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发现老海归的墓碑
清明那天去给一位朋友扫墓。之后,在墓地转来转去,拍照。走着走着,突然一个墓碑上的两个人名映入眼帘:王恭业、周懿芬。我愕然止住脚步,这不可能是名字偶然的巧合。王恭业是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文革结束后不久,又回到美国。墓碑前有家人摆放的花束,自己手里没有花了,怀着敬仰的心情,在墓碑前伫立了一会儿。
回到家里又研究了一下王恭业和周懿芬的生平,发现了许多趣事。忍不住第二天又跑去墓地,见证了两个家族的留学史。
王恭业,出生于沈阳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王正黼曾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采矿专业硕士;母亲廖奉献就读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与宋庆龄、宋美龄姐妹是很要好的同学。1949年,父亲携同妻子和六个子女举家移民美国。那个时候王恭业20岁。
王恭业从小就受到良好和教育。除了严格的家教外,中学就读于北京私立教会育英学校,大学更是首屈一指的燕京大学。到了美国就读于布朗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Philco公司任机械工程师。1955年王恭业决定回国,遭全家人反对。到底是什么驱使这个26岁的年轻人回国,是“响应号召”,还是思念未婚妻,只有他自己知道。
未婚妻周懿芬出生于北京,家里也是书香门第。父亲周学章也曾留美,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回国后成为著名教育家,与司徒雷登为好友。周懿芬是美国教会贝满女中的高材生,以后同样进入燕京大学,在未名湖畔与王恭业定下连理。王恭业一家出国后,周懿芬继续在燕京大学学习直到1954年毕业。
王恭业回国后与周懿芬结婚,养育了两个女儿。他被分配到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教材料力学等专业课,在科研方面曾获石油部一等奖。文革十年的遭遇就不提了。1976年,王恭业从山东干校回到北京,开始担任翻译和英语培训工作。他的美式口语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连外教都称赞他的发音和语法功底。
1979年,副总理方毅代表国务院接见早年归国的科学家,特别是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科学家们,向他们表示慰问,勉励他们“在新的长征中,继续担当起科学技术工作带头人的光荣职责,同心同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勇往直前”。王恭业当时在场,聆听了方毅的讲话,但心里早就另有打算。
1982年,在美国家人的协助下,王恭业回到美国。50岁出头,正当壮年,精力充沛,重操自己的业务,在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工程力学,后又在马里兰Transviron工程公司任监理。妻子周懿芬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40年代出国留学,50年代没有回国,更何况自己的母亲就是美国人(父亲周学章在美国留学时娶了混血妻子许淑文,结婚第二天回国)。所以周懿芬随同丈夫移民美国顺理成章,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当了几年研究人员。
他们夫妻每两三年回国看看,与亲朋好友的团聚。2006年王恭业退休,可是因为做过两次心脏搭桥手术,身体每况愈下。2011年病重住院,不幸去世,享年82岁。周懿芬从马里兰搬到维州,8年后去世,享年90岁。
王恭业和周懿芬的墓碑就在王恭业父母和三个哥哥墓碑旁边。父亲的墓碑上刻着胡适的题词;母亲的墓碑上落款6个子女;王恭业去世5年后姐姐去世也安葬在旁边(姐姐王安珍嫁给了华人科学家凌宏璋,一同安葬于此)。看着墓碑上这些人的名字,令人唏嘘。两个家族两代人,留学、回国,不回国,回国又出走…这就是中国留学史的写照。虽说不能算典型,但仍如过眼烟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