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第十八章:回忆就我所知的上海音像器材变迁历史沿革 (上)
《山居续忆》
第十八章
回忆就我所知的
上海音像器材变迁历史沿革
(1950-1980)
(上)
徐家祯
最近,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回忆就我所知的上海古典音乐市场兼谈 我的听乐经历(1950-1966)》一文(注 1),竟然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还有 人帮我回忆旧事、旧店,十分有趣。本来,这篇文章是因读过博友“Faure”(弗 瑞)兄三篇回忆上海 CD 市场变迁的文章后,觉得有所补充,所以才写的。而 且我一再声明,我个人经历范围十分狭窄,所知亦十分有限。作该文只是希望 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不想,由读者的评论、补充和讨论,倒又引起 了我对另一话题的回忆:上海音像器材发展的历史沿革。
直接引起我对这一题材回忆的,是上一篇文章后边网友们关于“矿石机” 究竟到什么时候还存在于上海音响市场的讨论。我自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大约 53-54 年)装过矿石机,后来就慢慢进入收音机、电唱机、甚至电视机、 录音机的时代了,所以,我一直以为“矿石机”只是五十年代之前的事情,到了 六十年代就已淘汰。然而网上竟然有不止一位朋友告诉我,七十年代,“文革” 之中,上海飞机模型店“翼风”还出售装“矿石机”的全套材料呢!这着实使我有 点吃惊。于是,就引起了我对回忆上海音像器材变迁的兴趣。当然,这些回忆, 还是仅就本人经历而言的。而我本人的经历,则又是狭而又狭的。再加,我“文 革”前年龄又不够大,所以知道的事情就更加少而又少了。于是,写这篇内容不 很充实的文章的目的,还是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我的回忆,打算从三条线来进行,这样比较好谈一点。
既然我的回忆是从“矿石机”开始的,那就把第一条线索定为“收音机”吧。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收音机?在网上看见有人说:“1923 年 1 月 23 日, 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 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注 2)可见,以全中 国来说,上海是第一个有收音机的城市。那时我还远没有出生,具体情况无可 奉告。但是,据我母亲在《山居杂忆》中回忆(注 3):她十岁时位于杭州的家 中换了一位私塾老师姓黄,不久,家里就买了一台收音机。因为当时在杭州, 收音机还是刚出现的新奇货,我外公就叫佣人去请黄先生一家大小来听。黄先 生与女儿盛装打扮之后才上门来,边听边啧啧称奇曰:“上海、南京的声音怎么 跑到杭州来了?”
杭州虽是省会,离上海也只有两、三百公里的距离,但那个年代,风气 是远远落在上海之后的。所以,要是上海 1923 年就有收音机了,杭州过三、五 年才有是完全合乎事实的。我母亲生于 1918 年,十岁时是 1928 年,距上海有收 音机正好五年。而且从黄先生的称赞也可以知道,那时南京已经有了广播电台, 比杭州还早。
早期美国收音机
我小时候在外公家看见过他们的收音机,是拱门型的:上半部是半个圆 弧,下半部是方的,像老式的座钟差不多。四九年、五 0 年左右,我去杭州, 在外公房里还看见他在用这台收音机。我不知道黄先生听的是不是这台,还是已经更新过了。不管如何,这种形式的收音机一定是相当早期的美国收音机了。 (见图 ——来自网络)
我们自己家什么时候有收音机的,我倒从来没有问过。现在父母都已去 世,再找知道我家历史的人可能不很容易了。但我倒知道我家还住在杭州的时 候,是全市最早使用电灯的几户之一,我父亲小时候已经用了。那时杭州电厂 供电不足,所以家里要自己安装发电机。父亲在《榆园话旧》中(注 4)说,掌 管发电机的是一位叫宝发的年轻男仆,大家叫他“宝发师傅”。有传说讲,宝发 以前当过强盗。我曾祖父派他去杭州电厂见习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家操纵机器 发电了。这位宝发师傅五十年代还在徐家帮佣。我十岁时在杭州住过一年,那 时宝发已年老背驼,但还常见他低着头在院子里走进走出,并不像当过强盗的 样子。当然那时发电机是没有了,所以发电一事就不必由他来操心。我不知道 宝发师傅何时而终。我家既然用电在杭州是最早的几户之一,我想,收音机也 不会用得晚吧。
我出生时全家已经随大家庭搬到上海。从我有记忆起,我就记得家里有 一台美国的 GE 收音机。GE 是美国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用电器公司) 的简称。五十年代之前,在我印象里,家里用的所有电器,小到风扇、烘面包 机、头发吹风器,大到冰箱、电炉、收音机,几乎全部是 GE 牌子的。那时, 中国什么电器都不会制造,要买,就只能买美国货、欧洲货或者日本货。日本 货是廉价货,价廉而质差,没有人喜欢;欧洲货品种和货源都远远不及美国货, 所以,只要有电器用品的家庭,几乎都买美国货。而美国电器,又几乎都被通 用公司垄断去了。
美国 GE 牌收音机
我小时候家里用的那台 GE 收音机,比我外公家那台小得多,声音质量 也好得多,我想一定是新型号吧。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跟我家那台一 模一样(见图 —— 来自网络)。这台收音机一直到五十年代还放在我父母三楼的 卧室里用着,可见质量之好。后来哪里去了,我就不记得了。
其实,据我所知,即使在英美,商业化的收音机使用,也是在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初才开始的,所以,上海,即使杭州,在收音机的使用方面,都没有 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很多年。
然而,我想,中国收音机的普及率与欧美各国相比,一定要落后得多, 那是因为两个原因:一,那时中国还远不会制造收音机,所有的收音机都是进 口的;于是,二,收音机价格远不是大众可以承受得起的。
五十年代初收音机多少钱一台?我不知道,因为那时太小。但只要看我 周围亲戚、朋友、同学家就知道了。一般家庭是绝对不会有收音机的。即使有, 一定也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像祖宗牌位一样在五斗橱上供起来,不能随便 让孩子拨弄的。我想,比现在一般人家里的电视机要珍贵得多吧。或许可以跟 现在数万元一套的高级音响相比。
再说,中国传统家庭,一向讲究所谓“勤俭起家”、“节俭治家”、“勤厚传 家”,再有钱的家庭,可能仆佣成群、高堂华屋、汽车代步、山珍海味、周游世 界,但是,浪费是不允许的,尤其孩子要浪费,那是更加不允许的。我们家里, 记得我儿时,最多的时候佣人大概有四、五人,而我们父母、孩子,全家总共 却只有六口人。大家庭里,三餐饭都由大厨房开饭,开饭时由二厨、三厨将做 好的饭菜一房房送上楼去,但是,我们每家还雇有自己的厨师做饭菜。然而, 从小父母就不许我们剩菜、剩饭,饭碗一定要吃得干干净净才许离开饭桌;我 们也不许挑精拣肥,一定要有啥吃啥。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很少给我们去商店买 衣服,大部分衣服都是由一个长年雇着专门做针线活的女佣人做的。其实,所 谓“做”,还不如说“改”或“补”。记得我小时的衣服,很多都是那位女仆用我父亲 穿过的衣服改制的;布鞋,都是佣人手做的;袜子破了,也都是她补过再穿的。 我是老大,新衣服比我弟妹要多得多,因为他们可穿我穿过的衣服了。
正因为如此,五十年代初,我念初中时,我们家虽已有两台收音机了: 一台就是我上文所说的 GE 收音机,放在父母三楼卧室中;一台,国产的,放在楼下父亲的大书房中。而我们孩子,却是没有收音机的。虽然那时,父母花 一百多元给我们买一台收音机应该毫无经济问题。
于是,我在《回忆就我所知的上海古典音乐市场兼谈我的听乐经历 (1950-1966)》中就说:我只有放学回家才在父亲书房里边听音乐边做功课。 自己房里,则只有自装的矿石机。
矿石收音机
关于矿石机,我在上述那篇文章里已经详细说过了,这里不再复述。我 想,现在 45 岁以下的人大概只知道 iPod,是不会知道那么原始的收音机的。其 实,矿石机可能是最原始的收音机,后来发明了电子管,才有我上文所说的那 些 GE 收音机以及后来五、六十年代国产的收音机了。
现在想起来,做矿石机的过程,就是训练孩子从小具有动手能力的过程,而不仅是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的问题。
矿石机的心脏 —— 矿石
说起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倒又想到我小时候的一些课余活动了。我 家从大家庭分家之后,搬到父亲另买的一栋房子去后,我们的住房条件比大家 庭时更好了,因为我们一家独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不用跟别房亲戚合用了。 那栋房子有十几个房间,而我们连佣人在内,人口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十 口人,所以,空房间很多。底楼到二楼楼梯拐弯处,有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 房间 ——上海人称这样的房间为“亭子间” —— 就做我的活动室。我把它叫做 “劳作间”,是我专门做劳作的地方。从进初中到念完高中这六年里,除了做功 课,课余时间我在这间房间里花的时间最多。初中时,我有一个非常有绘画天 才的好同学,初中毕业他就考进浙江美院附中,后来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相当有 名的画家。有一时期,他每天放学就来我家,一起在劳作间做飞机模型、轮船 模型、房子模型,还在房子里接上小灯泡,用干电池作电源。我们还做发报机、 电话机,与隔壁我的叔叔们通话。矿石机,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装的吧。我 们还做化学实验。我的劳作室里有试管、烧杯、坩埚、玻璃管、酒精灯、天平 秤,还有一瓶瓶化学药品。我在中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化学和物理。我那时的理 想是当个化学家,后来又改为想当地质学家,最后决定当医生,就是没有想过 去当语文老师!命运真是爱跟人开玩笑呀!
前年年中,我搬了家。到了新居,我要把一套搬家时拆散的 Home Theatre (家庭影院)用的 5.1 声道立体声音响再重新连接起来。记得我刚买这 套音响时,店里说:送货的技术员可以帮我接线。但是那位技术员在我家苦苦 研究了一个多小时,还是调试不出 dts 的效果来。我对他说:“就这样吧。我自 己试试。”等他走了,我研究说明书,又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接线调整好了。这 次搬家,我知道又会有同样的问题,于是请一位学理工的朋友来帮我忙。谁知 她只能帮我抬抬搬搬,连最基本的连线都不懂怎么接。那天也是无论怎么接, 机器都出不来 dts 的音响效果。于是,我也对她说:“你回去后我自己一个人就 能弄好。明天你再来看吧。”果然,明天我朋友再来时,我已经把几十根连线都 连接整齐,可以给她看立体声的电影了。于是,那位朋友给我取了个绰号:“文 科爱因斯坦”!她还以为只有理工科毕业生才有动手能力,谁知我的能力比她强 得多!
我是否真是“文科爱因斯坦”,暂且不去管他。要是真是的话,那也是在 那间小小的“劳作间”里,从装矿石机、做飞机模型开始锻炼出来的!
闲话少说,还是再回来说说我家的收音机。前文说,五十年代初我家已 经有了两台收音机,其中有一台是国产的。那么什么时候中国能够生产收音机 了呢?
四九年改朝换代以后不久,渐渐地,西方国家的任何新产品都在市场上 消失了。要买,只能去寄售商店买旧货。于是,市面上都只有旧的美国收音机 出售了。1953 年,南京无线电厂试制成功第一台收音机,叫“红星牌”,不久, 就改名为“熊猫牌”。从此,中国市场上就开始出售国产收音机。所以,我说的 我家那台国产收音机,很可能就是南京生产的熊猫牌收音机了。
我父亲虽说念的是私塾,做的是法官和教员,爱好的是古典诗词,但是, 他从小却对机械很感兴趣。据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因好奇,把祖母的一只怀 表拆散了!四十年代,他就买了各种型号的德国照相机五、六只,还有电影摄 影机和放映机。到我念初二时,他就让我挑了一架拍 120 号胶卷 16 张照片的蔡 司照相机,去学摄影。正因如此,他才会虽不喜欢音乐却去买收音机、电唱机, 这是因为他对电子、机械物品感兴趣。所以,我想,他买那台“熊猫”收音机一 定不会晚于 54 年,因为他就喜欢买刚上市的新产品。
南京熊猫牌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究竟怎么样的,我已经记不很清楚了。最近在网上发现两张 旧收音机的照片,我们那台大概就是这个类型的吧。(见附图 —— 来自网络)可惜, 我不知道价格,因为不是我去买的。那时,我刚在念初一,或初二。
1958 年,上海广播器材厂生产了国内第一台高级收音机,大概算是“大跃 进”的成果吧。不久,我家就又买了一台,放在我的房间里。这台上海牌收音机 是当时国内最高级的收音机了,从线路,到扬声器,到外形,都是参照世界当 时最先进的产品设计的。据说,主要的参照对象是苏联、德国和荷兰(飞利浦) 的收音机,连外形都很像德国货。这台收音机体积很大,重量也不轻,我专门 找了一个红木茶几去放这个大家伙。(见附图 —— 来自网络)
上海牌四喇叭收音机(图 1)
这台收音机最大的特点是:有四个喇叭:正面两个:一大,放低音;一 小,放高音;两边各有一个中等的,放中音,所以,有点模拟立体声的效果。 其次,这台收音机有四、五个频道:长波和中波各一,还有两个或者三个短波 (我记不清了)。这几个频道是用装在收音机正面下部的几个塑料按钮控制的。 最后一个特点是,这台收音机背后有几个连接插口,可以连接电唱机和其他电 器设备,比如,以后出现的录音机等。
这台收音机价钱一定不会便宜,至少 400 元。在大学毕业生月薪只有 50 多元的时代,这可算是高价产品了吧!所以,我前几天跟我老同学夏君回忆旧 事时,他还说:“你那时那架收音机声音真好。”
这台收音机,抄家时居然没有被红卫兵抄走。“扫地出门”时,里弄干部 来监督我们搬家,限定允许我们带走的家用物件,连衣服都不许多带一件。他 们竟允许我们把这台收音机带走。理由是:要我们“好好学习时事”!
于是,这台收音机我一直用到 80 年出国。后来,不知我父母是怎么处置 它的。
上海牌四喇叭收音机(图 2)
我家拥有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在 1961 年。半导体二极管,是美国人 在 1947 年发明的,后来美、英、德、日各国纷纷开始生产。尤其是日本,抢先 将半导体技术用于民用产品 —— 半导体收音机,占领了国际市场。1961 年中国 国庆节,中日即将建交,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开了“日本工业展览会”。据说在北 京,当传出展览会卖品部要卖半导体收音机时,人潮汹涌,把展览会的栏杆都 挤坏了。气得周恩来说:“中国人要有志气么!”后来北京展览馆究竟卖没卖半 导体收音机,我不得而知。但是,上海确是卖了,也没听说挤坏栏杆的事情。 不过,老实说,当时上海人在展览会看到那时的日本新产品,真是有点使人震 惊的。
在展览会小卖部里,我们买到了我家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袖珍式的, 大概比一本袖珍词典大一点、薄一点。记得是中、短两个频道的。声音当然不 会很好,只是大家看见都感到新奇而已,因为当时一般的收音机都是电子管的, 一定要连接电源,体积很大。半导体收音机却用干电,可放进口袋了。我想, 那时的半导体收音机引人注目之程度,一定要大大超过今天的 New iPad。
正因为周恩来发了脾气,于是 1964 年,中国就生产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 机。我家是否买到过,我今天已经忘记了。
日本半导体收音机
“文革”爆发之后,就算中国再能生产更新的电子音响产品,也与我无关 了,因为我们已经被抄得“一穷二白”。当时,我们家本来已经有的东西,那时 却没有了;本来没有的东西,那时当然再也买不起了。于是也就不再关心这方 面的消息。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家用电器又开始进口了,日本立体声收录两用 机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不过,这些内容,我要放到回忆电唱机、录音机那部分 内容中去谈论了。(注 5)
2012 年 3 月 19 日
于澳大利亚新红叶山庄
注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12mer.html
注 2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449.htm
注 3: 《山居杂忆·黄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07tv.html
注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09qu.html
注 5: 本文所附图片,全部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