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社交训练有感
儿子这周去小学传统的Science camp一周,我也12年来第一次迎来自由放飞的一周。
昏天黑地的睡一觉是一定要的,车拿去维护清洗,家里彻底清洁告别他的儿童期也是要的,最最盼望的是我终于可以安静一会儿随心所欲码几个字。这些理清了,工作的事也就更加顺心上手了。
我们是有理想的人!对于志在用版税生活的人来说,没码几个字著书立作传播善的影响,做任何事赚生活费总觉得是不务正业,做得再好也觉得是临时工。
但积攒经历,体验生活会便于写作。这样一想,就会觉得做什么都是正事儿,充实又快乐。也留了时间把平时顾不上的各种连接,问候一一都补上。
我看过一篇紫檀的帖子,是说关于孩子社交的事儿,说这孩子带了很多零食去学校分给同学,结果被学校传唤。我认为,无论学校什么态度,这是非常好的一次社交训练,就看父母怎样来引导。当时就想写关于社交训练的主题。
就先写怎样判断孩子内向还是外向的问题。必须声明,我不是心理学专家,都是各种拼凑加自己的体验,结论也是怎样让孩子有安定幸福的人生。
基于我的经历,各种年龄段和经历的观察量并不小,但这种观察量永远不嫌多。最近几年Covid,明显感觉自己的话语更加有力量,对很多人都有正面直接的帮助,也就更加确信这是在为神所用,而不仅限于个人的智慧和能量在增长。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极限,很多事根本就超出人为智慧,分明是神在拣选,是神在通过人做工。
有一则研究说的很有说服力,判断一个人内向与外向并不取决于在众人面前的表现,而取决于能量获取的方式。
比如,一群人活动总有一个在调动氛围,总有一个被众星捧月,你看着这人挺享受,大家也因这种人的存在而有关注目标。这种人大都被定义为外向型性格。其实不然,这要取决于这个人获取能量的渠道。如果这人是独处时获取能量,在众人面前展现的是社交技巧,那事实上这人是内向型,而非人们看到的外向型。
但有的人在众人一起时更容易感觉能量充盈,不仅享受众星捧月,或者众人互动,还擅长调动别人的情绪,只有这时候才感觉活着,才有自我认同感,那么这种人可能就是外向型。
这里有模糊地带,就是怎样判断这是社交喜好,还是社交技巧。那么结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内向 or 偏内向,外向是后天开发的结果。这种说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比较有说服力。
国内的教育系统中缺少系统性的社交训练,通常会笼统地概括。这孩子活泼,外向型;那孩子不爱说话,内向型。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天性的开发,有可能会曲解和误导未来的人生。
我只能以我自己为案例来解析,方便大家自我分析。我长在学校大院儿,上学早两年比同学小,只有同学没有同龄朋友。娃娃脸,加上爸爸被瞩目,到哪里都比较受宠,也比较随心所欲。应该说被保护得比较全面,但只有孤独成长,没有事实上的社交训练。
我妈妈出身不错,个人认为到还没见过比我妈妈出身好的,不是财富地位的问题,而是在重男轻女的大环境独享外公宠爱的优越感和自信。后来辞职下海成为比较成功的个体户(当时创业只有个体户),把我爸整个家族都给影响了,家里有餐厅有厨师,有现金流。一文一武,这种父母组合比较无敌,自然会让人羡慕,所以无论从文从商一直都有优越感。这里的关键是自我优越感。
我妈妈家庭世代引领人和助人(这是另一套移民故事),我爸又是老师,社区里有一些是非我爸不可的事,一直有影响力,帮助很多人。所以我看到我父母一直被感谢被肯定,而父母灌输的思想是这是双向的。这里的关键是孩子看到了父母在社交圈的积极影响力。虽然缺少训练,但埋下了种子,成为后天的模仿对象。
根据我自己复盘,外公虽然宠女儿,但过世早,所以是否宠了我不得而知,但我爸宠女儿。但这种内心的优越感给了我一生幸福的保障。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固然重要,家庭的稳定固然重要,但做为父亲,我父的角色权威给予的情绪价值是绝对的。这是母亲付出多少都替代不了的内心强壮和健康的绝对保障。
现在单亲家庭多,各种原因分隔两地独自育儿的情况也不少见,在父母一方缺位的育儿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为孩子构建被身心健康的与成熟异性的社交练习机会。
我先生生长在大家庭,经济条件比绝大部分家庭优越,但就没有我这种优越感和自信。所以我们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有大量沟通,来强调父亲的角色。这个时期也是我先生做为男人迅速成长的时期,明显感觉男孩儿化转化为男人化,也更富有担当,逐渐散发成熟的男性魅力。
无论对于女性还是男性,这种育儿育自己的经历甚至比职场中的成长来得更迅猛,是恩爱伴侣无法给予的成长经历,非常宝贵。
所以我总结,
1、最原始的社交练习来自家庭,孩子健康与否取决于父母智慧。
2、大部分人是内向型,外向型的表现基于社交技巧的应用。社交技巧和许多能力一样可以后天开发。但过早开发,过度开发,或者应用不当,年少不成熟的心态下没有被正确引导,及时梳理,就很可能会难以应付,形成变异、扭曲,甚至潜在变态的社交习性,在极限环境中就会显现极端的表现。
3、把社交训练列入日常规划,不要拘谨于眼前得失,丰富经历,鼓励多体验,和孩子共同体验,允许孩子犯错。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父母的庇护下犯错误及时纠正是必要的练习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放飞时自动设置纠错模式,最大程度体验社交的乐趣与自由,在社交环境中体验健康的社交与沟通,感受安全和自信,也才能自如地表达自我。
总而言之,育儿育自己,生活永远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