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07)高考文言文备考之八
教育随笔(107)高考文言文备考之八
翻译练习五
(一)许多文言实词都可以活用,如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这样的实词要根据变化了的词性来翻译。例如“王无罪岁”中的“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就不能译为“罪行”,而要译为“怪罪”、“抱怨”等。请参照这个例子,翻译下边这段文字,并解释黑体字。
广(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光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仔细阅读下边这篇短文,先回答文后的问题,再翻译全文。
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①,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②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五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③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④。往时食马肉者相谓⑤曰:“可以出死⑥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⑦胜晋,获惠公以归。 《说苑》
- 食骏马肉不饮酒者”和“以次饮之酒”,你能看出“杀人”一语的确切意思吗?
(三)把下面这篇短文多读几遍,先抓住故事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思考后面提出的问题,然后翻译全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岸),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②数小舟,曳(yè,拖,拉)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招生讲课),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③,是非木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能为④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⑤,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同颠)乎?”众服为确论⑥。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⑦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咬)⑧沙为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置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溯流逆上⑨矣。求之⑩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⑾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⑿欤?
《阅微草堂笔记》
- 从“临河干”和“二石兽并沉”,你能看出“圮(pǐ)”的意思吗?
- 棹(zhào)的宾语是“舟”,由此你能推断出“棹”的意思吗?
- “物理”一词可以理解为“物理学”吗?
- “为”是动词还是介词?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说的是前提,讲学家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 “论”在这里是“主张”的意思,你能从前面的“服”字推断出“确论”的意思吗?
- 老河兵从同一个前提“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 “啮”这里是拟人的写法,改用一般叙述方式该怎么译?
- 用科学的表述方式,“溯流逆上”一语该怎么译?
- “求之”中的“之”可省译吗?
⑾“傎(diān)”是个生僻字,你能据这件事的结果和“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这句话来判断它的意思吗?
⑿“据理臆断”一语是指谁说的?
翻译练习六
(一)文言文的标点法跟现代汉语不尽相同。有时文言文断作一句,而译成现代汉语却可能断作两句或两句以上,例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可以断作两句:“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了,百姓就就懂得礼法。”这是因为原文后半句“知礼节”省略了主语“民”,而译时必须加以补充的缘故。有时文言文要在主语后面家标点,而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大多可以省去,例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同上),就可以译为“储备粮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根据上述道理,看看下面这段文字中哪些句子在翻译时应当调整标点,并试加翻译。
高士所贵,不与俗均(相同),故其名称(名望),不与世同。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身通(通达)而知(同“智”)困,官大而德细,如彼为荣,于我为累。偶合(拉关系)容说(同“悦”)身尊体佚(同“逸”),百载之后,与物俱殁;名不流于一嗣(三十年),文不遗于一札(写字用的小木片),官虽倾仓(俸禄丰厚),文德不丰,非吾所臧(赞许)。
《论衡·自纪》
(二)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为了清晰地表现句意的层次,译成现代汉语时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句或两句以上。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 (《论积贮疏》)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为富”,就是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说的是手段;另一层是“安天下”,就是使全国人民生活安定,说的是目的。把这两句译为“(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全国人民生活安定”,层次就清楚了。下面这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可以分成两句译,请你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庞葱与太子质(作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质罢,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
(三)在文言文中,位于句首的某些词语有时有修饰、总领全句的作用。翻译这样的词语,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可以在它们的后面加标点,跟原句分开。例如“已而相如出”(《廉蔺交欢》)这句话,就可以照“已而,相如出”这种断句形式译为“过了些时候,蔺相如(从家里)出来。”下面这段文字中,有几个句首的词语译成现代汉语后也可以加标点,跟原句断开,请你找出来并试加翻译。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开辟),人民给(jǐ丰衣足食),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以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něi,饥饿)。昔日赵攻鄄(juàn,地名),子不救,卫取薜(bì)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众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真实情况)。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
【翻译练习参考答案】
翻译练习五
(一)请参照这个例子,翻译下边这段文字,并解释黑体字。
(二)先回答文后的问题,再翻译全文。
- 一句话:秦穆公曾经外出而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骏马。
- “是”是动词、副词。文言文中还是指示代词。这里是“这是”的意思。
- 确切的意思是“有杀人的念头”。
- 指代“秦穆公”。
- 可以活译为“一致表示”。
- “出死力”要确切一些。
⑦指秦穆公被晋国包围了。
翻译全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而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了并且还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可以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把晋惠公抓了回来。
(三)把下面这篇短文多读几遍,先抓住故事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思考后面提出的问题,然后翻译全文。
- 是“坍塌”的意思。
- 是“划”的意思
- 在这里是“事物的道理”的意思。
- “为”是介词“被”。
- 结论是“沿河求之,不亦傎(同颠)乎”
- “确论”是“正确”的意思。
- 老河兵得出石兽“溯流逆上”的结论。
- “啮”这里是“挖”的意思。
- 用科学的表述方式,“溯流逆上”就是沿着水流逆行而上的意思。
- “求之”中的“之”不能省。
⑾“傎(diān)”是个生僻字,据这件事的结果和“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这句话来判断它的意思就是“颠覆”。
⑿“据理臆断”一语是指“讲学家”说的。
翻译全文如下: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陷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有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只不过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这件事后,又笑着说:“凡是河中丢失石头,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覆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下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
翻译练习六:
(一)“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细”。这两句话都是后半句省略了主语。“(有的人)身位显达,才智贫乏”,“官居高位,德行渺小”。
(二)“三人言而成虎”可以分成两句译:三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
“议臣者过于三人”,可以分成两句译:(那些)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人。
(三)“然吾使人视即墨”译成现代汉语:但是,我派人视察即墨。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因为你花很多钱贿赂我身边的人,让他们为你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