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的《忧伤三角》(2)
(原创:灵隐士)
尤利西斯的《忧伤三角》(2)
《忧伤三角》很美,非常之美,绝对之美。可是它的美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电影看完之后,虽然视觉之上是清清楚楚,但是意识之中却是朦朦胧胧,引人遐思,脑波在上下激荡,双手在左右互搏,总觉得这导演在隐喻,想暗示些什么东西。。。左手一把具体,右手一把朦胧,既顾及到爱吃爆米花的普通一族,又顾及到爱挑刺的灵魂一派,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不同的观众看美的角度当然不同。”——康德,不是《康德第一保镖》的末代皇帝,而是德国人,在他的哲学名著《判断力批判》开篇即明义。具体落实到这部电影,可能有的观众喜欢爽快干脆,看重视觉与听觉上的第一感受,觉得它的美在于那些多不胜数的金句。也可能有的观众喜欢朦胧冥想,醉心于精神觉悟与醍醐灌顶,觉得它的美在于对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入木三分的刻画——比如上流群体与下层群体之间的对比,放纵任性的消费者与神经紧张的服务生之间的对比,以及两个醉汉口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比,强权的政府与无奈的平民之间的对比,又或者比如女权社会与男权社会之间的对比,资源拥有者与三无人士之间的对比。
既然都已经如此雅俗共赏以及具有批判社会弊病的属性,那可不可以就说这部电影非常之美呢?可以说美,但是还美得不够——如果仅仅以上述那些作为电影全部内涵的话。为什么敢说得这样否定呢?因为关于那些主题的电影实在太多了,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出类拔萃,那真正的美妙之处更多,更大,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果只是着眼到以上那些内容,说明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挖掘还不算够,绝对不够的——要是你能多去留意一些更多的细节之处,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似乎也有很多的边角好料,很多瓜让大家吃。
譬如说,在3分35秒,一只小花狗淡然地端坐在地上,后来在面试模特儿的房间里漫不经心地走着秀,那种自由自在,跟面试之人的紧张,手脚无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不是感觉狗比人强?又譬如在29分30秒,男主角的双手之下有一本红棕色封面的书,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尤利西斯》,在1998年美国现代图书公司所评选的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名列第一。譬如还有,从1小时26分54秒开始,曼妙的女主角竟然有着长达25秒的胸部露点,也算是给那些容易不耐烦的男性观众一点儿福利,在视觉上吸引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千万不要虎躯一震,闪人换片。
《尤利西斯》,那本红棕色的《尤利西斯》,绝对是本电影的核心与要点。1922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oyce,中文的意思是欢乐)出版了小说《尤利西斯》,这不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漫无边际,摸不着的意识流——这部小说首创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让现代琐屑生活与远古浪漫经典共存,由于极其注重细节的刻画,而且内在涵义深远,当仁不让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最炫丽的风景之一。
只是这小说呢,虽然是英文写的,但是却比甲骨文还难看懂。不是因为他字写得差,而是因为Mr.乔伊斯不按常理出牌,内容上天马行空,一下子小人物在絮絮叨叨,一下子扯到荷马史诗《奥德赛》,扯到莎士比亚。这种感觉就像。。。天上的乌鸦飞呀飞,地上的人儿追啊追。让人皱眉瞪眼干捉急,思路追不上他啊,俺看不懂!最后只好一脸黑线地飘过:“小说写成这样,怕了你!”
借用一句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你这分明是不讲文德。明显欺负俺英语水平差,大学四级考试刚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