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说三道四(69)再说一字之师

说三道四(69)再说一字之师

博客

说三道四(69)再说一字之师

前天晚上,我的短训语文二班群,立山学友转发了一篇文章:

据媒体报道,在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毛泽东主席和大家聊起了书法,他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书法家,你们说说,能否排个名次,谁的书法最好啊?”
    在座的各位领导与著名人士,互相谦让,谁也不肯首先说,场面略有尴尬,大家都知道,毛主席自己也十分喜爱书法,对书法造诣不浅。

主席点名说:“那还是请郭老谈谈吧!”

郭沫若略一思索,他缓缓地说:“第一名应是林散之。他的狂草当代无人能比,堪称当代草圣;第二名应是费新我,他因为右手落下残疾,改用左手写字,仍然写得很好,第三名,我想应该是赵朴初,他的字很秀气。”

这是郭沫若心目中书法写得最好的这三个人,他们的书法到底什么样?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郭老介绍林散之的书法时,附了一张林先生的字帖:

我一看那个狂草条幅中的八个字:“读破万卷可医一?”,最后一个字不认识。

习惯思维让我第一时间就请学友告诉我,那是一个什么字?学友回复如下:

“@李培永?:回培永兄,因是书法大家林散之(1898一1989)老先生所写,一般外行人看不懂,只有到阴间问他老人家了,或者询问其子林筱之,徒弟王敬之,则此问题可解矣!我们见他的字很少,仅在汉阳晴川阁见过他和费新我为此阁题写的匾额罢了,印象较深,包括闻立圣父亲闻钧天的字迹。”

接着向一位书法家朋友请教,书法家朋友立即回复:

“俗”。

然后才上百度查阅:“读破万卷可医一俗”,一目了然。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只要遇到生字难词,特别是每次接到新班学生名单之后,一定要在上第一节课之前,仔细审阅名单,如果有不认识的字,马上就去查《现代汉语词典》。自从有网络了,就去百度找答案。这次为什么不先去百度呢?

习惯使然。心想,学友转发文章,肯定读了之后,认为有价值才转发,当然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字。谁知道,他是跳读呢?接着请教书法家朋友,立即有了答案。

答案找到了,思绪却跑很远很远了!

首先想到郭沫若先生“一字之师”的故事: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中国汉字浩如烟海,仅常用汉字就有三四千,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非常正常。我曾经应邀陪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去人民教育出版社采访大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先生的办公室,听先生讲,他与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都不认识一个字的故事。

他说有一年,他陪吕叔湘先生参加北京市中学语文研讨会时,叔湘先生拿着会议议程单,指着一位发言人的名字问:“志公啊,这位老师的名字怎么读?” 志公先生一看,忙说:“不认识。”

那位老师就是北京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刘胐胐(fēi)。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级人物,张志公先生也是大语言学家,他们两位在大庭广众之中都非常坦然地说自己不认识那个字,并当场请教主持会议的老师。这种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我也因此又在范守纲先生的引荐下,到刘胐胐老师家中拜访了他们夫妇,后来还为他们办的语文报写了几篇说话训练的文章。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们都要记住孔子的这句话,如果“不知”,就学习两位大语言学家不耻下问,严谨治学。不要学阮省长和林校长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其次,试说林散之先生的条幅“读破万卷可医一俗”。

“俗”的狂草,一般不懂书法的人固然难以认识,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依据那个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理,也可以找到答案。

怎么“推”,如何“理”呢?

“读书破万卷”这句话非常熟悉,下句就是“下笔如有神”。这里显然不是谈读写的关系。

如果从“读破万卷”,继续深入思考,能读破万卷之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张书记那么粗鲁,动辄打科学家吧,还是比较“雅”的。那么,可医的当然就是“俗”啊!“万”对“一”,“雅”对“俗”,顺理成章。这个“理”,就是中国文字训诂学之“理训”,说白了,就是结合上下文,给词语一个最恰当的解释。

我当时为什么不如此推理一番寻找答案呢?

一句话,就是一个“懒”!可见人的惰性多么厉害!

这人之惰性也许是林先生说的“可医一俗”之一吧!

网上还有人说,“读破万卷”,不为书呆;“可医一俗”,唯善读之。善读方能医愚,升华品味,脱俗致雅。

当下人类正处在高科技时代,手持智能手机之人何止亿万,每人每天的阅读量该有多少?“善读”之人又有多少?

我相信“善读方能医愚”,笔者虽然生在文盲农家,但是,文革前在重点名校读到高中毕业,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逐步学会了读书,后来有幸又回到母校教书,而且教语文,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慢慢会读书,也会教书了,终于领悟了“善读”之意。

所谓“善读”,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善于筛选信息,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特别是有普世价值的有效信息。而且,还不能数典忘祖,要牢记祖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分析比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许只有如此“善读”,才能“医愚”吧!

惟愿善读之人越来越多,更期待善读而成为一字之师的人越来越多!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李培永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