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的美国公民》读后感——美国的部落化
美国的部落化,是对统一的美国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是对统一的美国公民(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
部落是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血缘、宗族、种族、宗教为纽带,将人们集合起来。
部落代表着原始、落后、和蒙昧。
部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出国家这种组织形式。后来又发展出基于宪政民主的民族国家,成为迄今最先进的组织形式。
现在人们在新闻里还能时不时地听到关于部落的新闻。这些新闻往往来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落后国家。这些国家的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部落的形态,居民没有现代国家观念,法律形同虚设,地区事务由宗教领袖或者宗族长老按照习惯法来管理,中央政府针扎不进,水泼不进。
在阿富汗,西化的喀布尔中央政府和守旧的众多山区部落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家未能融合部落或者说部落未能进化的例子。
简单地说,就是在阿富汗的山区各个部落中,部落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而在现代国家中,公民的国家认同高于他所属的血缘、宗族、种族、宗教认同。
作者所说的部落化,是指在美国国内,出现了基于种族和宗教的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现象。部落纷纷崛起,威胁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
为什么在拥有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美国,近三十年来,会滑向部落化?
部落不是原始落后的吗?
人们难道这么傻?
因为部落被巧妙地包装过了。精英们赋予它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在多元文化主义盛行之前,美国一直施行的是多元种族主义(multiracialism)和熔炉政策。
多元种族主义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多个种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
美国的国父们在建国之初,面临的是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成功的历史,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变数的未知未来。
当时最大的一个挑战是:新国家要发展壮大,就要不断从欧洲吸收新的移民。但吸收移民,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的影响。
美国建立时候的十三州,基本可以说是同文同种同宗教,都是从英国来的说英语的新教教徒。在此基础上建国,英国血统浓厚。
但是随后美国进入大发展期,移民从欧洲汹涌而入。他们中有爱尔兰和意大利的天主教徒,德国和北欧的新教教徒,俄罗斯和东欧的东正教徒。
要知道在欧洲大陆,这些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瑞典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可是从中世纪开始就互相攻伐,战乱不断,从来没停过。天主教和新教更是不共戴天,在欧洲打过三十年战争。国父们更亲身经历过欧洲七年战争的北美分战区,对此记忆尤新。
如何避免在北美大陆上,出现老欧洲大陆上的持续战乱,让这些人都尽弃前嫌,放下执念?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果做不到,那么可以想象,在北美的大陆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重新开始宗教战争,瑞典人和俄罗斯人来一场美国版本的北方战争,并非天方夜谭。
当然,美国幸运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美国的国父们和他们的继任者们,执行了多元种族主义(multiracialism)和熔炉政策,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和一个新的文化,然后将移民都同化了。
熔炉政策抹去了移民原来的国家认同,消灭了其文化和语言,极大降低了其种族和宗教认同,然后用一个新的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来代替。
作为移民,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习英语,接受美国核心价值观,承认宪法的权威,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被美国社会所接受。
要成为美国人,就得甘心放弃从母国带来的认同和习惯,将其让位于美国核心价值观和宪法,让位于美国公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移民们在放弃了原来国家认同的同时,在旧大陆的国仇家恨随之烟消云散,不会在新大陆肆虐。一个德裔美国人和一个英裔美国人,都是美国人。德国和英国在欧洲打得天翻地覆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美国就这样通过熔炉政策获得了长治久安。
在建国之后的两百年间,熔炉政策非常成功,以至于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欧洲的民族,比如德意志民族、俄罗斯民族、英国民族,都是单一民族。按理说美国这种种族众多的情况,很难认为是单一民族。但到了19世纪末期,学者们已经忽略了美国的众多种族的差异性,将美国归于一个民族,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
这一点,民族学专家斯大林在其著名论文中,就有论述。他将英国民族和美国民族做对比。那时候的美国民族,早已不是英国后裔,而是众多种族的混杂了。但他还是将美国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并分析了其民族性。因为在他眼中,美国的种族多样性和民族单一性,并不矛盾。
熔炉政策成功到什么程度呢?二战时那些赫赫有名的美军将领,比如艾森豪威尔,很多都是德国裔。但是他们打德国可是一点心理负担没有,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什么是熔炉?高温熔化。你是一个新移民,把你放在熔炉里面熔化,那是够残忍的。
旧的你已经死了。
作者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不管政治立场如何泾渭分明,同属意大利裔的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和前纽约州长科莫(Andrew Cuomo)有一点相同——他们的孙子辈都不会说意大利语了。
三代以后,移民就基本被同化了。华裔不会说中文,更不要说什么领会唐诗宋词的意境。
美国其实是一个文化粉碎机。
作者有一段写的非常精彩。In the most brutal of bargains, America and the immigrant took risks. Both usually won. 美国的熔炉政策是代价巨大的赌博,充满风险,极为残忍。赌博的双方,一边是脆弱的新国家,一边是脆弱的新移民。幸运的是,双方都赌赢了。美国获得了雄厚的人力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同时能够维持长治久安。而移民在死去之后(文化角度),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的一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事情起了变化。
熔炉不能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salad bowl(沙拉碗)的比喻。
沙拉碗里面的沙拉,各种材料仅仅是被简单搅拌,并不能互相渗透融合,而是维持其原有形态。
这就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它鼓励移民维持原有的国家、宗教、种族认同,支持保留原有的语言和文化,并不认为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就高于移民的母国的制度和文化,因此无需对移民进行同化和改造。
换言之,不再需要一个统一的美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取而代之的是以种族和宗教来划界的各种部落认同。美国从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慢慢转变成几个主要部落所构成的部落聚合。
在多元文化主义下,部落认同至关重要。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愈演愈烈。部落之间的矛盾被无限放大,内斗严重。
A society that spends its time feuding over tribal and ethnic loyalties never has the resources to focus on its collective prosperity, freedom, accomplishments, and security.
多元文化主义替代多元种族主义,将导致所有人对所有人的部落战争(The war of all against all),最终是国家的毁灭。
种族较为单一的罗马共和国,存在了八百年。而多元化的罗马帝国,仅仅存在了两百多年,而且期间内战不断!
看到这章,不仅联想到中国的一段往事。
1943年,由蒋介石写作,陶希圣助笔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马上获得巨大的反响。
《中国之命运》这本书中最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只承认中国有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而不承认中国有少数民族。
蒋介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而非诸多单一民族的集合!
是不是挺像美国搞的多元种族主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
但大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蒋介石的观点嗤之以鼻。我党更是发动批判,对书中观点予以痛斥。
我党理论家陈伯达将蒋介石的观点定性为“大汉族主义”。他指出:“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所以要捏造这种单一民族论,其目的就在于提倡大汉族主义,欺压国内弱小民族。”
周恩来亲自批评说:“蒋介石的民族观,是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在名义上,他简直将蒙、回、藏、苗等称为边民,而不承认其为民族。在行动上,也实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是不是挺像美国现在对多元种族主义和熔炉政策的批判?谁敢强调对移民进行同化,就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
用现在的眼光看,我党推行的是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各少数民族特殊性,不承认或者拒绝构建统一的民族认同。这并不是能长治久安的办法,但我党过去有从苏联继承的一套压制体系,可以有效化解部落矛盾。
但美国是没有这套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