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μ子有关的一个哲学错误
戴榕菁
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20世纪物理学的令人诧异的一个个因哲学思维错误而导致的严重问题。最近academia.edu的那位曾因其文章引发我推翻狭义相对论的壮举的来自意大利的Didiel Viel老先生(其实他未必比我老,只不过我已习惯将年纪大的都称为老先生而忽略了自己也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的另一篇文章【[1]】让我发现了与20世纪物理学有关μ子衰变的理论可能有关的一个哲学漏洞。
Didier的文章是要驳斥有人因为在有着电磁场作用的环形空间中高速运动的μ子的寿命比所谓的静止的μ子寿命长而声称那是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的表现的谬论。Didier运用经典的电磁理论对那种谬论进行了批判。
在针对Didier最近的那篇文章的讨论中【[2]】,我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支持Didier的论点。不过在讨论中我提出了一个之前没特别注意的问题:所谓的静止的μ子是怎么得到的。老先生没有马上回答,估计是回去查资料了。过了一天后老先生回复说,所谓静止的μ子是让高速运动的μ子进入到硫化物的目标(target)介质后减速而得到的。
呵呵。我听了之后马上就觉得这里有大大的问题。只不过当时我一方面忙于编写 “When Philosophy Is Disparaged (2024ed.)”另一方面还在急于搞清楚核聚变人造太阳产生的氦气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就没有对那里的问题进一步深究。现在那两件事搞定了【[3],[4]】,给马斯克的建议(或者说公开信)也贴出去了【[5],[6]】,就想到要回头来搞搞这个问题了。
那么这里的哲学漏洞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过去大半个世纪里,物理学界的精英们所声称的所谓运动μ子的寿命比静止μ子寿命长这一基本的描述就是一个哲学上的错误!正确的描述应该是:
在没有受到外力冲击下的μ子的寿命,不论是否受到外加电磁场的作用,其寿命比受到外力冲击后的μ子的寿命长。
千万不要小看这里的改动。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地引入了“外力冲击”这个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首先那个所谓的时间膨胀导致μ子寿命延长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即便是小孩也知道一个脆弱的东西在撞击下的寿命比没受撞击时的寿命短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更进一步地,“外力冲击”这个前提条件甚至有可能对于现有的基本粒子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中有关μ子在弱作用力作用下的衰变机制产生一丝疑问。当然,到这一步,我们也只能说,所谓静止μ子的短寿命明显与外力的冲击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无法对有关弱作用力的理论提出任何有效的质疑。
只不过现有的弱作用力模型中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外界冲击力的影响(否则恐怕也不会出现有人将所谓的静止μ子的寿命与运动μ子的寿命进行比较了)。要知道那个所谓的弱作用力或什么W及Z玻色子都是数学的产物,物理学家们因为弱作用力得奖也是因为他们的数学工作而得奖,那位据说用实验验证了相关理论的华人物理学家并没有的奖。如果那个弱作用力会受到机械运动撞击的影响的话,那么即便是弱作用力的原理基本正确恐怕也要有所修正。。。。当然,目前这都只是基于现象进行的猜测,还没有直接的理论分析的依据。
结束语
本文预期会让两个阵营的人感到愤怒。其一是经典相对论的学者,任何指出他们用相对论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之逻辑荒谬的文章都可能让他们跳起来;另一个则是把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捧为人类历史最完备的理论的阵营了,尤其是把与弱作用力相关的理论捧得好的不得了的那些人。尽管这篇文章还伤不了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筋骨,估计他们也还是会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肾上腺素暴增的。
他们要跳,谁也拦不住。只是劝他们在跳之前先好好读懂本文再说。
。。。。。。
[[1]] Viel, D. (2024). Muons Lifetime Stored in a Circular R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ademia.edu/117382566/Muons_Lifetime_Stored_in_a_Circular_Ring. Discussion page: https://www.academia.edu/s/25782e8397?source=link
[[2]] Viel, D. (2024). Muons Lifetime Stored in a Circular Ring. Academia.edu Discussion page: https://www.academia.edu/s/25782e8397?source=link
[[3]] 戴榕菁 (2024)当哲学被藐视之后。。。。(2024版)
[[4]] 戴榕菁 (2024)看来确实小题大做了
[[5]] 戴榕菁 (2024)给Elon Musk提一个建议
[[6]] Dai, R. (2024). A suggestion to Elon Musk. Retrieved from: https://wp.me/p1w7vF-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