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世间,柔情犹在“----读恩丽的长篇小说《金梦残留》
丁恩利是我认识的一位德国文友,我们相识于网上,至今还未面谈过,只有一次远远的眺望,那是在杜塞的诗歌朗诵会上。可是,对于她的故事,我已耳熟能详,她有许多作品发表在德国华文媒体上。于她,我很敬重,这是一个善良大爱的人。怀着探秘之心,极想理解她的内心世界,那么通过阅读和评论她的作品,则是最佳的途径。
恩丽的这部十万字的小说,时间跨度为十年,从2011年的清明至2022年的春天,地点围绕在南京闹市中心新街口,人物为一户普通居民金家,父母四个子女(一男三女),主线分为二条:大儿子金宽钱招娣夫妇/老三女儿小惠,故事就在他们一家之间展开。视角是小惠的视角,她对于哥哥夫妇的人生观察。
----“钱钱钱”
自八十年代中国开放以来,大陆的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上海,离小说中的南京相距不远。每次我回去探亲,都会感到一些急剧的变化。开始,都是我请客,带礼物回去送人;慢慢地,都是人家请我,还嫌我穿得太土气。新的高楼不断地起来,街道变宽,商店越来越多,豪华新颖;我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家乡了。最后,老家也被拆迁了,童年的记忆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变化体现在人的身上,许多人开口闭口都是做生意,如何赚钱,如何炒股票炒房地产。我感觉,自己同家乡人越来越没有共同的话题可谈了。
那么,在恩丽笔下的南京,当时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起步。南京新街口的金陵饭店也开始立顶,长江路明瓦廊开始有人摆地摊了,男青年们卖袜子,女孩子们织补袜子,卖报纸的摊位也出现了。” (16章)”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开业。这时的中国已经比1979年那个春天,进步了很多。金陵饭店的开业,带动了新街口周围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最初的外汇买卖在金陵饭店门口,路过的人总能听到被问:有外汇券吗?有美元吗? 明瓦廊、塘坊桥的地摊摊主都开起了小店。卖小电器业主做起了春兰空调专业业务。金陵饭店脚下一条街,原来的住户,纷纷把房子出租给人做生意。理发店、饺子店、小吃店如雨后春笋。“(23章)”南京长江路民国建筑保护群的1927街区的饭店酒吧,是南京的高档消费区......1927街区霓虹灯闪烁,年轻人都穿着时尚地在这里溜达,有的在街头踟蹰,有的在街头流连忘返。”(59章)“在这场变革中,人人都或主动被动,或有意无意地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在这个洪流中前行。在这个巨大的变革时,几乎每个人,每句话里都在谈钱。因为,现实世界里,就是钱的改变。无论你是农民工还是教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想使生活变得好一些。为了使生活变得好一些,每个人都在进行各种努力,正是这种努力,改变了中国。在这个改变中,有的人做了钱的奴隶,有的人做了钱的主人。“(36章)
在这里,丁恩丽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本书故事开始的时候,2011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温州街头,夜晚无人能眠,街上到处都是提着包的人,包里都是成捆成捆的现金(这是在中国金融危机和民间借贷彻底崩溃之前)。一个是提着包逃跑的,一个是还不明真相,提着钱去请求逃跑的人,为他去放债,那个钱是他们的血汗钱。但是,为了钱生钱,他们还是愿意铤而走险。”(1章)金钱让中国人太疯狂了,他们已经穷得太久。
那么,金家的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又产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恩丽写这篇小说的目标,而这部小说的原本题目就叫《为钱而奴的人生》
“........当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金陵饭店盖在新街口,新街口是南京的市中心,在金陵饭店的另一侧,明瓦廊的地摊,原来卖袜子补袜子的地摊,已经变成了卖日本旧衣服的市场。新街口明瓦廊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那些日本的旧衣服,让南京人的眼前亮了起来,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衣服,无论色彩还是款式,对那时的南京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朦胧,但是值得追求,人们都在寻找机遇。金家住的这条街距金陵饭店最近,就在金陵饭店脚下,抬头就能看到金陵饭店,这里的人们在这幢楼下显得骚动不安。 ”(18章)”城市里的改革开放,新街口地区的城区建设日新月异,金陵饭店脚下的居民们,盼望着拆迁的到来。“(24章)
金宽和钱招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对平凡夫妻,他们一个中年有病,一个提前下岗,太渴望挣钱,改变自己的命;但是他们似乎太敢于冒险,不知这世界的陷阱有多深!在这十年中,他们先是借高利贷买汽车搞运输被人骗,后来搞民间借贷被人卷走560万,招娣后来跑到威海乳山又投入传销,也还是钱入大海无踪影。那老金也搞过农副业,搞虫卵损失一万元;养野猪,野猪在山里跑掉。那钱招娣风光的时候,也能买得起豪车,也能炒一下房地产,但都无法持久,最后二人落得进寺庙混日子。
大家为了钱,什么事都会去操作,脸面都不顾了。连家里人都不放过,钱招娣不但把熟人朋友和邻居都卷了进去,把几个小姑也都拖下了水,”金家在这场借贷灾难中,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儿子被骗560万,大女儿被骗70万“(47章)她是真不知利害关系?还是利欲熏心?最后害人害己。”她们姑嫂吵成一团,欲哭无泪,本来一直友爱,和睦,温暖,幸福的一家人都成了仇人。是钱,是欲望,是贪婪,改变了一切。“(47章)”欲望的沟壑,资本的贪婪,使人丧失了理智和人性,同时,也会使自己一无所有。一夜之间,金宽招娣一无所有。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48章)“因为传销无家可归的又何止金宽和招娣,这些来乳山维权的基本都是无家可归者。他们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可又不知道做什么。”(67章)看看,中国人为了赚钱,都被弄疯了。
其实,我在那段时间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自己最亲爱的人,会介绍去看什么老中医,名义上是关心你的身体;还会介绍你去看他的“上家”,说是同老师随便聊聊;或者介绍一些“回报很大”的保险项目。我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也会迎合一下,但是心里多少是有些痛的。
某一年,探亲回家陪母亲去参加健康讲座,在上海中山公园附近,碰到一群热情高涨的销售老年保健品的小伙子,嘴巴很甜,变脸却很快。一听我是陪母亲来的,知道没戏,满面笑容的脸秒变成冰块。他们真该对着镜子去照照,就这种城府,还能搞到钱?
其实,做传销,全世界都一样。我在德国经历过亲戚之间卖Tupperware(特百惠),虽然只是些小生意,不会有很大的风险,但道理是一样的。这很不地道,让别人看在你的脸面上,硬要销售这些东西,不等于要人家送钱给你吗?还有亲人之间推销保险合同,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差点被一个中国人拖下水,去了科隆听了一次讲座,讲课的老师都是头脑灵活的土耳其小伙子。回家被M一句点醒:做这份工作,你有没有Versicherung保险?
为什么,人在金钱面前会变得这么疯狂?都因贪欲。想想,人的智商何以会这么低?560万人民币,守着好好地过一份安稳的日子不行吗?为何要捣来捣去的,最后落得住的地方也没有,买菜的钱也没有,心里还没有一分安宁。是因为多了还想多,贪欲是个无底洞。是因为挣钱的欲望,把人的理智给抹杀了。
----畸形的婚姻和亲子关系
先看金宽这对夫妻,金宽的性格有点问题,“他从小到大都是被指责的对象,自己总是一无是处 ,他没有自信过。”(9章)“隐瞒是金宽的性格特征“(22章)而钱招娣呢,是一个“大胆泼辣有心机的女人”(9章)。她去亲戚家”一来就从早餐一直吃到晚餐才回家。在亲朋好友家,谁家有卫生间可以洗澡的,还在人家家洗了澡再走。招娣就是这样一个胆子大脸皮厚的人。“(24章)
钱招娣有过一段婚姻,她同王师傅结婚。“王师傅WG前的高中生,父亲是GMD军官,战死在了战场。因为,这样的成分而被分配到工厂做工人。但是,王师傅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王师傅在母亲的熏陶下饱读诗书。”(10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让他们在一起生活真是太难,太痛苦了,招娣是怎么都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的,她勇敢地选择被人吐口沫星的离婚,”(13章)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大多数的婚姻是凑合的。一个是失意子弟,一个是没有父母爱的女子,二人勉强结合,时间一久就出现了裂痕。
那么钱招娣第二段婚姻幸福吗?金宽总耿耿于招娣的过往,“新婚之夜,一个烂醉如泥,一个泪如雨下”(15章),就已经埋下了不幸的伏笔。”平心而论,招娣不在身边,与金宽是一种解脱,招娣那种无休止的喋喋不休,抱怨,是金宽不能忍受的。“(50章)“自从与钱打交道以来,他听到的都是铿锵的语音,招娣的说话不是是骂骂咧咧,就是大声指责。招娣根本都不会小声说话,她总是一讲话就撸袖子,手就指点江山起来。”(68章)“他视招娣如空气,两个人各住一间房,上下楼 分开。每天晚上戒酒消愁,从村子小店里打回来的散装白金,一晚上喝上几杯,几杯之后就去睡觉,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烦,就这样睡下去最好。看到这样的金宽,招娣无所谓,只要金宽在家,与她就是胜利。其实,于她来说,这婚姻有没有实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婚姻还在就好。”(73章)”有些人可以与人共吃苦,则不能同富贵。有些人只能共富贵,则不能同吃苦。金宽夫妇是属于前一种,他们俩不能过平和的日子,风和日丽安稳的日子里,他们俩就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吵得不可开交。“(56章)”这俩个人,是一对喜欢过那大风大浪日子的人,有大风大浪他们俩就平静。日子一平静,人们俩就不平静,在一个屋檐下就吵的不可开交。吵架不需要理由,只为一句穿袜子就能吵个你死我活,前八百年后八百年的陈谷子烂稻子都拿出来吵。讲最伤人的话,骂最毒的词。“(57章)这真是一对活宝。
再看看招娣出生在怎样的一个家庭中?“钱招娣是钱家的第二个孩子,老大也是个女孩,所以,父母一心盼望老二是个儿子,却又偏偏是个女孩。于是,父母为她取名为招娣,希望她能招来个弟弟。偏偏她招来了弟弟,并且还是两个弟弟,这仿佛就是命运,命运决定了招娣在这个家里不招待见。”(10章)她的父亲会当众人的面羞辱她,”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天空皎洁的月光。钱招娣泪如雨下,她怎么都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恨自己?“(30章)“招娣跺着脚,指着她父亲说:你们从小就偏心眼,我哪是你们的女儿,我就是你们家的保姆佣人。我从来就没有听见你们的好话,”(22章)
钱招娣在父母家遭受不平等待遇,那么她对自己亲生的独养女儿会不会好点?一点都没有。没有得到过爱的人,对别人也爱不起来。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想,”母亲的脾气特别不好。动不动就骂人......她骂女儿不懂事,不会做家务。骂她不好好学习,不珍惜母亲为她创造的好生活,不懂得感恩。“(32章)
钱招娣之所以成为钱招娣,与她的原生家庭大有关系,这是很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
---亲情浓浓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重男轻女的,金家在这方面就比较平衡;虽然思想里的意识,可能会比较重视儿子,但是对女儿们也很通情达理。
但凡中国的普通人家,都有温情的一面,特别是在医院的病床边,更能体现出来。南京新街口的金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979年底,老金的胃病复发,经检查已经从胃溃疡发展成了胃癌”(16章)在金家父亲金大殿生病的时候,大女儿小娟默默承担了很多,“每次化疗后,父亲的白血球急剧下降,必须要食补才能把血色素提高,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化疗。民间听说吃甲鱼能补白血球,小娟就在每次化疗后买甲鱼,洗烧煮送。每次都还有效,父亲的血球很快就升上去了。”(17章)
“癌细胞脑转移的痛是非常恐怖的,父亲日夜呻吟着,有时甚至是呼喊着。父亲的疼痛折磨这全家每个人的心,于是全家每个人都轮流值班,为父亲的头部进行抚摸按摩,以分散父亲的注意力,试图减轻他的疼痛。”(17章),“1982年,父亲在他55岁时英年早逝”(18章)
金家的孩子很孝顺,他们只想做能让母亲高兴的事。“2012年7月,金母已经85岁高龄了。可是,她依然精神矍铄,依然可以打麻将。人生七十古来稀,金母85岁了,子女们要好好为母亲庆祝一下。”(44章)”7月10日,母亲的生日,母亲的名字在饭店电子条幅上滚动:祝福赵莲花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饭店大门口海报牌上写着:祝福赵莲花生日快乐。庆生包间518。老母亲身穿酒红小碎花丝绸段子的阿婆套装,脸色红润,由小娟搀扶,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饭店。金宽和招娣、小娜和大鹏带着他们的小小娜都早已在饭店包间里等着大家了。包间很漂亮,墨绿色的绒布包装的桌椅,看上去稳重富贵,符合老年人的身份。“(44章)
2020年6月金母病重住院,那时疫情已经全面爆发,金家儿女“金宽金娟金菊都做了核酸检测,那时可不是免费,每人240元。做完后医院又有新规定,只能一人陪护,兄妹争着陪母亲,他们心里明白,陪母亲的时间不会太久的,他们象做贼一样偷偷换人。”(74章)“姐姐小娟为母亲在网上挂了个专家门诊,小娟和丈夫还有小菊带着母亲去检查。那个时候,金母身体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金家的儿女都如临大敌,全部出动。”(75章)
金母病重,小惠千辛万苦地回来探望,“当小惠回来后,金母就想,四个孩子都在身边。让时光倒流,回到过去,走完人生的这最后一程。这个家,她的四个孩子温暖和谐的在一起,是她人生最大的愿望。这一刻,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兄弟姐妹们心中过去的裂痕,似乎也已经变得非常遥远。”(81章)
世上只有父母为子女操碎了心的,而子女肯为父母这么操心的,可真不多。像金家子女那样,实在是让人感受到了人间温情。
----家乡菜香
南京有许多名吃小吃,即便是普通人家的饭菜,也很有特色。海外游子最思念的是家乡的饭菜,每每探亲回到故里,最享受的就是与家人聚在一起的一顿饭菜。
小惠回国探亲去看望妹妹小菊一家,”小菊的丈夫和平做了一桌拿手的好菜:冰糖猪蹄,软兜黄鳝,油爆大虾,凉拌黄瓜,狮子头荟青菜。当这些菜放上桌时,老海的眼睛都看绿。老海一边吃,一边对小菊的丈夫说:你的菜比饭店的都好吃。”’(34章)
回国期间,小惠还带了丈夫老海一起去黄山旅游,”大巴来到汤口镇的´三姐家´饭店,车上的人下车来,饭店服务员就在门口迎候了。饭店服务员带领大家洗手喝茶,十个人一桌坐定后,上来的菜把城里的人都羡慕地流口水。竹笋炒当地黑猪肉,土老母鸡汤,石姑炒鸡蛋,桂鱼,韭菜香菇,满满的农家乐黄山山珍。大家都吃的嘴上抹油,非常满意。“(40章)
光是看这些菜名,让我的味腺就分泌满满。
在金家母亲病重去世之前,小惠再次回到家乡探望,“ 晚上姐姐小娟做了一桌小惠喜欢吃的菜:盐水鸭是必须的,豆腐拌皮蛋,拌凉粉,炒杂烩,老鸭煲,炒猪肚,还有一个也是必须的—一炒青菜。”(81章)
寺院里的人,是吃素的,他们喜欢自己种菜,“(金家的熟人)张辉正在寺庙里,都是亲自下厨房,春夏秋三季菜都是寺庙菜地里自己种的菜。那天他做了三菜一汤,炒土豆丝,烧茄子,毛豆炒辣椒,青菜汤。”(60章)
有一年,我们回国去旅游,到苏州的一个地方,吃了一桌农家菜。那味道鲜美,真的无法形容,只有将菜刚刚从田里摘下,才会有如此的美味,久违了,家乡菜香!!!
----上善如水
本小说的第二条主线,就是小惠的生活轨迹。她是金家第三个孩子,从小文静爱读书,又是心底非常善良的女孩子。她的第一段婚姻很短暂,她的丈夫”喜欢赌钱,一到周末就是玩老虎机。这对洁身自好的小惠来说,简直是不能忍受的。她认为跟这样的人生活,就是作贱自己,也辜负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她不会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她一方面去当地大学申请读书,一方面也准备申请离婚。“(26章)
应了”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小惠的第二段婚姻很幸福。恩丽在这里把小惠的故事安排得合情合理,妥帖无缝:在南京金陵酒店门口偶遇老海、在德打官司又巧遇老海,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老海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同时,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所以做了援助律师......他很仰慕中国文化,喜欢中国,将来也想和小惠回到中国来养老。“(35章)老海说”这是命运的安排,命运把小惠送给了他。“(30章)老海“看到小惠的母亲,没有独立住所,就想在南京为金母买一套房子,这样以后和小惠回来也有地方住。”(35章),他真是一位善良的老外,也是小惠的福气。
小惠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人家庭,她的善良来自哪里呢?来自她的家庭和父母,来自中国文化的根基。
小惠的父亲“长方脸,三七开小分头,眼睛不大,但是,炯炯有神,他的气质里流露出民国遗风,风度翩翩。”(2章)“父亲小时候读过私塾,受到过中国传统伦理的教育,家庭观念重,对家庭有责任心和担当。后来在新中国部队的教育下,他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努力地改造自己。”(3章)“父亲一生都是在为别人而生存,而努力,而奋斗。他的人生承担的太多,”(16章)
金家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指腹为婚的夫妇,他们很恩爱,父亲心仪母亲的善良美丽,母亲心仪父亲的人品才气。夫妇俩都具有民国时期人的气质,母亲短发汤头,身穿布旗袍。父亲中山装灰色围巾前后一搭,风流倜傥。“(3章)
小惠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年轻时得过伤寒,高烧不知伤了哪根神经,留下了病根,头总是不自觉的微微的摇晃,“(14章)因为大儿子不争气,欠了一屁股的债,“母亲退休前是幼儿园的保育员,现在,正好有人找上门来,要她带孩子,母亲求之不得地接受了。母亲把带孩子的工钱,都贴补给儿子金宽了。这一贴就是三年。”(22章)三年过去了,母亲终于帮助儿子度过了难关。“母亲三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母亲笑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老人,慈眉善目长耳坠。她笑着说:这下我可以再去打麻将了。”
钱招娣对这个家的评论,可以看看她写给未来公公的信,” 我曾经在您和阿姨都不在家的时候,去过你们家,看到你们家虽然地方很小,但是,整齐干净。我还看到了金宽的三个妹妹,她们是那么的文静有教养,我就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好家庭,我是多么地想加入这个家庭,“(9章)
而小惠的姐姐小娟也非常善良,”小娟长的小巧玲珑,小巧的有点像章子怡。她一双眼睛明亮有神,高高的鼻梁,嘴唇轮廓分明。她从小就喜欢收拾家里,还没有桌子高的时候,就拿着板凳,站在板凳上抹桌子。读书时选择靠家近的民办小学,为了的是课间休息时,能回来开炉门,等放学后炉火已经上来,可以为全家做中午饭。有时候媒不好火上不来,怕父母回来饭还没有烧好,急得一边为炉子扇火,一边摖眼泪。冬天晚上她为两个妹妹捂被子,让妹妹睡热被窝。星期天自己一早就起来做早饭整理家务,让两个妹妹睡懒觉。对哥哥金宽也像姐姐一样。“”她从父亲身上遗传了“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儒家基因,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自觉自愿无怨无悔。”(17章)
小惠就是在这样的朴素善良的家人中长大,耳闻目染,让她也变得格外T恤人情。
哥哥金宽和嫂子钱招娣二人折腾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生活极其困难。“小惠听说后,决定每个月给哥哥300元,作为当时最低生活费,“(51章)做母亲的心疼儿子,愿意自己拿出积蓄来,为儿子买房住。”母亲似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她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对小惠)说:“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些积蓄,五龙也把钱还给我了,所以,我拿出10万块钱出来,你要是愿意呢,也拿出一些钱出来。” 小惠看着母亲说:“我愿意的,我也拿出10万块钱吧。我看宽哥也是蛮可怜的。””小惠把母亲的计划告诉了老海,并且征求老海的意见,老海不假思索地说:“你要是有钱的话,是可以帮助的,毕竟无家可归不是个好状态,在德国也是不可以这样对待的,所以应该帮助“”小惠看着老海,从心里生出感慨,感慨他的人道主义关怀。毕竟他是一个德国人,他们的家庭价值观,是每个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是谁都没有义务为你承担,哪怕是父子,或是兄弟姐妹。可是,他们往往又会为素不相识的人提供帮助和捐赠。其实,在老海的眼中,金宽和他非亲非故,他无条件地支持小惠,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或是爱屋及乌,不管是出于什么,都令小惠感动“(65章)
2020年9月6日,疫情之后的小惠回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她被隔离在酒店时,非常害怕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小惠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老海,老海发来了微信激励:亲爱的小惠,在酒店的最后几天要有耐心。每天和Omi交谈。这样会给她勇气和信心。和你说话可以增强她的恢复力,特别是因为Omi有其他健康的器官。祝你们两个团圆快乐。我爱你。 老海的话,使小惠再次泪流满面,这次是感激的眼泪。她回微信给老海:谢谢你!我的爱人!(80章)
---人生末途,终向宗教
金家的四个孩子,女儿们都很好,只有那个儿子有点另类。记得有个姓蒋的著名女作家曾经说过:每个家庭都会出这么一个。
“金宽在严格的管教中长大,他在父亲面前越来越胆小,在外面就越来越顽皮,他是以这样的形式来叛逆,人总是要成长的,成长中的疼,成长中的叛逆,如果,得不到正常发泄,将会在性格中扭曲。”(5章)
“秋天的南京栖霞山,是中国四大赏枫地之一。秋日里的红枫,映红了山间。这样的季节,来栖霞寺朝拜的香客如潮水涌来。路边的相士们也三五步一个,有的手拿佛珠,有的手持阴阳八卦,有的手握签罐,不停地招揽着香客。”(31章)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我曾经回国探亲,走在上海静安寺的马路上......改革开放以来,有人修起了大庙,静安寺庙宇宏伟,金光万丈,与之前的状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也被看相的抓住过,非要替我算命看相不可。我是不可能相信这些人的话的。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已深,百姓逢一十五的,都会去庙里烧香拜一下,这也是我们的国情。
金宽夫妇是一对于佛教很执迷的夫妇,从小说的一开始祖坟着火,相信有好事,招娣就说“爸爸坟头起火,是好兆头啊!俗话说的“火了!火了!”就是这个寓意。这预示着我们要发财了”(1章);到被相士看脸相,”这位大姐,脸上发光,吉星高照啊!“(31章);到与钱父发生纠纷“她打算再次去庙里抽个签,请老和尚算算命”,再到最后二人进庙修行,人生快走到了终点。
一个熟人张辉的故事,好像突然点醒了金宽,“那天一整天,金宽都陷入了沉思,到了晚上他没有像每天那样喝到醉,而是在喝了少许酒之后,就进入了虚无缥缈的境界,他幻想着自己像张辉一样,没有了烦恼,每天念经吃斋,与世无争,再也没有人谈论谁有钱没有钱,有房没有房,有车没有车,他的心一下子踏实了下来。他也不必为目前的窘境而惶惶不可终日。”(60章)金宽去寺庙里修行了,“第一个晚上,金宽怎么都无法入睡,他听到同室里老刘熟睡的鼾声,感叹:人要多长时间的修行,才能这样坦然入睡。”(60章)
疫情的爆发,把世界完全地颠覆了。金宽想“所有的这骗那骗的集团,都没有了运作的市场和机会了。什么骗老人的保健品销售啊!什么传销啊!疫情专控,保持社交距离, 哪里还敢搞这些。连在缅甸的电信诈骗的都排着队回国来了,怕疫情爆发,没有人管,死在异国他乡。他感慨道:失去了那么多,现在想再去捞本的地方都没有了。 没有了也好,心里也踏实了。好好地工作劳动,好好地过日子吧。”(81章)
那么招娣呢?“长年的亢奋和挫折,已经损伤了她的神经,她为一句话就能暴跳如雷,已经出现了燥郁症的症状。”(62章)于是,她对女儿小娜说,“我也想像你爸爸一样,到寺庙免费吃住,还安静。”(62章)
“其实,每个自费来修行的人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人生。来修行三个月,就如同心理治疗一个疗程,来这里主持带你念佛经,为你做道场,做道场驱除你心头的魔鬼,学会放下,释放和解脱自己。其实,寺庙的主持也是心理治疗师,在他们的学习课程里,也有心理学内容,以便帮助香客们解开心头的疙瘩。”(62章)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件事。在我的人生经历里,体验过一件事:有一家人,生了六个儿子,按照中国人的伦理,“多子多福”。女主人年轻的时候非常能干,也非常强悍,儿子们都必须听她的指挥,服从她的调度。她也算是个慈母,家里大大小小的生日礼节都合理周到,还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儿子结婚用。那个年代,上海的住房真是太紧张了;没有房子,就会耽误儿子的终身大事。这位母亲算是周到了吧,仁至义尽。在老伴过世之后,她一个人避到了寺庙里过活。不是她要去修行,而是她受不了6个儿子的不孝不义。她必须在六个儿子家中轮流过活,一年十二个月,每个儿子家里只能呆二个月,因为没有人愿意接纳她,为她养老送终。这是一个女人的人生悲剧。
2022年春天,“陶家村小屋收拾的干净整洁,小院竹林环绕。招娣在家唱经念佛,口里总是念念有词,傍若无人,对外面的世界充实在耳门之外,”(82章)随着阵阵的念经声,“钱”这个作妖的魔,已经从她的心里赶出去了。
+ + + + + + +
不久前,我观看了轰轰烈烈的五十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东北周姓一家子在改革开放年代的经历,吸引了许多人的注目,边看边也让我想起自己在国内度过的日子,父母哥姐亲朋好友,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点点滴滴在心头。眼下,我又读到了恩丽笔下的南京版《人世间》,同样是小人物的命运,但是小人物连接着时代的大风云,他们让人难以忘怀。正是在中国大地上,有无数个这样的普通家庭普通人物,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念、隐忍负重,才筑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桥,让我们作文纪念他们,为历史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