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岁月--春节和三月三
在乡村,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但是最能代表本土风俗习惯的要算是春节和三月三了。
春节前的一个月是农闭的季节,大家都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过年的东西。这时村妇们是最忙的时候,她们忙着准备做米花糖的原料。要做米花糖,必需事先蒸好糯米饭,用干淀粉把饭粒分离,再用木棰把饭粒棰扁,然后晒干备用。等到做米花糖的时候,就在晒干的糯米饭粒上洒一些花生油拌匀,用稻穗杆子做成的小扫把在锅里炒一炒,一阵噼哩啪啦响,米花就爆开了。一粒粒,晶莹透亮,香味扑鼻。接下来就是把糖熬成糖浆,倒入米花拌匀,立马把拌好糖的爆米花倒入一个有矮矮边框的长方形托板上,用杆面杖压实杆平,切成方块,米花糖就做成了。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炒爆米花,炒芝麻,炒花生,做米花糖,芝麻糖,花生糖。这时,我总喜欢坐在母亲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母亲熟练的操作,时而拿过簸箕帮母亲接住从锅里扫出的爆米花。帮着把做好了的米花糖码好放在大缸里。
大年三十这天,男人们忙着杀鸡杀鸭,打鱼,烧菜;妇女们则忙着做元宵,做“驴打滚”。这里的元宵个有鸭蛋那么大,有芝麻花生馅的,有肉馅的。前者香甜甜,后者香喷喷。“驴打滚”别有风味,做法也不相同。首先要炒黄豆磨成粉;再用熟花生油、芝麻粉、白糖做成芝麻馅;糯米粉做成一团一团煮熟,倒在一个陶瓷盆里,用杆面棍搅拌均匀,然后双手蘸些油,趁热抓一团放在左手上摊开,放入馅,包拢,右手把顶部一拧,顺手扔进黄豆粉里一滚,圆圆的“驴打滚”就做好了,吃起来香甜而不腻。
年夜饭一般在傍晚掌灯的时候开始,此时每家厅堂的香炉台上都烧上香,点上蜡烛,张灯结彩,灯火通明,通霄达旦。大方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热气腾腾,香味诱人。先是祭拜祖宗,然后 鸣放鞭炮。顿时,不约而同接二连三的响起鞭炮声,此起彼伏,噼哩啪啦,震耳欲聋,整个村子沸腾起来了,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过年那种浓浓的气氛。这时一家人围坐一起举杯畅饮,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四面八方鞭炮又陆陆续续响了起来,沉睡的山村又沸腾起来,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一大早就忙碌开了,在厅堂的八仙桌上摆上食品,有柚子,有桔子,有花生糖、芝麻糖,有“驴打滚”,有米花糖,满满的一桌子。米花糖是用一个大盘子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塔顶放上一个橙黄的桔子,象征吉利,希望来年一切顺顺利利。这一天,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新鞋,女孩子们更是漂亮,身穿花衣,头戴花夹,蹦蹦跳跳,跟着大人走家串户去拜年。男孩子则三五成群放鞭炮,追逐玩耍。鞭炮声,欢笑 声,融在一起,回荡在山村的林间小巷。
在乡村,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有舞龙舞狮队到各村巡迥表演。每到这时,村公所前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男女老幼闻声赶来观看。一对狮子张开大嘴,追随着大绣球,时而伏地,时而腾空而起。舞狮人舞得满头是汗,观众爆以阵阵掌声。最惊险的算是接受红包的节目了。红包用绳子高高的挂在村公所的旗杆上,没有梯子,舞狮队员只能搭着人梯才能够得到。他们搭了三层人梯终于拿到了那厚厚的红包,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舞狮结束了,孩子们余兴未尽,依依不舍的目送他们远离而去。
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本地还兴包粽子。因为粽子的形状象枕头,所以也叫枕头粽。粽子有大有小,大的有热水瓶那么大。粽叶是当地特有的专门用于包粽子的宽叶植物,煮后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粽子的配料也很讲究,主要原料是糯米,五花肉,绿豆。首先把五花肉切成条形,加入香料,酱油,盐,少许糖,料酒,腌至入味。绿豆要去皮,糯米洗好滤干加适当盐拌匀。包粽子时先摊开粽叶,放一层糯米再放一层绿豆,然后放上肉条,再盖上一层绿豆和一层糯米,包紧绑牢,粽子就包好了。接着放在一个大铁锅里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煮熟了,香溢满屋。一大早醒来就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味,忙叫母亲解开一个,用绑粽子的绳子切成一片片。它的断面是椭圆形的,表面一层是淡绿色,外面一圈是白色的糯米,第二圈是淡黄的绿豆沙,中间有一块酱红色的肉。看起来很诱人,咬一口,清香可口。至今仍回味无穷。
三月三是这里最有特色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它是用各种植物的叶子煮出各种颜色的水去浸泡糯米,使其染成各种颜色,有黑的,鲜果红的,紫红的,黄的,白的。蒸出来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这天还举行隆重的山歌庙会,放花炮,赛山歌。男女老幼都前来观看。山坡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山歌手们大多是青年男女,分成好几组。男的站一边,女的站另一边,用山歌形式你问我答,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答错了,就引起一阵阵哄笑声。歌声,笑声汇成欢乐的海洋。
每逢这天,我就和母亲带上五颜六色糯米饭团和糖果,高高兴兴地去赶歌会。几个熟人聚在一起,找个地方一坐,一面拉着家常,一面听歌。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尽情玩耍,直至夕阳西下才离去。我们没有回家,因为歌会的地方离外婆家很近,母亲就顺便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了,那里有表姐,表弟们,我们兴趣相投,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嬉戏打闹,玩得热火朝天,快乐无比。
春节前的一个月是农闭的季节,大家都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过年的东西。这时村妇们是最忙的时候,她们忙着准备做米花糖的原料。要做米花糖,必需事先蒸好糯米饭,用干淀粉把饭粒分离,再用木棰把饭粒棰扁,然后晒干备用。等到做米花糖的时候,就在晒干的糯米饭粒上洒一些花生油拌匀,用稻穗杆子做成的小扫把在锅里炒一炒,一阵噼哩啪啦响,米花就爆开了。一粒粒,晶莹透亮,香味扑鼻。接下来就是把糖熬成糖浆,倒入米花拌匀,立马把拌好糖的爆米花倒入一个有矮矮边框的长方形托板上,用杆面杖压实杆平,切成方块,米花糖就做成了。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炒爆米花,炒芝麻,炒花生,做米花糖,芝麻糖,花生糖。这时,我总喜欢坐在母亲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母亲熟练的操作,时而拿过簸箕帮母亲接住从锅里扫出的爆米花。帮着把做好了的米花糖码好放在大缸里。
大年三十这天,男人们忙着杀鸡杀鸭,打鱼,烧菜;妇女们则忙着做元宵,做“驴打滚”。这里的元宵个有鸭蛋那么大,有芝麻花生馅的,有肉馅的。前者香甜甜,后者香喷喷。“驴打滚”别有风味,做法也不相同。首先要炒黄豆磨成粉;再用熟花生油、芝麻粉、白糖做成芝麻馅;糯米粉做成一团一团煮熟,倒在一个陶瓷盆里,用杆面棍搅拌均匀,然后双手蘸些油,趁热抓一团放在左手上摊开,放入馅,包拢,右手把顶部一拧,顺手扔进黄豆粉里一滚,圆圆的“驴打滚”就做好了,吃起来香甜而不腻。
年夜饭一般在傍晚掌灯的时候开始,此时每家厅堂的香炉台上都烧上香,点上蜡烛,张灯结彩,灯火通明,通霄达旦。大方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热气腾腾,香味诱人。先是祭拜祖宗,然后 鸣放鞭炮。顿时,不约而同接二连三的响起鞭炮声,此起彼伏,噼哩啪啦,震耳欲聋,整个村子沸腾起来了,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过年那种浓浓的气氛。这时一家人围坐一起举杯畅饮,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四面八方鞭炮又陆陆续续响了起来,沉睡的山村又沸腾起来,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一大早就忙碌开了,在厅堂的八仙桌上摆上食品,有柚子,有桔子,有花生糖、芝麻糖,有“驴打滚”,有米花糖,满满的一桌子。米花糖是用一个大盘子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塔顶放上一个橙黄的桔子,象征吉利,希望来年一切顺顺利利。这一天,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新鞋,女孩子们更是漂亮,身穿花衣,头戴花夹,蹦蹦跳跳,跟着大人走家串户去拜年。男孩子则三五成群放鞭炮,追逐玩耍。鞭炮声,欢笑 声,融在一起,回荡在山村的林间小巷。
在乡村,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有舞龙舞狮队到各村巡迥表演。每到这时,村公所前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男女老幼闻声赶来观看。一对狮子张开大嘴,追随着大绣球,时而伏地,时而腾空而起。舞狮人舞得满头是汗,观众爆以阵阵掌声。最惊险的算是接受红包的节目了。红包用绳子高高的挂在村公所的旗杆上,没有梯子,舞狮队员只能搭着人梯才能够得到。他们搭了三层人梯终于拿到了那厚厚的红包,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舞狮结束了,孩子们余兴未尽,依依不舍的目送他们远离而去。
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本地还兴包粽子。因为粽子的形状象枕头,所以也叫枕头粽。粽子有大有小,大的有热水瓶那么大。粽叶是当地特有的专门用于包粽子的宽叶植物,煮后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粽子的配料也很讲究,主要原料是糯米,五花肉,绿豆。首先把五花肉切成条形,加入香料,酱油,盐,少许糖,料酒,腌至入味。绿豆要去皮,糯米洗好滤干加适当盐拌匀。包粽子时先摊开粽叶,放一层糯米再放一层绿豆,然后放上肉条,再盖上一层绿豆和一层糯米,包紧绑牢,粽子就包好了。接着放在一个大铁锅里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煮熟了,香溢满屋。一大早醒来就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味,忙叫母亲解开一个,用绑粽子的绳子切成一片片。它的断面是椭圆形的,表面一层是淡绿色,外面一圈是白色的糯米,第二圈是淡黄的绿豆沙,中间有一块酱红色的肉。看起来很诱人,咬一口,清香可口。至今仍回味无穷。
三月三是这里最有特色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它是用各种植物的叶子煮出各种颜色的水去浸泡糯米,使其染成各种颜色,有黑的,鲜果红的,紫红的,黄的,白的。蒸出来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这天还举行隆重的山歌庙会,放花炮,赛山歌。男女老幼都前来观看。山坡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山歌手们大多是青年男女,分成好几组。男的站一边,女的站另一边,用山歌形式你问我答,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答错了,就引起一阵阵哄笑声。歌声,笑声汇成欢乐的海洋。
每逢这天,我就和母亲带上五颜六色糯米饭团和糖果,高高兴兴地去赶歌会。几个熟人聚在一起,找个地方一坐,一面拉着家常,一面听歌。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尽情玩耍,直至夕阳西下才离去。我们没有回家,因为歌会的地方离外婆家很近,母亲就顺便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了,那里有表姐,表弟们,我们兴趣相投,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嬉戏打闹,玩得热火朝天,快乐无比。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简妮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