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第四章:榆园忆旧:(一)引子
《山居续忆》
第四章
榆园忆旧(注 1)
(一)引子
徐家祯
杭州榆园的假山和小桥,左立者为我二叔祖徐立民先生
(约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杭州以前有个榆园(又名“娱园”),在清末民初时很有名气, 当时杭州 很多诗人雅士,常趁四季佳节,在榆园举办各种雅集,饮酒、做诗、观花、赏 月。参加者中包括大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丁申、丁丙兄弟(注 2),清代学者 王贻寿(眉叔)(注 3),红栎山庄(亦称“高庄”)主人高云麟(注 4),等人。
后来,园主故世,后代不肖,将榆园卖给我曾祖父、庆成缫丝厂创办人徐吉生 先生(注 5),于是,榆园就成了我们大家庭的住宅。那是民国七年(1919 年) 的事。
清代藏书家丁丙
(来自《清代学者像传》叶恭绰编著, 民国十九年,商务印书馆)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有余 —— 那时,我曾祖父已经去世,家 庭产业由我两位叔祖父徐立民和徐礼耕先生(注 6)经营 —— 我家在上海又设 丝织厂,于是,大家庭主要成员都移居上海,另买宅院定居。杭州榆园就由二 房、三房中我的三位叔叔居住、管理。1949 年后,榆园的一部分归缫丝厂使用。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杭州城市规划、改造,榆园被开发商拆除,另建居 民小区,于是榆园就完全消失了。现在,杭州人中知道榆园者恐怕已经极少, 连仲向平主编的四册《杭州老房子》中,都遗漏了这个曾享盛名的榆园。不过 1978 年,先父塾师张惠衣(注 7)先生长子劭能来访,曾谈及同济大学陈从周教 授(注 8)欲调查榆园来历、结构等,可惜当时没有具体资料可以相告。
余生也晚,到 1950 年榆园部分庭院屋宇归工厂使用时,我只有实足八岁。 虽然我外公、外婆家也在杭州,所以我儿时差不多每年都去杭州多次,但因为 外祖父家房子也很大,因而我们每次去杭,几乎总是住在外祖父家,只是去榆 园看望我的叔叔们而已。
对于完整的榆园,我只有一次有很深印象,那就是五十年代初期要把榆 园部分房屋出空,让给丝厂使用时,我母亲带了只有七、八岁的我与妹妹两人 去处理我们一房留在杭州老屋的家具、书籍、器皿:一部分运回上海,一部分 在当地送人或卖掉。记得那次我们虽然还是住在外婆家,但母亲每天都要去榆 园清理房屋,我与妹妹也就天天跟去。七、八岁的孩子帮不了大人的忙,于是 趁大人们都在忙碌的时候,我与妹妹俩就整天在榆园的厅堂、房间、庭院中穿 来穿去玩耍。
1952 年,我十岁时,在杭州住过一年。白天到外婆家去吃饭、读书(我 母亲请了一位家庭女教师来教我),晚上就住在榆园,由外婆家派一个叫赵妈 的女仆来接送和照料我,因为那时我外公家在双陈衙的老屋也已卖掉了。这是 我与榆园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的时期,可惜那时的榆园已经不是完整的榆园 了,因大部分已被工厂占用。
1916 年先父徐定戡先生出生时,我家尚住在谢麻子巷。但两年后,我先 曾祖就购进榆园,先父也就开始在榆园居住了。一直到抗战爆发后一、两年大 家庭移居上海,先父在榆园内生活了整整二十年之久,所以,他对榆园的印象 是深刻、形象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整理完先母所写的《山居杂忆》一书后,就催促 先父也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其结果,就是写了一组五篇总题为《榆园话旧》 的文言随笔。
最近,整理文革劫余的旧照片,竟发现了数张先父十多岁时拍的榆园旧 照。于是,我就打算在先父回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印象,再配上这些老照 片,来写一篇随笔,介绍这座已被人遗忘的杭州旧园林 —— 榆园。
注 1: 1995 年,我与母亲合作写完《山居杂忆》之后,我建议与我父亲也合作写一本回忆性散 文。其实,他一生认识的人很多,经历过的事要是能够写下来,一定更加有趣。可惜, 我父亲这方面的记忆力远不及母亲,而且他只对写诗填词有兴趣,对写散文兴趣不大。 于是,最后只完成了题为〈榆园话旧〉的四节半文字,字数不到五千。幸而我对杭州老家榆园也有一点印象,于是加上我的回忆和考证,就成了本文 —— 〈榆园忆 旧〉。此文写成后,全文从未正式发表过。而摘要,则曾发表在 2014 年 5 月 4 日《杭州日报》“西湖副刊”上。
注 2: 据维基百科:丁氏兄弟,藏书家,出身于杭州世家。丁申,字竹舟;丁丙,字嘉鱼。逢 太平天国起义,避难杭州城西留下镇的西溪。咸丰十一年(1861 年),太平军占领杭城, 破坏了西湖孤山文澜阁的《四库全 书》,丁申在街市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货物的包装 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于是丁氏兄弟四处奔走,五年后搜罗残帙约九千册。然 后又按《四库全书》目录遍觅底本,雇书手补抄缺失。后来钱恂、张宗祥又组织人员继 续补抄和收罗原本,终于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恢复全帙。丁氏兄弟在头发巷建造 “嘉惠堂”藏书楼,由“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组成,竣工之日,丁申已 先谢世,丁丙作《八千卷楼自记》一文。
注 3: 王贻寿,据《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 一版):王贻寿(1830-1881),浙江山阴(绍兴)人,字眉子、眉叔,号笙月,室名 缦雅堂(有《缦雅堂骈体文》)。贡生。官武康训导。工诗,尤善词,也作骈文。著有 《笙月词》、《花影词》等。
注 4: 高云麟,我母亲之曾祖父,详见本书第 1 章〈外公外婆及其他〉第 8 节〈高老太爷〉及其注 1。
注 5: 徐吉生,我曾祖父,工商家、家族企业创始人。详见本书第 3 章〈三叔祖礼耕先生〉及其附录:〈徐礼耕先生之回忆〉和〈在徐吉生先生铜像落成典礼上的讲话〉等三篇。
注 6: 徐立民,我二叔祖;徐礼耕,我三叔祖。请参见本书第 3 章〈三叔祖礼耕先生〉。
注 7: 关于张惠衣,详见本文〈榆园的人物〉一节。
注 8: 陈从周,据“维基百科”:陈从周(1918-2000),以字行世,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 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著名古建筑及古园林专家、散文家。
1944 年,与海宁蒋定结婚,蒋定与徐志摩为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1949 年, 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师从张 大千,攻山水人物花卉。1948 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1951 年,出版《陈从周画集》。
陈从周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 著作等身。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绍兴石 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梓室余墨》等。其中 《说园》五篇为其最重要作品,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