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走马观花看纽约(3)纽约MOMA的前世今生

走马观花看纽约(3)纽约MOMA的前世今生

博客

撰文:Hux(逍遥白鹤夫君)

手机随拍:逍遥白鹤夫妇

其中的网络选图均有注明

 

金秋九月,再访纽约。不料,乘兴而来的我们却遭遇连日阴雨,秋高气爽时所应有的艳阳天居然不知去向。不过,林立的摩天楼如峰峦起伏,若隐若现;远近高低,飘洒朦胧。这又让那朝云暮雨中的纽约自有另一番韵味。虽说是潮湿阴冷的天气不太适宜户外活动,但曼哈顿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徜徉其中也不失为一种美好享受。于是在再次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的次日,我们又走访了现代艺术馆。

赶在艺术馆开门前到达,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见到门口冒雨赶来参观的人群大排长龙,人多到见首不见尾,队伍一直拐弯延伸到建筑的背后。在热闹喧嚣、快餐式获取繁杂信息的网络时代,仍有这么多人热爱艺术保持着来博物馆直面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现象。

清晨,曼哈顿中城楼台错落,烟雨迷濛。秋风挟着丝丝细雨,带来中央公园内一阵阵花草林木的馨香。对艺术怀着虔敬和喜爱之心的观众们前呼后拥,络绎不绝,从世界各地慕名来到这里排队参观。登高一望,只见五颜六色的雨伞行列犹如一条斑斓的小溪,静静地流入了现代艺术的海洋。   

我相信,热爱艺术的人通常会有一颗更加悲悯和善于共情的心,对他人对世态会比较和平与宽容......

纽约现代艺术馆 (Museum of  Modern Arts) 人称MOMA。它自建馆至今,已有九十四年的历史。伴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逝去,它从最初的区区数间小屋,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宏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声名远扬,浩浩荡荡,引来全球各地无数的倾慕者瞻仰。

不过,回首当年,刚刚诞生的MOMA便经历了一次社会剧烈大动荡的洗礼。     

1929年10月下旬,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大混乱。10月24日,极度恐慌的交易员们开始在纽约股票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疯狂抛售各种股票债券。10月29日,抛售再次达到新高峰,单日交易量达到史无前例的一千六百万股。各种股价一泻千里,哀鸿遍野,美国金融市场顿时崩溃。史称 “黑色星期四”。紧接着,伦敦股票交易市场也随之坍塌。历时数年的二十世纪西方世界经济 “大萧条”,从此拉开帷幕。     

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只见落水流花,一片狼藉,伤亡惨重。但此时中城中央公园的东南侧一角,却闪射出了一道绚丽的霞光。霞光映照之下,只见一只金色的凤凰冉冉升起。1929年11月7日,纽约 MoMA 正式成立。

这时距离纽约股市大崩盘,仅有短短的九天功夫。     

灵光初现。建立 MoMA 的美好创意来自于三位有闲阶级的富有女士。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名叫阿碧·奥德里琪·洛克菲勒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其余两位则是她的亲密好友,莉莉· 布利斯 (Lillie P. Bliss) 和玛丽· 萨利文(Mary Quinn Sullivan)。      

卓尔不群。三位女士志同道合,她们都是现代艺术爱好者和鉴赏者,都热心于艺术品收藏,而且还个个都腰缠万贯。更重要的是,她们都热爱从事慈善事业。对于洛克菲勒夫人阿碧提出的这一建馆倡议,大家一拍即合。事不宜迟,她们迅即在曼哈顿第五大道730号的楼里租了六间空屋,分别拿出了自己的个人艺术珍藏作为开馆展品,并邀得几位重要合伙人。于是,MoMA 得以面世,正式对纽约公众开放。

MoMA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阿碧·奥德里琪·洛克菲勒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 网络图片。

协同发起人莉莉· 布利斯 (Lillie P. Bliss) 网络图片。

第三位奠基人玛丽· 萨利文 (Mary Quinn Sullivan) 网络图片。

巾帼不让须眉。这位不愿只是在家吃喝玩乐,从而率先举起 MoMA 大旗的夫人阿碧确实非同一般。她不仅出生于显赫豪门,而且还是合众国石油大王,大财阀约翰· D · 洛克菲勒的独子,小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Jr.,1874–1960) 的妻子。不过,对于本来只是一心专注于赚钱的小洛克菲勒先生而言,太太想要创办MoMA弘扬现代艺术,纯粹是瞎耽误功夫糟蹋钱。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      

但人是可以改变的,即或是大富豪也不例外。水滴石穿。在夫人阿碧不懈的坚持努力之下,小洛克菲勒先生终于一改初衷,摇身一变,从坚定的反对者变成了MoMA最大的资助人。MoMA在成立后的十年之内,曾经有过三次搬迁扩建,次次都离不开他的财政支援。当今这片MoMA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馆址,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第五大道附近的那片宝地,就是由小洛克菲勒先生慷慨出手捐赠的。      

加几句题外话。利用洛克菲勒财团的雄厚资金,小洛克菲勒和他父亲老洛克菲勒一起,于1913年成立了 “洛克菲勒基金会”。该基金会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提高全世界人类的福利”。他们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了解造成社会问题的原因并逐渐加以解决。而欲达到这个目的,最好是通过 “科学的慈善事业” 来进行。于是,小洛克菲勒先生便终其一生为此奔忙。     

在中国人人皆知的北京协和医院和医学院,就是由他主持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7年出资,比照着当时美国最优秀、最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规格创办的。白驹过隙。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今天的 “协和” 依然是现代中国的医学院和医院之翘楚。

1930年代的小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Jr.,1874–1960) 网络图片。

老洛克菲勒与儿子小洛克菲勒 (网络图片)。

1921年参加北京协和医院落成典礼时的小洛克菲勒 (前排右三) 及其他宾客 (网络图片)。

新校徽。

立竿见影。MoMA 在成立的当月就向纽约民众推出了首次现代绘画艺术展。展品包括了梵高 (1853-1890)、高更 (1848-1903)、塞尚 (1839-1906) 和修拉 (1859-1891) 的部分作品。百年前的今天,这些画家都刚刚离世不久,其中有些在世之时还过得颇为艰辛。但新时代已经来临! “后印象派” 作品开始闪耀出灿烂的光芒,各位画家也都成了引领19~20 世纪绘画艺术新潮流的开路先锋。      

果然不出三位夫人之所料,现代画展旗开得胜,当即引起巨大轰动!      

趁热打铁。开张之后的 MoMA 坚持注重于推荐新崛起的现代绘画艺术家的作品。六年之后的 1935年,MoMA 与荷兰方面合作,共同推出了文森特· 梵高在纽约的首次个展。该展包括了梵高的六十六幅油画和五十幅素描,同时还有生前落难的大师与其兄弟的许多封来往书信。此展同样大获成功!     

再接再厉。此后 MoMA 又与芝加哥艺术馆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合作,成功举办了一次巴勃罗· 毕加索作品回顾展。此时毕加索已是功成名就,而且在不久前刚刚完成了在艺术界标新立异的华丽转身。该展再次引人注目,赢得了响亮的国际名声,MoMA 从此开始阔步走向世界。      

不料,乐极生悲。正在蓬勃发展中的 MoMA 突然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1958年4月15日,一位安装空调器的工人因点火抽烟,引燃了正在扩建装修的二楼展厅地面上的木屑和杂物。烈火无情。瞬间便将厅内一幅克劳德· 莫奈所绘5.5米长的画卷《睡莲》烧毁,同时还夺去了一位员工的宝贵生命。      

所幸其他尺寸相对较小的作品在装修前已经被移往三楼和四楼。火灾刚一发生,馆员们便迅速将其转移到邻近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幸存的画作里,就包括了从芝加哥艺术馆租借来展出的《星期日下午的大碗岛》,那幅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乔治· 修拉 (1859-1891) 最著名的 “点彩” 风格作品。而莫奈也在火灾后为MoMA重新绘制了一幅更大的《睡莲》。

克劳德· 莫奈 (1840-1926, 法国) 为 MoMA 重新绘制的长幅画卷《睡莲》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星期日下午的大碗岛》乔治· 修拉 (法国)。此画有三米多宽,修拉耗时两年才得以完成。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闯过大难的MoMA继续蓬勃发展和扩张。在2010年与纽约长岛的 “P.S.1 当代艺术中心“ 合并,将其改名为MoMA PS1。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馆址也在2019 年再次扩建,如今展馆建筑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65,800 平方米。  

       

当我们始步入艺术馆一楼的大厅,占据了一堵墙高的巨大荧幕上放映着高科技合成的玄妙动态影像扑面而来,色彩浓郁醒目,图案时而繁杂,时而空灵,翻转往复。其视觉感受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撼感。

 

漫步于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艺术作品展厅之中,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展厅外湿漉漉的花园也不谛为一幅天然画卷。

美术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品,参与其中的人物成为生动变化的点缀。

 

白鹤在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前留影。

逍遥白鹤夫妇在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前留影(请路人帮忙拍的)。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译杰克森·波拉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美国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1956年8月11日,杰克逊逝世,年仅44岁。

 

时代的印记: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昔日中国的人物和市景:

 

我们依次穿过几个展厅,眼前出现了几幅巴勃罗· 毕加索早期的画作。我一边观赏着他1906年所绘的《牵马少年》,一边对照他在仅仅一年之后推出,且让艺术世界大为震惊的《艾维农少女》。承先启后,推陈出新。大师翩然一个华丽转身,神笔落处,崭新的 “立体派” 艺术风格便跃然于画布之上,让众人看得是目瞪口呆!琢磨之余,不禁对毕加索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像行家一样学习规则,你便能像艺术家一样将其打破”。

《牵马少年》巴勃罗· 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 作于1906。

《艾维农少女》毕加索作于1907。

毕加索 (网络图片)

 

此次参观MoMA时用手机拍下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照片。独乐不如众乐,遂贴在此文中与有兴趣的朋友们共同分享。

《星空》文森特· 梵高 (荷兰)

《橄榄树》文森特·梵高 (荷兰)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邮差约瑟夫·若林》1889,文森特·梵高 (荷兰)

《三只小狗与静物》1888, 保罗·高更 (法国)

《吃橘子的人》高更, 1889 (法国)

《月亮和大地》1893, 高更 (法国)

《弹奏曼陀铃的姑娘》1910, 毕加索 (西班牙)

《希望》古斯塔夫· 克林姆特 (1862-1818, 奥地利)

 《树林》克林姆特 (奥地利)

《村庄与我》马克· 夏戈尔 (1887-1985, 俄国)

《妇人》阿梅迪欧· 莫迪格利亚尼 (1884-1920,意大利) 莫迪的人物画极为独特。无论男女,都让人产生一些淡淡忧伤的感觉。

《静坐的妇人》保罗· 塞尚 (1839-1906,法国)。塞尚是 “立体主义” (Cubism) 画派先驱。他认为世间所有的物体,包括人物,均可以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立体图形及其变型来表达。

《自画像》弗里达·卡萝, 1936 (1907-1954, 墨西哥)

《我的家谱》弗里达· 卡萝, 1937 (墨西哥) 画家的爷爷来自德国。

《舞蹈》第一版,1909,亨利· 马蒂斯 (1868-1954,法国)

《红色画室》马蒂斯, 1911 (法国)

《蓝色窗户》马蒂斯, 1913 (法国)

 

在馆藏中我们还看到了几幅埃贡·席勒的画作: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是我们夫妇都很喜欢的一位画家。他的绘画笔锋锐利简洁,但人物的个性、神采和意味蕴含深邃,令人回味。几年前,我们去奥地利维也纳旅游时,曾专程去分离派艺术博物馆欣赏他的作品。

其代表作品有:《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1890年,席勒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奥地利的城镇图尔恩。1907年,席勒向克里姆特寻求指导。1908年,席勒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小镇举办了第一次展览。1917年,席勒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1918年,受邀参加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48幅作品参展。1918年10月31日,在维也纳因感染了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后去世。英年早逝,实在是太可惜了。

 

旅途中,我给夫人拍照或者我俩的互拍多为顺势而为的记实目的,较少精雕细刻费时费力地拍摄艺术人像摄影。毕竟我目前还未退休,出游的时间有限,暂且不愿花费太多假日时光在只为达到理想观感的选景和光线上。这些随走随拍的影像只图留待我们自己日后回顾,顺便也与对我们有好感的朋友们分享。

结束参观后,我俩就在美术馆的餐厅里小憩就餐。

 

再存2张当天的逛街购物照,耳濡目染了一天,我的构图是不是也有点现代艺术风格的意味了:

 

*11/16/2023 后记于芝加哥北郊家中

 

*此系列未完待续,敬请继续关注。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逍遥白鹤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