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90)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教育随笔(90)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2017年9月1日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才清楚而有条有理。所以,思维和语言训练应基本同步,即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
然而,语言和思维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如何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呢?1982年接受教育部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任务后,我们设想,并在三年初中实验教学全过程中付诸实践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与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基本同步,即敢想——敢问——敢说,多想——多问——多说,会想——会问——会说。
我在学生从小学升中学后的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了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故事,并要求他们背诵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第307页)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首先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同时要求他们预习每一篇课文都要提出自己不懂的三个问题。上每一堂课,都要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接着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这就要学生多想、多动脑筋分析,不能“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而要善于从诸多问题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会“牵牛鼻子”。这一提问训练过程,体现了聚敛思维的特点。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脑筋越用越灵,思路越来越活,说话机会越来越多。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然后,我们又适时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不仅要学生有目的地提问,而且要能从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经过系统提问训练的学生,一般能对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会想、会问,而且也会说了。
实践告诉我们,能说会道的口才,至少是由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适应“语场”、“语境”的应变能力等因素构成。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通过系统地、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把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加强思维训练,也应有一个整体规划,既要把思维训练贯穿到听读说写能力训练之中去,又要使之与听读说写能力训练基本同步。实现这个整体规划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思维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敢想→多想→会想为例,说明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及其训练方法。
第一,创造良好的“心理场”,鼓励学生敢想。
所谓“心理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的一种提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打开思路的钥匙交给学生。这也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后来提炼、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拓宽加深,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小学习惯的学习方法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要求学生预习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而且只要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可以得100分。无庸讳言,初一新生是非常喜欢得100分的。把学生非常敏感的分数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用高分强刺学生的“敏感点”,使之产生强烈的触电感,欲静难抑,不由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是形成良好“心理场”的外作用力,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内作用力。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特别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变化,其结果是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性。这正是形成良好“心理场”的内作用力。在内外两种作用力的驱使下,学生就敢想敢说敢问了。
训练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既要与语文教学基本同步,又要循序渐进。所谓同步,第一要使老师教的法子与学生学的法子基本同步。要求学生预习时提问,课堂教学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第二,要使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基本同步
如果说听和读是输入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的话,那么思维就是处理信息。以听说训练为例,听别人发言抓不住要点,思维的材料必然是模糊的,而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人,说话是不可能清楚的。
第三,要使教学内容与思维训练基本同步
学记叙文,就着重训练形象思维,学议论文,则重点训练逻辑思维。
循序渐进的“序”,大至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解放学生的思想;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教材质疑问难;第三步倡导学生向老师即席提问。
经过训练,实验班学生敢想敢说,基本上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他们不论有没有老师来听课,都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不论是谁写的文章,他们也要质疑问难。例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牵牛花》一课时,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有200多人,学生在课堂上先后提出许多问题:“第一、二段与文章中心似乎无关,可不可以不写?”“文章题目是《牵牛花》,而内容主要写的是藤蔓,是不是自相矛盾?”“牵牛花只能依附别的东西往上爬,叶老为什么还要赞美它?”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讨论问题时敢于坚持己见。这种不从众的心理素质,正是发展创造力的最重要的素质。
第二,激发思维的“开窍反应”,训练学生多想。
从心理素质方面来说,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了,仅仅只是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要登堂入室,还要多想多说多问。因此,教师要下功夫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现代语文课本,反映了在宏观方面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理念;而教材的每一单元乃至每一次练习,又在微观方面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能力总带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性,综合性越强,可供选择的教学突破口和切入点就越多。基于这种认识,处理教材就比较容易打开思路。然而,教学思路并不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全吻合的。因此,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不仅可以使课文的文章思路、课堂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联通,而且使教师容易发现并把握学生学习时的“兴奋点”。例如,我教《一件小事》时,有学生提问:“那个老女人是真的摔坏了,还是装腔作势?”这既是学生学习时的兴奋点,也是该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思维素质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训练学生多想,必须对他们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增强思维训练的密度。如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提出的问题,有写法上的疑问:“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段过渡的话,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也有理解内容上的难点:“百草园是一个荒园,不是孩子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却使鲁迅十分留恋。为什么?”还有的学生问:“文中写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不打学生,怎么电视片《鲁迅》里先生打学生,而且打得很重呢?”等等。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思维训练的密度就越大。
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可以拓宽思维训练的广度。例如,学生通过讨论“牵牛花只能依附别的东西往上爬,叶老为什么要赞美它”,明白了托物抒情的文章中的“物”不一定要全面描写,根据“情”的需要,可以突出它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特点。于是,学生当堂就说了许多托物抒情文章的构思:由竹子的节想到学习应经常小结;由水仙花的习性联想到一个高尚的人的美德,是求之于人的甚少,给予入的甚多;还有的由仙人柱开花需长时间的培育,谈到厚积薄发等。
多层次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旨在增强思维训练的深度。从每一堂语文课来说,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初中学段全过程来说,应形成“敢问·多问·会问”这样一个有重点、有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多层次训练系统。实践表明,这样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初三讲《孔乙己》一文时,学生提问:“文中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一个学生解答了这个问题。她说:“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没有人知道他死的确切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
学生经过多层次思维训练,能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激起思维的“开窍反应”。其结果,必然促使学生多想多问多说。
第三,灌输科学的思维方式 指导学生会想
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随着年龄的递增逐渐增强的,学生的理性接受力,既与心理承受力有关,也受其知识结构的制约。因此,在循序渐进地灌输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硬灌,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相机诱导。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结果认为,按照钱学森的说法,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顿悟(灵感)思维三类。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往往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很难人为地把它们截然分开。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侧重训练某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初一侧重训练形象思维,初二注重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初三重点训练逻辑思维。至于灵感思维训练,则要求教师随机应变,注重课堂教学反馈,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训练。
有人这样打比方,说语言是液态的,思想是气态的,文字是固态的。那么思维呢,它既与思想正确与否相关,也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且它有一定的模式。如果可以比喻的话,思维有点像液化气,那么思维方式就像装有液化气的钢瓶。生活中使用液化气也曾经历过敢不敢用、会不会用的阶段。思维训练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打开思维的阀门,点燃思维的火化,引起思维的“开窍反应”,才能多想。脑筋越用越灵,思路越来越活,再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学生就会想了。
敢想、多想、会想的系统三步思维训练,必然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当复杂的,我参与的人教社语文教材六年教改实验,由于教材体系比较科学,学生是经过筛选的比较好的,又曾得到许多前辈和专家的指导,所以教改实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正因为有这样多的有利条件,所以还不能说我的上述探索就一定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仅借此机会,就教于前辈和同行。语文教改之路是艰难而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