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人疲惫的世界是我们的伊甸园
非常疲惫之时,你最想什么? 什么都不想,打开手机乱翻一下,然后睡去。不,如果睡去之前有时间转几个念头,想什么?想一个不会让人疲惫的世界有多好啊。
一个不会让人疲惫的世界是人的伊甸园。疲惫不等同劳累,劳累有体力和脑力之分,但疲惫只能是心理的,千辛万苦的劳累并不必然导致同等程度的疲惫,当年自己出国,探囊无钱举目无亲,半工养全学的日子不要说太辛苦,但真的很少有精疲力尽的时分。也许人老了,更容易产生疲惫,生理上的衰退,对心理总归有影响的吧,但这不是主要的,根本上疲惫来自一样东西,conform, 奇怪中文里居然一下找不到合格的对应词,顺应,合群,合规,随大流?好像都和疲惫无干,将就加一些定义后这样说吧,胁迫自己,或被胁迫,去顺应,合群,合规,随大流。
遵纪律守法保持公德也算conform吧, 但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已将这些融合在基因里了。真会让人在日常产生疲惫的,是不合自己意向兴趣或不符自己价值判断但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或精力在上面的事情,工作中譬如为招一个只用一个半月的临时助理分析员,居然在三个部门走了一个半月的程序;为了例行公事而且形式大于内容的季度kpi报告,放下当务之急兴师动众。虽说公司付我工资浪费时间,但这时间也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呀。
生活里倒比较少有类似的情况,毕竟在海外远离一个过度夸张的人情世故和物质攀比的社会,下班走出办公楼,生命彻底回归,闹静随心,丰俭由己。
说回人的社会性,它和个性反演,让个性在社会性中消弭,让个体成为社群的单数。有人不这么看,认为社会性也很复杂,是成员们个性的整合,个性已如此繁复,更遑论他们的整合。从表面看确实,一个社会有着繁复的社会现象,犹如一个大生命体,其动态变迁,远比一个平均个体一生的变化更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不然,纷繁的社会现象,大多只是众多个体在随机状态下被个体间某些极其简单的互动规则催化出的生成效应(emergence) ,几乎与个体的个性无关。
这就在电脑建模领域诞生了一个新的前沿,agent based modelling,并在20世纪电脑算力大爆发中获得长足发展。如今在个人电脑笔记本上都可以建立并运算这样的模型,它只依赖五个元素,一是对社会个体的分类,譬如生产者供应者和消费者,二是大量个体综合后的行为随机性,把个体处理为随机游走的分子,三是类群间交相互动的简单行为规则,譬如供应和需求间的价格关系,四是个体交互的社会网络,对随机游走做些现实化规范,譬如完全广场化的信息交互,传统的街坊邻里的口口相传,或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五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的简单描述。除此之外,无需任何个性化的参数参与。
运算的结果显示,这种基于个体间宏观交互规则的模型能够很令人满意地再现种种社会效应,从市场行为到社会革命。这表明人作为个体,其个性在里面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在社会性的洗刷下,人的个性荡然无存,和一个能接收信号并按既定规则反应的机器人无异!这种电脑模型也被用于大型交互性网络游戏的开发,说到这,我们会否感到一丝悲哀,人类社会,或许真只是某种高智慧生命桌面上的一盘电子游戏?
当年自己自费出国初期虽然工读相当劳累,却鲜觉疲惫,想来是因为离开了那个相当压抑的社会环境,实诚说,国内单位领导待我不薄,工作一年就当了实验室副主任,还要培养入党,但我很难适应种种政治上的清规戒律,譬如听书记讲党课要装做专心记笔记,每周政治学习要憋出些政治正确的体会来谈。当年的我并没有多少自由化思想,但这些社会政治化与我的天性格格不入,难怪出国后这些都一下从大脑皮层蒸发,艰苦劳累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反显得像一种重生。
人是无法完全脱离社会的,也就无法完全摆脱社会性对个性的荡涤,我们要不成为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运转零件,就得时不时警醒自己一下,譬如孩子升学,家长抄袭升名校的保险模板,搞得大人孩子都很疲惫,当年自己也是,给孩子提供课外补习,学琴学画学球,脱离孩子们自身的兴趣和潜能,某次交了一学期补习费后,上了几堂课忽然坚决不去了,钱也退不回来。进大学就完全由他们去了,结果在毕业前一年都波澜不惊敲定了国际大公司的职位。他们并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资,有一个还遭遇过很大的挫折,是这个社会的多元和通融,给了他们很大程度上按个性成长的机会。
工作上往往别无选择,必须做好时不时当回机器人的准备,但如果生活中也把自己纳入各种社会模版,那疲惫将一直折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