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三十一)—— 皇城根儿天子脚下(上)
导语:皇城帝都,名胜古迹得天独厚;走马观花,人文美景一饱眼福。
儿子出生第二十七天,我开始去北京医科大学上课,攻读眼科博士学位。我早出晚归,白天不在家,他父亲在院里上班,离家近,也不能全天候在家照顾他。所以,家里必需有人才行。我首先想到了母亲,她一定能帮我们照看他。他出生在九月,转眼就进入寒冷的冬天。北京的冬季又长又冷,考虑到母亲土生土长在南方四川,不适应北方的酷寒气候;那年母亲快七十岁了,半岁前的婴幼儿很磨人,怕她吃不消。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与他父亲一商量,先请仅五十多岁的他奶奶来帮忙,等次年开春后他已过半岁,再请母亲来照顾他。就这样,他奶奶如期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帮我们看护他。
在儿子四个月时,正值春节前,在河南老家的他爷爷,传书带信坚持要他奶奶回去过年。无奈,我们只有放他奶奶回去与他爷爷团聚。我一个电报叫母亲来救急,她接到通知后立即动身,坐了三夜两天的火车,从四川老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京。
儿子小时候可难养了,在他奶奶照看他的时候,就不好好喝奶、睡觉,还经常腹泻,尽管在他十五天大时,我就开始给他补钙加维生素D 等,可还是出现了缺钙现象。母亲来了以后,她心细如丝,精心呵护,给他定时喂奶、喝水、睡觉、把尿,还跟他哼小曲、逗乐、做手脚操等,渐渐地他每天喝奶量增加,睡眠时间延长,最重要的是不再腹泻了,他的缺钙体征渐渐消失了。
我和他父亲是第一次养孩子,一小人把我们俩弄得手忙脚乱,神经绷得紧紧的。母亲来了以后,儿子的生活有了规律,身体也好起来,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不应该有养育小孩的经验。我的三个哥哥是外婆带大的,我从小就是刘妈照顾,那时父母两地分居,在不同的学校教书,父亲只有周末回家,母亲白天上课,晚上还要为我们缝缝补补,天天有做不完的家务事,根本没有时间照看我们。也许是隔代亲吧,她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的。
母亲来到我家,她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四川,第一次进京城,第一次 ... 每到周末,如果我有空,就把儿子留给他父亲照看,我陪母亲逛北京,让她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名城的魅力,那是与四川老家完全不一样的景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呼,如燕都、京城、南京、燕京、大都、北平、北京、京师、京兆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众多的政权中,从春秋战国(蓟国、燕国)、辽、金、元、明、清,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在这里建都,它也是著名的八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之一。
故宫又称紫禁城,坐北朝南,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在东西皇城根街之间,正门对着长安街,后门出去是景山公园,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建筑面积约二百二十五亩,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四面围有高十米的城墙,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太气派了,不愧是皇家宫殿,规模之大,建造之精,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全是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不愧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据记载,故宫建于明朝1406年,历经十四年,在1420年建成,乞今为止有六百年了。从建宫以来,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这里一直是朝朝代代国家掌控中心、皇帝和皇后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母亲走在紫禁城里,参观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感慨万分,她对我说,在过去,要能来到京城走进紫禁城,受到皇帝或皇室人员的召见,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据说祖上的骆成骧(1865-1926)考上文状元的当年,进宫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骆状元被皇帝接见过,一代传一代,传到了母亲的耳朵里,这事儿就这么一说,没有任何写下来的文书或皇帝赐的信物等来证明,不知是真是假。总之,在母亲心里,在紫禁城里走一趟,是一件很神气的事。
天坛位于北京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朝1420年,在清朝乾隆年间、光绪时期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占地约四千亩,是故宫面积的四倍。它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有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天坛布局严谨、建筑独特、装饰瑰丽。在理论上,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设计上,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祈年殿和皇穹宇是圆形攒尖顶,其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在布局上,内坛位于外坛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东侧,人们从西边正门进入天坛后是空旷开阔的视野,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在绿化上,天坛中大片的柏树林,姿态挺拔、色调沉静,营造一种肃穆、静谧的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大片苍翠浓郁的常绿树,在祭祀时增加庄重感。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起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一空,建筑、树木惨遭破坏。在过去几百年里,天坛经历了雷火烧毁、战争摧残,又经过修缮重建、增建、改建等才保存止今。自1913年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冬至在这里祭天后,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从1918年起成为天坛公园,正式对民众开放。
母亲不信神,可敬上天了。她认为一个人一个命,谁也拧不过命,这个命是由上天决定的,所以,上天只能祭拜,不能得罪。我陪着母亲在天坛公园里转游了一整天,她对这座祭天圣地建造的精致和完美而惊叹不己,她觉得最神奇的建筑是回音壁。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约四米,厚约一米,直径约六十二米,周长约两百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十分规则。我和母亲像所有对回音壁感兴趣的人一样,我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靠墙向北说话,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声波从一端沿着墙壁连续反射传到百米以外的另一端,相互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可传奇了。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增建了诸多值房,作为夏季避暑听政之处。乾隆皇帝即位后,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新建了长春园和万春园(绮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和道光皇帝在朝期间,又对圆明三园进行了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占地面积五千多亩,建筑面积达三百亩,一百五十余景,有名的万园之园的夏宫。它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遭洗劫,文物被抢掠,房屋遇焚烧,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之后又遭匪盗的打击,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
母亲和我看着圆明园几块残缺的石条,望着空旷无际、杂草丛生的遗址,怎么也想象不出昔日的辉煌。母亲一声叹息,多好的清代皇家园林,就这样毁之一炬。千好万好也得国力强大才是最好,否则,再好的家园皆荡然无存。
颐和园离我家居住的大院几步之遥,一抬腿就到了它的北宫门,这是母亲最喜欢去的地方。它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面积约二十亩,与圆明园毗邻。它的前身是清漪园,它是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之一。在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几百万两白银改建这四座大型皇家园林,形成从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得以发展和完善。
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的命运一样,被英法联军焚毁一遍、劫掠一空。1884年至1895年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亲王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所筹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作消夏游乐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奥匈帝国、意大利)的破坏,珍宝被劫,两年后修复。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室私产,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当时的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1949年后,颐和园一度被中共中央党校圈占,多位共产党政要人物居住在这里。1953年起,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也经历了多次大修,才有了今天看到的美景。
颐和园有碧波荡漾的昆明湖,郁葱翠绿的万寿山。颐和园分为前山、后山、东堤、南湖岛和西堤几大景区。前山有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德和园大戏楼、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万寿山昆明湖碑、宝云阁、石舫、听鹂馆、画中游、景福阁、自在庄、含新亭、养云轩、意迟云在、千峰彩翠、无尽意轩、写秋轩、国花台、邵窝殿、云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等,后山有苏州街、谐趣园、四大部洲、花承阁琉璃塔、赅春园和绮望轩遗址,东堤有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铜牛、耶律楚材祠等,南湖岛有十七孔桥、龙王庙、涵虚堂,西堤一共有六座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还有一座景明楼。耕织图景区也在这里,都是模仿民间耕织的生活场景,有延赏斋、蚕神庙、玉河斋、昆仑石碑耕织图、水操学堂、水村居等。
母亲喜欢颐和园的所有景点,特别是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每次看到都兴奋不己。十七孔桥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高七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桥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子五百四十四只,各石狮威猛凶武,形象生动。每年冬至前后几天,只要天晴,落日的余晖将全部照亮十七孔桥的所有十七个孔洞,呈现出壮丽景观。金光穿洞的现象,据说是因为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美景。每当这几天,这里吸引了很多人,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在寒冷的空气里,蹲在昆明湖边,等待这一壮观的出现。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其修筑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等,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称秦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从东向西,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十五个省区市,总长度上万里,叫万里长城,这就是明长城。
八达岭长城,建于1505年(明朝弘治十八年),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一千三百多里,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地势险峻,居高临下,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自五十年代起,成为游览区。后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三千七百多米,其中南段一千多米、北段两千五百多米,共有炮台十六座。
我陪母亲只去过一次八达岭长城,一是因为它在北京郊区,开车要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二是她年事已高,不宜爬长城的石台阶,更到不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景点。每天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群肩擦着肩、脚碰着脚,远远望去,长城就是一条人流成的河。
那天母亲很能干,一直爬到八达岭长城三分之一的高度,在一个炮台停下,向外望去, 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风貌。这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气势磅礴,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山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作为北京的屏障,充分体现了天险陡壁的重要军事位置。母亲很疑惑:古人是怎样把这些大石头从低谷搬到山顶上来的?
北海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在故宫的西北面,其南面有中海和南海,合称为前三海。北海面积约四百七十三亩,水面积占五百八十三亩,陆地占四百八十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的离宫,明、清作为帝王御苑,1925年开放为公园称北海公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悠久、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琼华岛位于北海的中偏南部的太液池中,是整座公园的中心,其最高处是岛上的白塔,它成为北海形象的代表。北海公园景致优美,就像创作于五十年代、流传至今的一首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唱词描绘的一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待续)
(文中图片和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
写于201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