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与冷明

我与冷明

博客

 

我与冷明相遇是在西乌旗插队的知青黎烈南家,记忆中是在2008年的初夏。我们应该是同一批离开北京到内蒙古草原插队的中学生。不过是在离开锡林浩特后便分道扬飙,他们去了西乌珠穆沁旗而我们一路往东,去了东乌珠穆沁旗。很早以前两个旗还没分家叫东西苏联合旗,本是一家。冷明去了白音花公社,我到了满都宝力格牧场。

 

其实在此之前也只是闻其名而为谋面。

2007年因家中有事在北京近乎一年,朋友推荐了当年北京到锡林郭勒盟草原插队的知青建立的草原恋合唱团网站,把自己写的几篇小说发表在论坛上。同时建立了新浪博客。与一些当年在内蒙古插队的知青成为网友。

认识最多的是西乌旗宝日格斯台牧场的一群朋友。后划归内蒙建设兵团5师43团。满都宝力格牧场划归5师54团。

袁相南、黎烈南就是那段时期认识的。而冷明的出现却是因草原恋合唱团网站上一部长篇小说。

那些年知青以插队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挺多的,因多是业余爱好,水平参差,尽管见到标题《为了你走遍草原》却没有深读下去的动力。不过脑子里却印上了冷明的名字。

那次在黎烈南教授家中与冷明初见,他基本就是陪客,全程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黎教授在不停夸赞冷明的小说,印象深刻的他一再强调的“真实”二字。由于自己没有读过,也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不过,几年后读完,就增添了另外两个字“震撼”,一部史诗般的草原知青纪实长篇小说。

第二次与冷明见面是在一家蒙古餐厅,草原恋合唱团两位妹妹请我在那里见面。进屋见到冷明也在座,寒暄几句后他把《为了你走遍草原》交给我,很厚的一本书。

 

那些年不知道怎么了,心浮气躁,加上眼睛的原因进入不到阅读状态,也就是说,进入不到阅读的佳境中去,因此从内心里对看书是拒绝的。因此那本书却也成为我的心病,总是觉得亏欠了什么似的。

尽管如此,依旧迟迟没有打开这本书的勇气。

草原生活对我并不陌生,也许就是因要面对无数个曾经,要具备充足的心理状态才能接受冷明的故事。

也说不好这个非常矫情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类似吃鸡蛋非要知道

下蛋母鸡那般矫情。

就这样过了三几年后一次去红海度假便把书也带上,既然是去度假,心无旁骛,在红海岸边静下心来细读。

红海确实是一处读书的地方。连续两天读完《为了你走遍草原》。各种场景却留在脑海中 不断重复,为之震撼。

然后便给冷明写了一封长信,主要是提意见。知道书已成为铅字再改的可能性不多,只是因喜爱、珍惜想使这本书更加完善,尽善尽美。

冷明后来在他的新浪博客转发了那封信。并称之为朋友间的交流。

我写过几部中篇小说,也深得一些人的喜爱。赞美略多了些。实际上,每次在网站上发出文章后最想听到的是批评和建议,是因此才给冷明写了那封信。

时隔多年在邮箱里查找,居然找到了。不过也找到另外一封邮件,是在读过王朔写的那篇《美女送我蒙汗药》后的感想。两封信附录如下。

第一封: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就是咱们这代人的位置在哪里。我感觉,很多人都没有把自己摆对。这样会对后代造成很大影响,实这类影响已经凸显出来。

简单一句话就是不要把自己当成真理的维护者,卫道士。其实目前中国之所以这样,与这一代人有直接关系的。这要从咱们六十多年所经历的文化变革来看,来分析。这也是我现在很少写文章的原因。假如我们不能有所认识,有所批判,很多方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畸形发展,为我们的思考存在很大问题。

在你家时,你对我讲的一句话很触动我。也是与我写的那篇文字有关。不要把曾经在草原拿来炫耀,其实真在那里扎根的同学们不会与离开的人想法是一样的。在哪里都可以用来镀金,骂的也是这些人,歌颂的也是,无所适从。从文化来讲,其实咱们这一代人是文化丢失的一代,何必再拿出一副导师的样子在那里指点他人,这类人很可悲,尤其是面对从前,拿出文革初期的一些事来说事。其实细看,不过只几十年来大家在不断重复的话题,而没有更深层的从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自我分析。我其实很欣赏我姐姐那篇文章(《以生命的名义》)文革中并不算新奇。只是后面自己的反省,是很多作者很难做到的。批判别人容易,难的是针对自己内心的撕心裂肺的揭露。有些人是在拿别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为自己的正义挣稿费,点击率,从另外的角度讲,一个是已经没太大意义,另外一个是,这类人我很看不起。面对别人与面对自己的勇气是不同的。而从文革到现在,经历过的人该是面对自己的时候了。其实王朔的小说里面是连自己一块骂的。有多少作家能够做到。他的代表形象我感觉是小说里面的方言。一个很矫情潦倒的作家。

 

我一直想把自己的这类想法写出来,可是目前还没勇气,也是因为有些方面还没想好的原因。现在有些写文革的人并没经历过,有些经历过的却都是在写别人,好像自己与这这事无关。其实我特别想问的是,那时你在哪儿,你在做什么?

 

这也是我喜欢你那部小说的原因,因为真实。里面有自己。

 

第二封:

注,冷明把他近年所写文章全部都发给我,陆续转载后会把《为了你走遍草原》转载,为了避免先入为主,这封信可略过。

冷明兄:

在红海度假。

因眼睛实在不好,已有很多年不看长篇小说了。当初在草原恋合唱团网站看到你登出的《为了你走遍草原》时,只是偶尔看了几段,因为是零散的看,草原知青写的关于草原的小说看过一些后,觉得选材比较重复,又加上眼睛的问题,后来很少在电脑上看文字的东西,也许错过了不少好文。

在北京时,你用电脑传来的文章,我看了开始一部分,后来因眼睛的困扰,实在无法连续看,做好打算,以后慢慢看,但一定要看完。幸好在我临走前,得到了原著,回欧洲后,看了一些。后来因回来后身体感觉很不好,也就没再继续。

欧洲的冬季对我来说很难受,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加上我本身风湿的问题,会非常难受。在红海气候相对温暖,身上感觉好多了,也是看了近一周,才把剩下的部分看完。

以前曾给你写信,谈过看法。我是觉得在朋友面前不应有任何隐瞒,优点,好的地方人家都说过了,我主要是谈不足,也是我个人的认识,我在读小说时感到的不足。

看完后,感觉整体故事性很充实,但作为一件艺术品而言,欠缺的是雕琢。其实我很不喜欢用雕琢这个词,也很讨厌匠心十足的作品。好的作品该是把匠心埋藏在字里文间的。尤其是言语的朴实。

我还是感觉前面部分,回家后那段和冬季返回草原的描写缺少文字。看了你在后记里说到关于奶奶和小青马的描写很动感情。其实我不太赞成在写作时,作者陷在感情中,也许有时会把真情写进书中,但有时却会因情感的困扰,影响了写作的更好发挥。伟明与奶奶之间的感情描写,也该在书中占有一定篇幅的。其实这部小说,是很重的情感小说,所以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从不同角度描写的情感,亲人、恋人、人畜、朋友等,本来伟明就是个性情中人,所以该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故事发生在那个泯灭人性的时代,就更需要在文字里写出人性的真实和对人性的践踏。开始时能够感觉到伟明与奶奶之间的关系,可是到了后来却没再继续,这是不足之一。冬季回牧场沿路的艰险,感觉很散,包括人物心理,没在草原生活过,或没在那么低的气温下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艰险,随时可能因严寒而丧命。两次在严寒下赶路,都有同样的问题。小青马的耐久力不是一般的强,尤其在冬季,三百多里路在一天走完,一般的马即便是在夏天也很难走到。这方面需要说明,因为读者不同。我是因在草原成活过,在宝格达山当过一段通信员,所以太知道马走长途的耐受力了。曾从林场往53团送信,那是在春夏交际时,一天赶了140多里吧,因是从来没走过的路,所以必须天黑前赶回来,否则天黑后肯定要转向。那时骑的马是吃料的马,相比吃草的耐力要强很多。很多草原生活的常识也该在书中普及一下,否则读者体会不出更多更深的内容。两段冬季赶路,是在生死之间的抗争,一次是因生活,还有一次是为了爱人。两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所以该着笔墨多些描写一些冬季赶路的危险。

与书怡的爱情和后来展赤的等我觉得不必做大的改动。有问题的是伟明与秀琪的篇幅。开始的一段叙述还可以,就是后来秀琪来到草原后两个人相处后的那些描述,很多地方重复描写过多,显得文字不简练,赘述过多。秀琪到草原的动机很明确,伟明在见到秀琪后的思想活动也很明确。再往后的接触和发展中,有些误会得到释怀。秀琪对咏娥的感动,伟明对咏娥的报恩,读者在两人见面伊始在文字中就有了描写,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人都在尽量压抑自己的感情,在这时其实要是写得含蓄些,到后来终于发生性关系,其实读者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就是,其中多次提到陈文生和葛翠玲还有展赤性生活的问题,伟明和秀琪的婚外情其实在后面作者也写到了伟明的忏悔。但是在前面描写他们两人的关系时,给人的感觉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借用马克思的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点该想清楚,否则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作者在歌颂伟明与秀琪的爱情观。尽管咏娥为了伟明的奉献其实要比秀琪大的多。真实生活中,咏娥其实该比秀琪更难寻。因为,如果当年秀琪真的有机会能够来到草原,也未必真愿意与伟民成家,恋爱是一回事,结婚又是另外一回事。在重新写时,这段应该先想好。现在的这样显得比较混乱,我感觉到伟明的挣扎,只是感觉,也是因为我的经历等原因,但是读者并不都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会从另外一些角度去认识,会有误区。

我在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文章,写好后我给你看,也许会对改写小说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教育就有很大问题,直到如今,误区太多,所以人们的思维也显得很混乱。小说的作者,在写一篇小说时,如果在很多问题上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给读者,容易使小说陷入一种俗套。你这部小说,我最喜欢的人恰恰是没有文化的咏娥,她的淳朴和对爱情的奉献,现在这个社会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她的一辈子都在为伟明,其实家这个概念,不是物质的,而是亲情,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物质再丰富,没有享受的对象,家也不存在。咏娥的奉献,才能使秀琪来到草原后,伟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知识也好,偷情也好。如果没有咏娥的大度,也像葛翠玲一样监视着伟明,那样的话,伟明没可能有更多时间与秀琪缠绵。外面给伟明造谣什么的,咏娥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对自己丈夫的信任,她不信所以谁说也没用。婚姻在很多时是建立在信任和宽容上,这点其实很多家人都做不到,伟明最大的幸福是有了咏娥这样的妻子。

我把自己的感想告诉你,希望你能够再系统的把人物关系等进一步理清。伟明与书怡那段我觉得写得很好,直到书怡骑着小青马离开。还有与展赤的故事。显得比较完整。

说实话,我在看完一半时,就觉得这篇小说少写了二十万字。因为有些部分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可以再发挥的。可惜离开你太远,要不然真该与你面对面一起讨论很多章节。

比如冬季走场什么的。尤其牧区生活场景的描写,真是很有的可写呢。

还有就是,这部著作该是一部史诗,是记录知青插队的一段历史。史诗就是用一种传唱式的风格去记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便后人可以记下来。如果用类似散文和诗歌的手法去写,围绕着草原长调和你知道的一些草原歌曲,会显得更诗情画意些。

尽量少议论,少做总结性的描述,而是写故事。开始写长篇小说的人都有这个问题存在,就是替读者把人物内心的东西写出来,而不是通过场景描述和人物语言去让读者自己想。

你这部小说最好的在中间那部分。前面和后面都有些问题。前面过于简单,比如回草原,走场,转向等。后面是伟明和秀琪关系的重复描述,显得语言不简练,太多冗长。

属于探讨,参考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12/1/23 于红海

                                                                                       2023 3 28鲁汶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黎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