷衍,就不再问了,去厨房做我最爱吃的饭菜慰劳我,在他们看来我读书也是很辛苦的。
吃过父母准备的可口饭菜后,怕他们看出我有心事,就告诉他们我累了,想早早上床休息。我躺在床上想着在华西第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越想越心烦,越想越着急,照这样下去,我肯定不能从华西毕业了,更谈不上当医生,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是一块学医的料。
几天后,我把心中的困惑告诉了父母。他们似乎不认为是一个问题,开导我、鼓励我,使我增加自信,鼓起勇气挑战自我。
爸爸说:“大学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本,课时重,内容多,难度大,你要多花时间把每一章节融会贯通,”他接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努力用功了,没有什么搞不懂的。”
妈妈说:“读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连读二十遍,你肯定就懂了。实在不懂,还有老师、同学可以请教嘛。俗话说笨鸟先飞,可你也不是一只笨鸟,若你能先飞,尽管不能飞在最前面,那也不是落在最后的那一只。”
父母的话我听明白了:我学习方法不得要领,也不够用功。听完父母一席话,我似乎有点开窍了,我调整了心态,做好准备迎接第二学期的到来。
第二学期学习五门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英文、体育和政治经济学。好像比第一学期少了两门课,可解剖、组织胚胎学、英文都是考试课,其余两门课是考核课,其实比第一学期课时重。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英文考试课中,解剖学是重中之重。解剖学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不过是考核课,蜻蜓点水,混了个及格过关。这一学期就不同了,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大课和实习课都很重,期终考试相当难。老师们提醒同学:要学医,先得过了解剖课这一关。
记得我第一次上解剖课进解剖楼(一楼)时居然晕倒了。解剖楼给我的感觉不但冷冰冰的、阴森森的,还有点神神秘秘的!刚进华西的时候,有同学指着第一教学楼说:那就是解剖楼,我顿时就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似乎看见它的房顶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烟 —— 可能是幽灵出入的地方。
在上第一次解剖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开始紧张了,怎么也睡不着:是好奇、兴奋、激动,还是胆怯、害怕、恐惧?真有点说不清楚。
一大早,我就被同宿舍的姐妹们(岳、许、张和石)叫醒:“起床了! 再不起来上解剖课就晚了。”
“好的,你们先走,我就来。”我翻身起床,胡乱地梳洗完毕,啃了几口她们留给我的馒头,就随着去上课的人群,直奔解剖楼。
同学们聚集在解剖楼前厅里,气氛异常地紧张,鸦雀无声。一会儿就看见一位瘦高瘦高的老头站在前厅正门对着的楼梯上,他右手拿着一根拐杖,左手叉在腰间,身板笔直笔直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金边眼镜,满脸的严肃。我心里有点儿害怕,不敢正眼看他。他就是国内著名的、治学严谨的、德高望重的王永贵教授。他还没有开口讲话,我的头已经开始冒汗,身体开始哆嗦,心紧得快要窒息了!他讲话的声音很高,不时地还用拐杖跺着楼梯的地板“砰、砰、砰”地响。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头晕,脚好像踩在水里了,湿乎乎的,两眼一发黑,“哗啦”一下就倒在地上。
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宿舍的床上。原来我晕倒后,同宿舍的姐妹们把我弄回来的。她们看我醒了,都围着我说开了。
“你可醒了,你把我们吓坏了。”坐在床边的岳说。
“你这一晕倒不要紧,可把王教授气坏了。”许接着说,然后她学着王教授的腔调:“把她抬出去,这个女生不适合学医!”
我一听着急了:“他真这么说啊?”
站在床旁的张回答道:“对啊,他真是这么说的。”
石添加了一句:“你要小心点儿,别让他再见到你了。”
完了完了,我算是挂了号了。后来每次上解剖课我都躲着王教授,生怕他认出我来,把我从华西踢出去!
解剖学太难了,要装进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有了第一学期不顺利的学习经历,牢记父母的叮嘱,我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把时间安排好,做到课前预习、课时笔记、课后复习。不学不知道,一学才明白,医学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需要记住的知识要车来拉。要记住这些知识,首先要弄懂它们,通过逻辑思维搞清楚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储存在大脑里,考试时就自然输出了。在短期内要弄懂、要记住这么多内容,首先要花时间,其次要动脑子。在第一学期学习化学课时,我既没有用足够时间,也没有多思考、细琢磨,考试能及格,得了70分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经过第二学期几个月的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解剖学89分、组织胚胎学88分、英文99分。
放假了,我的心情大好回到家,吃饱喝足几天后,我又有了新的困惑:为了考试记住的知识能持久吗?储存在大脑里的东西,考试时就自然输出,几年后我当医生需要时,也能用得上吗?父母给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说:我现在记住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忘记,不过,到时候只要稍加复习,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想起来。也许他们说得对,这可能就是医学基础课有那么多考试课的原因吧。
(待续)
原创发表在:https://mp.weixin.qq.com/s/GBP8mtAkaV8u8ljwVFfkOw?
微博连接:https://m.weibo.cn/status/47750272350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