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9)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9)

博客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9)

 

易中天回校作报告,激励我勇往直前

1980年,仅有高中学历的我,经过一周试教,严格考核,母校给武汉市教育局发出“商调函”,被该局人事处长拒绝。后在武汉43中安大庭校长的支持下,从80年9月开学,我就回母校一边工作,一边跑调动手续。一年多后,在一位老校友的帮助下,于1981年12月15日,正式调回母校。

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不坐班,但严格规定三个时间是必须按时到位的:政治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按课表该你上课时。其余时间由教师自由支配。所以上班时间,老师拎着菜篮子自如进出校门,就不必像一般学校的老师那样提心吊胆,怕被领导或同事发现而被扣“全勤奖”。扣那几元钱的奖金事不大,重要的是丢不起面子啊!

1986年4月17日是星期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学校请时任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副主任易中天,回母校给老师们作报告,讲美学问题。

易中天是华师一附中1965届高三(1)班的,当时坐在下面听他作报告的有三个与他同届的同学,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游丽昭和我。徐尚哲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毕业时被分配到偏远地区;我与游丽昭高中毕业时,因“不宜录取”政策,而被武汉市教育局录用当中学老师,后来都分配在武汉市的一般中学。我们三人都是历经周折,先后在袁福校长的热情关爱下,调回母校的。

易中天当年也是因“不宜录取”,上不成大学,而支边去了新疆。后来凭着“同等学力”,于1978年直接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考回武汉。毕业时幸遇当代蔡元培——刘道玉校长,千方百计把他留在了武汉大学,现在凭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和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当上了副主任。

且不说,他把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得头头是道,让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还让“那一次政治学习”真正发挥了“学习”功能。至少于我是这样的,边听边想,他就是我后半生的榜样!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已过而立之年,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但是仍然渴望读大学。在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准备一年后,报考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非常遗憾,参加考研未能如愿,但那一年受教名师张正明先生,却让我终生得益。

后来,我跟着安大庭校长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武汉43中,执教文科重点班。那时,科技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上海的《语文学习》,我是每期必读。除了读专家学者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著,更多的是读中学老师的文章,读而思,常常看到一些中学老师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虽然我没有项羽那种“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但还是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种不服气的想法,难道我的文章就不能登上去吗?刚好《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1979年有一期发了“《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征文启事”。我就把如何指导学生写记叙文、面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用挂号信寄到北京。

没有想到,大约个把月后,收到编辑部挂号寄给我的“清样”。小心翼翼地拆开挂号信,似乎闻到了油墨飘香,看到我写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虽然还只是“清样”,但那一瞬间,仍然抑制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家,第一时间与也是中学语文老师的爱人分享喜悦、共享第一次的成果。

更没有想到,1979年春节期间,在汉口街头偶遇母校原校办农场王仕良场长,他极力劝我回母校工作。

当幸运之神光顾我时,刚好是“不惑”之年。

人们常说,古今中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体会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面对不如意的事,要以平常心正视它,承受它。当它来临之前,有心理准备;当它来临之时,有勇气面对;当它降临之后,不去怨天尤人。其二是如意的事很少。当它降临的时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所谓“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决定一个人人生发展的机遇也许只有一次,只要你抓住这一次,就可以成就你辉煌的人生。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并不是没有机遇,而是他没有发现,更没有抓住。再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非常感谢我一生最敬爱的两位老校长安大庭和袁福,是他们两位联手送我走上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这个最优质的教学平台!给我铺平了走上全国语文教学改革之路,鼓励我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中语室编的一套分编型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开始在全国进行第一轮试教。湖北省教研室当时没有安排华师一附中参加这一轮实验,袁校长得到信息后,立即向省教研室报告,坚决要求参加教改实验,同时指定这个实验班由我执教并兼班主任。于是,从1982年8月28日起,到1988年7月lO 日止,我便在湖北省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语文教材可行性试验。省教研室的彭慧敏主任,以及语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张良谟、谭爱旭等老师对我关怀备至,把我推向全省语文教改前沿经受锻炼,让我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帮我在理论上总结了经验。

六年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让我有机会得到人教社语文教育家、诗人刘国正先生的厚爱,多次亲聆过先生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演讲;当我在教学改革的关键时刻遭遇挫折时,先生寄雁传书,以诗相赠“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先生还与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不远千里,到武汉亲临我们语文实验班,指导教学;1986年,先生决定调我到人教社去修订实验教材,让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专业更上一层楼!如先生赠诗曰:“它年重会为君卜,定是春光烂漫时。”

国正先生率领的人教社分编型教材的编辑周正逵、王连云、特约编辑章熊、张必锟等先生对我更是厚爱有加!

如果没有他们,和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和教研员老师们的重点培养和精心指导,也没有我的今天!我的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都融进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当然,我能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除了客观条件有利于我之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长达六年的语文教改实验过程中,我既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陶醉,也没有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更没有因人为的阻力而畏缩,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为了不愧对老校长的关怀和信任,不辜负实验班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我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实验中了。每学年起始有计划,结束有总结,每学期有小结,每一单元有安排,每一天有班主任日记,每一课有“教学后记”。我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有“争议”就让他们去“争议”吧,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哪有时间去听闲言碎语呢!

学友易中天来作报告时,正是我刚从宁沪游学归来的第二天。游学江南,收获颇丰。再听易中天学友的谈美学,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堂课,一次演讲,特别是像这样理论性非常强的抽象概念怎么讲,易中天以他特有的风格,讲的生动、形象、风趣,引人入胜。不仅让大家如沐春风,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从理论上提高自己该是多么重要!

感谢学友易中天,让我清醒认识到勇往直前继续走语文教改之路,还要有“谋”,于我而言,谋就是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有勇有谋才能成就未来!

【附录】幸遇市长秘书

话说我在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试教一周后,所有听课领导和全体语文老师一致认为,李培永完全可以胜任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袁校长决定立即请华中师大人事处发商调函到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

不成想,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接到商调函后,研究决定不同意调动。其理由是,华中师大一附中不归武汉市教育局管辖,而且他们要调的老师肯定是优秀教师,我们这么大一个武汉市比他们一个学校更需要优秀教师。本来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般中学的普通教师,只因为华中师大一附中要调我回母校,立马就成了优秀教师。

教育局人事处长还亲自接待我,说他们研究决定把我调到也是省重点中学的武昌实验中学,并分一套住房给我。希望我服从组织的安排。我谢谢他们的好意,强调自己是华中师大一附中毕业的,想回母校工作,那里有熟悉了解我的校长和许多教过我的老师,请她放行!她坚决不同意,一定要我去武昌实验中学。我也坚决拒绝去武昌实验中学。

当时,在武汉43中安大庭校长的倾情全力支持下,我已经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上班,经常从武昌千家街到汉口滨江公园门口的教育局人事处找他们,要求调到华师一附中。差不多跑了一年,人事处始终不同意。

袁校长也想了许多办法,一直不能解决问题。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只要见到我,总是非常亲切地说:“培永,你安心教学啊!好事多磨,我们来办调动手续,总会有办法的。”袁校长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对其他老师说:“培永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所以我就直呼其名。对你们各位,我始终是尊为老师的!”

1980年中考之后不久,一位时任武汉市市长秘书的老校友,来学校找袁校长。请袁校长接收他只差2分,没有被华中师大一附中录取的孩子读高中。当袁校长问清了他的具体工作后,就笑着说,现在要来我们学校读书的学生非常多,但是,我们非常缺老师啊!你们的市教育局卡住我们,不让调老师来华中师大一附中。你看看,是不是可以这样,我收下你的孩子,你去教育局人事处帮我把李培永老师的档案拿到我们学校。老校友心里想,对一个市长秘书来说,这点小事应该不成问题。于是,他立即表示,请校长放心,一定帮忙办。袁校长笑着说:“那就师生一起开学来报到吧!”

市长秘书怎么也想不到,教育局人事处长坚决不放,他请局长去说情也不管用。眼看开学在即,他只好请袁校长先收下学生,并向袁校长保证,一定在年底之前把李培永的档案送来。而且,他说不管李老师在哪个学校,都可以让他先来华中师大一附中上班。于是,袁校长通知我到办公室去见那位老校友,告诉我,以后直接找他去教育局拿档案。让我多与他联系。

后来,我常去市政府找老校友,每次去都有借口,其实心里都明白,就是为了调动那件事。见面次数多了,才知道,原来老校友五十年代,曾经是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的警卫员,是宋书记送他到中南工农速成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前身)读书,毕业后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武汉市政府工作,现在给市长当秘书。眼看快到年底了,市政府的秘书长给老校友出了个点子。让我写一个请调报告,再请调出和接收的两个学校校长签署意见后,直接送市政府办公室。秘书长签字,请市长阅示。市长批示后再去市教育局找局长办手续。这一招果然奏效。真是难以想象,一个普通教师调动工作,居然还要市长干预才能办成。如果不是幸遇当市长秘书的老校友,我的人生轨迹也许还不可能是现在这样!

感谢袁校长,感谢老校友,感谢黎智市长和王千弓秘书长!让我在新年伊始心想事成!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李培永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