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在故我吃:美国那些甜死人的点心

我在故我吃:美国那些甜死人的点心

博客

节日过完第二天早上,就感觉那晚甜品吃多了,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断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晚宴上大家吃了不到一半的那些高糖高油高脂的胡桃派,苹果派,樱桃派和南瓜派通通扔进了垃圾箱。我在故我吃,意指为了活而吃,健康第一,而不是为了吃而活。

那些甜死人的点心 

首先美国两个最大的Wholesale连锁店,山姆和好事多提供了最多最便宜又最甜的甜点了。10寸的各种大蛋糕和12寸的各式大派价格都在15美金以下。其它从甜饼干到奶酪蛋糕,从甜面包圈到Brownie等等,物廉价美,应有尽有,并且所有的甜点食品营养标签上都没有标注出糖分含量,但全都可以甜死人。按照常识和经验比较来看,那些甜点的糖含量都应该在22g左右Per servicing size。在店里经常看到美国人推着购物车一盒盒的甜点乐颠乐颠的往外走。

Sweet Tooth,嗜甜是人之常情

离不开甜食的美国人爱自嘲自己有Sweet tooth。由于人类大脑神经获取能量的唯一途径是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人对甜味有本能的依赖和嗜好。人体所有组织细胞都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捷最容易的供能食物。当然,不少人也嗜甜(点心)成瘾成弊了。一些有健康意识的美国人经常警告自己和他人,You are what you eat。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 You eat what you are。这就是环境创造的人创造环境。你是啥就吃啥。如中国人常说自己有个"中国胃","就好这一口"。想改也不容易呀。有一位美国朋友说,明知发胖又不健康,有时太想吃甜食,吃了后才有"罪恶感"。

糖的分类与吸收

糖属于碳水化合物,根据其水解产物可分为下面几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氨基糖等);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和结合糖(糖脂、糖蛋白等);寡糖又称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阿拉伯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壳聚糖等)。食物中的甜味主要来自单糖分子和双糖分子。糖类或碳水化合物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产热营养素之一,人体所需要的50%的热量是由糖类食物供给的。人类食物中的糖以淀粉为主,淀粉在上消化道经过淀粉酶的作用转变成单糖的形式之后才能在小肠上段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随后一部分经肝脏转变成糖元贮存起来,一部分经静脉进入人体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进行供能,多余的则转化为脂肪。

中国人大部分以米、面为主食,它们含有大量的淀粉,是人体糖类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这些淀粉经消化以后,便可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葡萄糖。从数量上来说,通过正常一日三餐所摄人的糖类,已足够人体代谢的需要,或已经超过了人体的需要。如果再在饮食中加入蔗糖,或正餐之外过多地使用甜食、水果糖、巧克力等,就会使摄入的糖类过多,使其在肝脏内合成过多的脂类,就可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和血脂升高,并进一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对糖的重新认识

这些年来不少的研究指出,蔗糖、果糖吃多了,在肝脏内很快变成丙酮酸,进一步转化为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经低密度脂蛋白(LDL)运载而进入血液中,故致血脂升高。再有,老年人因胰腺功能下降,使耐糖量下降,过多地吃糖会引起糖代谢紊乱,故使血糖升高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又可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形成。瑞士科学家在研究糖消耗量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关。日本学者通过调查,也得出如上一致的意见。所以,有学者甚至指出,过多地吃糖对身体的危害不亚于严重吸烟,故他们把糖称之为甜蜜的白色“毒药”。

加州大学(UCSF)儿科内分泌学专家Robert Lustig教授在撰写的《糖的毒性真相》一文中认为,糖是多数现代慢性病的“主犯”。据研究者统计,全球糖消费量在过去50年里增长了整整三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等在全球高发。另一位主要撰写人,加州大学社会医学教授Laura Schmidt提出糖的毒性中最致命的是代谢综合征。过多的糖在肝脏中代谢被转化为脂肪,提高甘油三酯,造成胰岛素抵抗,从而干扰代谢,血压升高、损害肝脏、提高心脏病发病率和中风几率,并会间接引发多种疾病。最后,美国众多医学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生长于繁殖主要是利用糖,过高的血糖水平更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肿瘤患者应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糖及甜食的摄入量,维持合理的血糖水平。

2015年,塔夫茨(Tufts U)大学营养科学系开展了一项由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记录研究。该研究记录了全球每年的直接死亡率,发现大部分是由于过度消费含糖量高的饮料引起的。研究表明,每年约有184,000名成年人死于含糖饮料。塔夫茨大学的Gitanjali博士分析了62项研究的数据,记录了1980年至2010年间51个国家与糖有关的死亡情况。根据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分组,大约有612,000人参与了调查。根据这些数据,得到结论的是糖导致每年45,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3,000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6,450人死于癌症。肥胖、心脏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等,都是含糖食品和饮料给我们下的诅咒。除了身体疾病,糖还是阻碍小仙女们变美的元凶。由于摄入了远超身体所需的糖分,它们将无法完全被身体吸收。这些不被身体吸收的糖分,会“贴心”地附着于皮肤层上,与体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化反应,生成终产物AGEs。AGEs是一种黄棕色的物质,它的产生会让皮肤变黄、失去弹性,且极易引发炎症,使人多发口腔溃疡,产生痘痘。炎症多了,皮肤为了抵抗则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接着帮助剩下的糖攻击身体中其余的蛋白质, 循环往复,人的皮肤和健康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健康的糖摄入量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每天摄入糖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大部分的人对食物中的糖含量没有准确的概念,单纯地认为只有甜食才富含糖分。但其实100ml醋中就有4.9g的糖,一个饺子里就有5.4g的糖,一盘干炒面就有超过50g的糖,许多看似不含糖的食品中也有不少糖分。综上所述,高血脂患者,尤其是老年性高血脂患者,为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严重化,除正餐饮食外,忌额外加用甜食,及各种糖类。 
 
肠脑相通 Gut-Brain Connection :肠道好细菌爱吃素不爱吃荤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肠道微生态深入研究证明:肠道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肠道细菌基因表达是人体基因表达的100倍,因此肠道又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大脑”,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肠道有益菌依赖全谷类及杂粮食物中的膳食纤维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来生长,其中一种重要物质丁酸盐是肠道黏膜的营养物质,对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丁酸盐不足,肠道黏膜屏障就会受到破坏,肠道有害菌大量增殖,肠道黏膜出现渗漏,肠道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


 
肠道有害菌对糖和未消化蛋白质特别钟爱。如果饮食长期荤多素少,尤其是喜爱那些高糖高油高脂的甜品,以缺乏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肠道有害菌会明显增加,肠道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可能引发大脑的一些负面效应,如压力,焦虑和心态情绪的改变。难怪有些医生指出,糖是毒药,是甜蜜的“毒药”。

你的健康你做主。看完文章再看看你的桌子上,冰箱里还有什么甜品?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美_原乡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