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店偶遇的人文关怀:于细微处见真情
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消费者就是上帝的,哪怕这个消费者来自疲于奔波的工薪阶层,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亦或华衣锦食的贵夫人。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进出平价商品,用亲手赚来的钱,买货真价实的东西,拿在手里,感觉物有所值,不用暗自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用睁圆了双眼去辨别假冒伪劣产品,不用细心揣摩我身上廉价的衣服是否会遭致他人的不屑眼神,幸莫大焉!
消费者是上帝的,是因为当年那起麦当劳咖啡烫伤事件留给我的记忆。记得31年前的1992年2月,新墨西哥州79岁的斯黛拉女士途径当地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时,通过“驾车销售窗口”买了一杯价值49美分的咖啡。当她把杯子放在两膝之间准备打开杯盖加伴奶和糖时,整杯滚烫的咖啡泼洒殆尽,致使其大腿等处三度烫伤,导致住院八天以及三周的家庭特殊护理。 当莉柏克的女儿要求赔偿共计2万美元的医疗费和照顾妈妈的误工费时,麦当劳断然拒绝,仅同意支付800美元。莉柏克女士最后状告麦当劳。这是一场被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特里教授(Jonathan Turley)称之为“意义非凡的”官司。官司打到联邦地区法院,最终以麦当劳赔偿64万美元的天价收场。后来媒体爆料:当时麦当劳售出的咖啡温度是180-190华氏度(接近90摄氏度)。也就是说,这一温度两秒种之内即可致使三度的严重烫伤。而且,他们当时已经收到差不多700份严重烫伤报告,可是依然拒绝降低咖啡的温度。那就是为什么麦当劳最后付出惨重代价的原因: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及时教育提醒和警示顾客咖啡的温度过高,要注意安全,最后致使斯黛拉女士遭受烫伤之苦和2万元的财产损失。那64万美金里面,48万属于惩罚性赔偿。吃一堑长一智,事后,麦当劳把咖啡的温度由从前的摄氏八九十度降到了七十度左右。一些高温食品的包装上也贴上“高温,小心烫伤”的温馨提示。我当时就想:如果你真把消费者当做上帝,那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她的吧,对不?你其实不用把斯黛拉女士当成上帝,把她当成你的老奶奶就好了,快80的奶奶手里有一杯滚烫的咖啡,提醒她几遍注意温度,别烫着啦。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那64万美金依然会在麦当劳的钱袋子里捂着发着幽幽的光亮呢。
我其实也有被当作上帝的经历的。记得疫情之前的那年冬天的感恩节前夕,我们一家三口去家附近的乔氏超市(Trade-Joe’s)买菜。孩儿爹决意速战速决,我和儿子在他后面跟着。队伍排得长长的,快排到我们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忘了拿排骨。赶紧牵了儿子的手,回到肉类区抓起一扇大排赶过来。不巧,孩儿爹担心身后的人等侯,付了钱,已经去到门口等我们了。去后面排队吧,我跟儿子说。等我们重新排队到结账的时候,我尴尬地发现身上没有带钱包。连声道歉,叫儿子赶紧去叫他爹过来付账。这时,只见收银员把大排放进纸质的口袋里,递给上三年级的儿子:小子,能行吗?大排送你了,不用付费,感恩节快乐!我不好意思,坚持让儿子去叫爸爸回来付款。收银员笑咪咪的说,这是送给这个帅小伙子的 ,我得给你身后的老太太结账了,快拿走吧,欢迎你常来我们店。儿子一听说大排是送给他的,赶紧用夸张的钢琴演奏的谢幕礼致谢,把大伙儿给乐的,皆大欢喜。回家一看,那扇大排价值快20块呢。我一直在想,那天的收银员是不是店老板?怎么如此慷慨大方?不得其解。后来去过多次,一直没有看见当天的收银员。不过,感觉每一位收银员的笑脸又都像他的那般质朴温暖。我也因此时不时地去店里溜一圈,买点各色新鲜实惠的有机小菜,感受店员那份如沐春风的热情洋溢和彬彬有礼的周到服务。
我其实还收到过山姆店店20块钱的购物奖劵呢。不过,这20块里面还掩藏着一个小故事。话说2016年夏天,我的父母第一次来美国探亲。有一天早晨,我带着父母和小儿子去山姆店里买早餐。在结账的队伍里,我前面的老太太突然一晃,仰面朝天朝我倒过来。凭着我这个重症监护室出生的护士的职业敏捷,我及时托着老太太的肩和头,把她平放在地上,一边把脉一边朝老太太前面的年轻女士大声喊:打911、取除颤器(AED),快!旁边的队伍里跳出一个女士来帮忙,声称自己是急诊室的护士。山姆经理送来了除颤器,我们几个进入一级战斗急救状态:摇肩呼唤老人,把脉,检查有无呼吸。好在老人还有心跳,慢慢苏醒了过来。三分钟之后,救护车赶到。原来老人是低血压低血糖导致的头晕眼花。老人吃了医生新开的降压药,来山姆店买牛奶回去跟老伴共进早餐呢。在我们急救的过程中,山姆店结账依然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没有发生任何骚乱,也没有里三层外三层的民众围观。我们三个参加救援的女士,等到老人被救护车送走之后,相拥告别。这时候,山姆店经理走上前来,递给我们每人一个信封,里面是面额20美金的购物劵。三姆店感谢你们的及时相助,经理诚恳的致谢!
后来老父亲问过我好几回:你胆子真大,敢去扶老人救老人?你就不怕老人倒打一钉耙说是你推倒她的吗?还有,我们咋没有看见有围观看热闹的群众呢?我知道,这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美国的大型超市里都配有急救用的除颤器,不少人也拥有心肺复苏的急救证(CPR),路遇危机情况,受过训练的顾客们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施救,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之常情。我觉得这就是消费场所的人文关怀,于细微处见真情!
****************************
Note: 这篇小文是为《北京青年报》写的,已于3/15/23 发表。不过,有一半被砍掉啦。
3/18/2023 于圣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