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邂逅(9) 喜遇《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
笑谈邂逅(9) 喜遇《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
1984年11月李培永与范守纲(右边)、魏书生(中间)在桂林合影
我与《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在1984年11月“漓江之秋”语文改革研讨会相见。那是一次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全国性的盛会。参加会议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改革一线的中学老师、各省市的教育出版社负责人、各地的语文刊物的主编三四百人齐聚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我报到后,马上就分到一个“标间”,进门不一会,又来了一位中年人,非常礼貌地问我贵姓,我自报:“免贵姓李,名叫培永。”他立即上前双手紧握我的手说:“你好!你就是李培永呀!我是上海《语文学习》的范守纲。模范的范,遵守的守,语文教学大纲的纲。我就是模范遵守语文教学大纲的范守纲。”他不停顿地接着说:“我们九月初已经通过书信联系过了,没有想到大会把我们两人分到一起住了!太好了!我原来还想开完会后去武汉华师一附中找你呢!”我一听他快速说完之后,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他约我写稿!
范守纲主编九月初给我来信说,他们已经决定发表我的学生写的作文《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希望我继续提供学生的优秀作文。
他放下行李后说,我们两个住在一起太好了,我先去找其他人谈事,晚上回来好好聊聊我打算找你约稿的事。
当天晚上,他忙得十一点左右才回来。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开始聊天。他先说约稿的事,觉得《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一文已经广为传播,现在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可不可以再找一篇优秀作文,你也写一篇评点作文的文章,发在明年《语文学习》第一期。你我这几天有时间再研究一下选文和点评文章怎么写。
然后,他说这几天你跟着我去结识一些新朋友,以后多与他们联系,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他先后介绍我认识了魏书生、徐振维、钱梦龙等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我与范守纲先生第二次见面在上海。
1986年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班执教老师,在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带领下,乘“东方红”客轮,从汉口顺江而下,先后到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苏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学听课学习,与实验班执教老师座谈,探讨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学法教法。
4月6日晚饭后,我与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师、公安县一中的史绍典老师去拜访《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我们在他家客厅,就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法问题,请教范先生。在谈话过程中,范先生多次讲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叶老关于语文教学法问题的精辟论述。特别令人兴奋的是范先生把珍藏的叶老给他的回信,拿给我们传看。
我手捧叶老的墨宝,仔细阅读,强记要点。当晚回到宾馆后,立即写下了1983年1月25日叶老给范守纲的回信要点:
·作文就是说话,作文是用笔说话;
·说话的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叶老上述论述,是结合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再次明确阐述他的教育理念。自从1982年,我执教人教社语文分编型实验教材以来,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必读著作。叶老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结合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改革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能力。
我与范守纲先生第三次见面在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教社招待所。
(1986年10月在人教社从左至右:朱泳燚、张必锟、王连云、李培永)
1986年9月22日到10月23日,人教社邀请我参加实验教材《作文·汉语》(责任编辑王连云)第一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还邀请了北京著名语文教师张必琨和江苏著名特级教师朱泳燚。该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说,这是人教社建国以来第一次请三位中学老师参加教材修订工作。
国庆节前夕,范守纲先生来北京采访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和叶圣陶先生。
他与张必琨和朱泳燚也是老朋友了,他到人教社招待所住下后,我们欢聚一堂。
张志公先生就在人教社上班,第二天,范守纲先生带我一起去张志公先生办公室时,志公先生非常热情,见面握手后就拿烟,一边点烟一边说:“医生、亲人都劝我戒烟,还有朋友告诉我,说吃糖可以戒烟。没有想到,烟没有戒掉,吃糖又有瘾了。这不,原来只要烟、酒、茶,现在还要加上糖果。"
范守纲先生真是一个采访高手,他在与志公先生的聊天中,不知不觉把他要问的问题都谈到了。我们在聊天时,志公先生还讲了一件趣事。他说,有一年,他陪吕叔湘先生参加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时,叔湘先生拿着会议议程单,指着一位发言人的名字问:“志公啊,这位老师的名字怎么读 呀?”志公先生一看,忙说:“不认识。”那位老师就是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朏朏(fei)。我也因此又在范守纲先生的引荐下,到刘朏朏老师家中拜访了她和她的先生高原教授。后来还为他们夫妇办的《说和写》写了几篇说话训练的文章。
范守纲先生还约我和朱泳燚一起去拜访叶圣陶先生。
叶老当年住的四合院,是北京市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正宗的四合院,“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挂在大门的左边。当朱泳燚老师按响门铃后,只见开门的是叶至善先生,他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儿子,那年也有七十多岁了,长相酷似叶老,满头白发,连眉毛都全白了。
(从左至右:朱泳燚、叶至善、范守纲、李培永)
范守纲以前曾多次采访过叶老,与他们一家非常熟悉。朱泳燚以前写《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那本书时,经常去叶老先生家请教,与叶老一家也非常熟悉。
至善先生一看范守纲和朱泳燚,就说:“很不巧,叶老住院了。”范先生连忙说:“没事,没事。我们就是来看望他老人家的,您去医院时,代我们问候老人家,我们就不去医院打扰了。”
范先生介绍我认识至善先生,他一边说:“年轻真好!”一边请我们进了客厅。
我们在客厅谈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事,谈话非常自然。谈到语文教材选文和修订时,讨论也非常热烈。
叶至善先生一生做编辑工作,他的文字功底深厚,是叶圣陶老先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至善先生少年时代就喜欢练习写作,父亲的指导更给了他切实的帮助,使他知道了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他们兄妹三人围着桌子看父亲给他们改习作,也让他比较早的就知道了应该怎样选编和修改稿子;所有这些都为他最终走上编辑这条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至善先生看来,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教育,决不止在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至善先生晚年写的短文《改诗》中,他这样写道:“1972年春天(在干校养牛),我学写古体诗,这是第一首;说实话,把草稿寄给父亲,就巴望父亲能帮我改一改。父亲还是老章法,跟一向看我的散文稿一个样,只提意见,要我动脑筋自己修改,用的仍旧是商量和鼓励的口气。后边还有两段,是回答我的提问。……看了父亲的批语,真是高兴极了,没想到头一次学做古体,就得到了父亲的称赞。……我把改稿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寄给父亲,把所以这样改动想法都写上了。……隔了一个星期,就得到父亲的回答。父亲说改的地方他都同意。……”又说:“草嫩如春韭”太直,似可以改成“春草如春韭”,古风用字可以不避重见,问我是否同意。最后又抄了一遍,加上了题目《黄堰夜牧》。就在这篇短文的最后,至善先生把父亲给予他的这一切,比作了一刻也离不开的空气。他说,常有人问我:“你父亲是怎样关心你,教育你的?”我说,我说不清楚。关心和教育往往是无形的,跟空气一样,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可是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琐碎的例子可以举出一些来,教我改诗也算一个。就说这个例子吧,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教育,也远远不止改几个字眼,改几句句子。
那天下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们谈到语文课本选用教材问题时,叶至善先生谈他父亲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的创作经过后,他明确表示,这篇文章不应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理由是文章的内容太专业化了,老师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学教语文的普通教师来说,我非常赞成至善先生说的意见。后来人教社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再也没有选用叶老的这篇说明文了。而朱泳燚老师写的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一直是人教版《语文》的传统课文。
一下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临别时,至善先生一定要送我们出门,走到院子中,我们四人照了一张合影才依依惜别。
感谢范守纲先生引领我走近语文教育大家,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
晚上,我们一行三人再去拜访志公先生,志公先生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纵横捭阖,集中围绕《语文学习》当时读者的三个“兴奋点”,阐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封闭型问题;
语文教育的辩证思维;
语文教师要学一点专业理论。
回到招待所,我们三人感触颇深,都觉得今天收获太大了,但又觉得志公先生意犹未尽。范先生说:“不要紧,我出门时,已经跟志公先生说好了,明天早上去先生的办公室,请先生继续讲,我带录音机去录下来。”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我们准时到了志公先生的办公室。先生又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一起去聆听先生讲话的,还有人教社中语室主任张厚感编审、特约编审顾振彪、《作文·汉语》责编王连云等。
感谢范守纲主编!引领我走近语文教育大家,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受益终生。
【附录】
1985年《语文学习》第一期发表了学生王江的优秀作文《夏夜纳凉小记》和我的评论文章《反弹琵琶出新意》
《夏夜纳凉小记》是王江同学参加湖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作文竞赛一等奖的作文。全文如下:
武汉的夏夜闷热得出奇,人们纷纷搬出藤椅、小凳、竹床到屋外纳凉。屋外满天的星星都睁大了眼看着下面纳凉、谈天的人们。人们有的打着鹅毛扇,有的摇着大芭扇,还有的人家把电扇搬了出来。大家这儿一群,那儿一伙,海阔天空地谈论着。婆婆们叨唠着各家的媳妇:谁家的媳妇昨天和婆婆吵了一架,谁家的媳妇今天又给自己的婆婆买了一件新衣服。而老头子们则聚在一起各自夸耀着当年“行船走马”的往事。妈妈们则谈论着自己的孩子:老大的成绩好,考了几个一百分,老二的成绩差,有几门不及格。一群小伙子起先是围作一团,在“楚河”“汉界”上厮杀,这会儿天黑了,便把棋子丢在一旁,谈起最“热门”的话题——刚刚闭幕的第二十三届洛杉机夏季奥运会。
也许是出于对奥运会的兴趣,我静静地躺在竹床上听他们谈话。“朱建华真臭,还二米四零呢,连个金牌也没捞到,只得个铜的,真丢人!”一个小伙子大声地嚷着。“就是!”另一个附和着说: “早知道这样,去年,十佳,我才不选他!”“唉,你们不知道吧,按《参考消息》上登的跳高冠军默根堡的教练的话说,世界跳高记录的保持者从来没有过在奥运会上拿冠军的先例,所以朱建华也没有这个份。”一个小伙子气愤地说; “别听他的,那只不过是个‘参考消息’。”另一个小伙子慢条斯理地说;“过两天,我们给朱建华写封信,教他再好好地练四年,八八年到汉城破个记录,捞个金牌回来给他们看看。”没有人说话,大家好象都很赞成,也许已经在考虑这封信该如何写了。
过了一会,不知是谁突然说:“周继红这次不错,拿了块金牌,为咱们湖北人争了点光。童辉太不够意思,只得个老四,少说也该拿个铜牌,好歹是个奥运会呀。”一个接着说。“喂,告诉你们,这次奥运会中国的十五块金牌,男同胞占了十块!”一个报告着他的新发现。“得了、得了,人家女排的一个‘三连冠’就顶你十个。”另一个打断他的话。提到女排不知谁叹了口气:“唉,女排好,女篮也不赖。可男排、男篮还不知道排第几呢!”一个接着说:“男排、男篮不管怎么样,总算进了奥运会,你瞧瞧那足球队……”
一谈到中国足球队,他们说的就更多了,什么古仔哪场球没踢啦,李华筠有一次该进的球没有进啦,还有曾雪麟有几场球不该不让林强上啦……。谈着谈着,有一个小伙子说:“我看靠他们是不行了的,最好我们明天去小学选几个苗子给曾雪麟送去,让他培养几年,准能冲出亚洲。"他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
其他几群谈天的人都去睡了,这一群还在谈。一阵凉风轻轻吹来,他们还在谈论着李宁拿了三块金牌,马燕红马上就要退役了,栾菊杰还要干上个四、五年等等,直到很晚才散去。
我抬起头仰望着天空,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好象也在思索,在回忆:十五块金牌凝结着多少人的汗水,十五块金牌又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离那次纳凉之夜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不知道他们给朱建华的信写了没有,给足球队选的苗子选到了没有。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我写的评论文章:《反弹琵琶出新意》
王江同学,你的获奖作文《夏夜纳凉小记》,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一个不易引人注意的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文章以较新的立意,获得了重点中学实验班作文竞赛的一等奖,你的进步真是令人高兴。你还记得吗?两年前,你也曾参加过一次作文竞赛,当别的同学捧着奖品回来时,你既不难过,更不气馁,而是在当天的日记中小结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与获奖作文相比,你写得太落俗套了。你下决心要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当时,我夸你“有志气”。
这次你的作文获奖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象对待失败一样正确地对待成功.如果不因成功而飘飘然,静下心来认真小结一下,一定又能获得新的东西。许多有作为的人就是从反复的失败和成功中丰富径验、不断前进而成才的。你应该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的新意源于生活。一个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生活感受,怎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到生活中的美?没有这些发现,即使用再多的华丽的词藻也不能使文章增辉。而你这篇作文的立意就有自己的“发现”。你和大家一样,为中国奥运健儿的胜利而狂欢,为他们的失利而懊恼。你把自己这种强烈的生活感受倾注在作文之中,不仅是因为“兴趣”,而且是因为“十五块金牌”也连着你的心!因为你也一样有着一颗中国心。这样,在你的习作中,才能通过一幅夏夜纳凉小景,再现人们的美好心灵。因为你们的感情是共鸣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天黑了”,我们看不见小伙子们的表情,但你把他们的对话,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充满生活气息,仿佛让我看到他们正在“给朱建华写信”,似乎使我们听到他们关于奥运会的一个又一个“话题”。言谈之中,他们对朱建华的拳拳之意,对发展我国足球事业的眷眷之情自然流露,为篇末点题“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作了较好的铺垫。
题材相同,要使文章立意新颖,求异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你平时最喜欢阅读书刊杂志,王通讯同志写的《琵琶反弹意如何》这篇文章你读过吗?作者以‘丝路花雨'舞剧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为例,说明“从‘反面’作文章,应该看作是一条思路”。而要运用这条思路,必须动脑筋。你写这篇习作,是动了脑筋的。参加这次作文竞赛的不少同学,都以奥运会为题材,尽管也写得不错,但大都是流于一般的记叙或正面描写场面。而你的习作,没有写激烈的拚搏场面,没有写我国健儿获得金牌的成功,而是“反弹琵琶”,从举世瞩的朱建华失利写起,写小伙子们对朱建华的看法和信任,写他们对发展足球事业的设想。小伙子们的谈话在一阵笑声中结束了,你的思路却在笑声中廷伸,继续“在思索,在回忆”,终于找到了他们争论的出发点,原来是“都有一颗中国心”。
运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思考方法,也即求异思维的思考方法,表现了你的勇气和魄力,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希望你以后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学别的知识能自觉运用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思考,还要注意王通讯同志总结的两条经验。其一是“反弹”对象必须是可以“反弹”的事物;其二是“反弹”的效果必须于社会有益。离开了这两条,就不可能有创造,反而会产生荒谬。“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你是会注意到的。
你这篇习作获奖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你和同学们经常引用球王贝利说过的一句话:“我的目标是下一个”。你的目标是下一篇,对吗,愿你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