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科学的认知 02》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就是像元气论一样的连续统。物质存在于空间的每一处。因为物质的运动意谓着要有空的空间,所以充实整个空间的物质不可能运动。由此巴门尼德认为世界是静止的。这个结论明显不同于我们感知的世界。巴门尼德由而得到一个独立于我们感知的存在。这个“一”的存在需要由我们的理性来认知。运动是我们感官感知到的幻象。巴门尼德从而创立了形而上学学派。而德谟克利特首先认定物质是运动的,提出他的原子论。物质皆由小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原子处在运动之中。这个设想如此大胆革命,已经是两千多年以后近代科学的基础了。因为原子需要结合构成物质,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可以有不同的形状,甚至可以带上小钩子。原子与原子之间是也只能是真空。真空这个概念困惑了西方人上千年。
不言而喻的连续统学说也同样受到诘难。芝诺曾提出多个悖论。其中的二分法悖论是说当一个人从始发站A走利终点B,他必须要先到达中点C。而他到达点C之前又必须先到点A和点C的中点。如此反复,芝诺论证这个人不可能走到终点。类似的还有龟兔赛跑悖论和飞矢不动悖论。有意思的是庄子也有同样地论述: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两百年后,伟大的阿基米德利用极限的概念解决了二分法悖论。芝诺有关运动的悖论在微积分的数学框架里有更好的描述。但真正对连续统的理解要到十九世纪。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两位集大成者。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自己没有著书。柏拉图将他的思想表述在自己的著作里。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受到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深刻影响。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而巴门尼德不仅不承认有运动,变化也是不可能的。不然,当你指认一个事物的当时,它已经变成另一个事物上。柏拉图的哲学调和质与形,动与静的对立。他认为,有一个理念的世界。理念是永恒,完美和真实的存在。我们感知的自然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投影。自然界的所有苹果对应同一个苹果理念。当我们看到一个圆圆的红苹果时,它是苹果,圆和红三个理念的投射组合。感知的苹果是不完美的,变化的。对理念世界的认知靠的是理性。理性是灵魂的属性。灵魂是连接理念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桥梁。它是永生的,不需要附着在人的身体里。知识是先天的。获得知识的过程类似于回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推翻了老师几乎所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不承认理念的世界,自然世界和其中所有的具体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人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知识。事物是质和形的结合。人可以利用逻辑理性的分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共性和类别。无论差异多少,所以的苹果都属于同一个类别。事物可以变化而不丧失它的本质。对比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比如一个苹果的生长,实质没变,是形的变化,而不是小的理念转变成大的理念。所以的生命都有灵魂。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感觉是动物灵魂的功能。人的灵魂最高贵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理性。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有目的的。事物的存在由变化运动的终止状态决定,例如种子生长成大树。而决定事物变化运动和其规律的最终动力来自神。亚里士多德的神不是希腊神话的神。它是一个静止的抽象的存在。
像恩培多克勒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土,水,气和火是地界的四个基本元素。它们有冷热干湿的属性和自然的运动方式。土和水下沉,气和火上升。轻和重是决定它们运动的势。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以太是构成天界的一种无法感知的神圣物质。星体是以太和火的混合。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里,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最外层天穹布满静止不动的星星。靠里面是一层层的天球。每层嵌有一个行星,太阳,或者月亮。这些星体相对天球不动,而天球绕着地球旋转。这个已经很类似公元后二世纪系统化的托勒密地心说。将近两千年后,伽利略观察到月亮表面地质非常像地球。牛顿被一颗掉到头上的苹果启发出天界的行星运行和地上的风生水起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想法。这时天界地界之别的幻象才算终止。而以太的幽灵一直游荡到十九世纪末,曾经一直被认为是光和电磁波的介质,最后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认掉。
--写于2022年6月14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