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文革猛于结核菌
文革受难者张为申和谢瑞瑾
- 苛政猛于虎,文革猛于结核菌
by 王友琴 于2021年7月17日
原文链接:
https://ccrhm.org/%e5%bc%a0%e4%b8%ba%e7%94%b3
谨以此文纪念恐怖“红八月”55周年
张为申,1909年生,苏州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在清华任助教。1932年与谢瑞瑾女士结婚。她也是苏州人,生于1911年。1937年,张为申随清华大学撤退到
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1945年他得到奖学金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学习生物化学。1950年6月他取得博士学位。1951年他回到中国后,先在西北农学院工作,
后被借调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1957年正式调到北京,担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副所长。他参与和领导了在中国大批量生产制造青霉素,还制造了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还试制了灰黄霉素,巴龙霉素和卡那霉素。我们都知道抗菌素是非常有用的药物。
大概每个现在活着的人,一生中都服用过抗菌素。张为申对医药业和中国人健康的重要贡献是无可怀疑的。
1966年文革开始。8月,红卫兵组织织广泛建立,暴力行动大规模升级。8月5日开始打死人。8月23日后,每日打死人的数字达到两位数和三位数。在北京,内部统计,从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有1,772人被打死。文革结束后《北京日报》公布了这个数字1,772人,但是没有公布受难者的名字,也没有处罚打人者。多年来,我采访文革经历者,收集文字资料,做了调查和记录。有关情况,可以到我的网页(ywang.uchicago.edu, ccrhm.org)观看。
张为申在工作单位受到“揭发”,“批判”,和“斗争”。
1966年8月28日,在北京天坛附近的抗菌素研究所,张为申和妻子谢瑞瑾一起在家中上吊。他们的门上有气窗,他们把绳子系在门框上。夫妻两人用的是一条绳子。但是张为申掉了下来。然后他赤脚站在金属暖气片上,抓住台灯电线,触电身亡。
张为申死时57岁。在美国,所有的博士论文都长久保存着。图书馆员很快帮我找到了他的论文。想到他已经去世55年,几乎无人知晓,特别感到悲哀。
三十年来,我一直收集文革受难者的名字。我听说过他们夫妇的死,可是无从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工作单位也改了名称。2021年1月,我联系到了宋铭恩先生,宋先生是张为申的妹妹的孙子。他在张为申夫妇死后出生,2020年生了大病。我对宋先生的工作十分敬佩,因为我自己的经验让我了解调查书写文革受难者的艰难。
在我的2004年出版的书《文革受难者》中,有659名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受难经过,在2019年翻译出版的日文书中,增加到850名。
近几年来有一些人试图否认大批受难者的存在。他们说,我写的是虚构“故事”,不是真实“历史”。“故事不是历史”成了否认文革罪恶的新理论。
2500多年前,孔子路过泰山,听到哭声,让学生子路去看发生了什么。原来,痛哭的妇人的公公、丈夫都被老虎吃了,现在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所以哭得非常悲痛。孔子问那你为什么还住在这里。回答是,这里没有苛政。
于是,孔子对学生说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话:苛政猛于虎。
孔子的这句话流传了两千多年。
张为申谢瑞夫妇的死,在我心里引起的第一句话就是,文革猛于虎。
很多人读过鲁迅的小说《药》。一对贫寒老夫妻的独生儿子得了肺结核,当时无药可医肺结核病,他们买蘸了被处死刑的人的鲜血的馒头给儿子当药吃。当时有说法,这样的馒头可能能治疗肺结核病患者。这对老夫妇的独生子最终还是死了。肺结核杀害了年轻儿子的生命和老夫妇的生活希望。现在人们说的“人血馒头”就典出于此。
鲁迅去世以后,在四十年代发明了抗菌素,并随之进入大批量生产。大批病人得救了。这是医学史上最重要和伟大的发明。抗菌素的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文革害死了为中国人制造抗菌素的人。
在我的《文革受难者》书里,还可以看到多对夫妇一起“自杀”的案例。对张为申和谢瑞瑾惨剧,我们可以说,文革猛于结核菌。
这里还要指出,就在张为申家的楼下,1958年,另一名制造了治疗沙眼的药物的医学家汤飞凡, 在紧随“反右派斗争”的 “拔白旗”运动中“自杀”。在这里加上引号,因为这根本不是我们在平常意义上说的“自杀”。他在他家中的床上吊死了。
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杀了良医华佗,曹操遗臭万年!文革和之前的“政治运动”害死了医药学家张为申和汤飞凡,作恶者也该遗臭万年!
张为申曾和他的老师高崇熙教授合作英文论文。高崇熙是清华大学建校时期最早的教授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高教授也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1951年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他不再担任化学系主任,去清华化工厂工作。他服了氰化物,去世了。网上有资料说他于1952年去世,在他去世前曾去过他家(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起)的著名学者杨绛记得是1951年去世的。
让我们记住受难者。
让我们记得受难者为什么受难。
谨以此文纪念恐怖的“红八月”55周年。
王友琴 2021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