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回忆80年代的春节

回忆80年代的春节

博客

星期天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在美国,春节不是公共假日,除了亚裔,基本没人庆祝,更不用说放假了。假日如果没有成为公共假日,基本就会比较冷淡,没有气氛。在国内,改革开放前的圣诞节就没人庆祝,像没有一样。

出国之后,对国内的春节也差不多忘了。小孩要上学,大人要上班,基本没有时间。有的人请几天假,在家庆祝,尤其是看春晚。我对这些都没兴趣,春节等于普通的一天。只记得,当时网络还不发达,看春晚需要购买小耳朵收看。网络发达后,恐怕没人用小耳朵了,想看到油管即可。

几十年过去了,可以说对国内的春节已经成了回忆。80年代的春节有啥特征呢?我对现在国内的春节没啥概念,只能趁自己没有完全忘记,在此回忆一下。

上大学前,我一直是在大院里长大的,吃基本靠大院食堂。逢年过节,食堂都要加菜,主要是有更多的肉吃。平时是以蔬菜为主,稍微有一点点肉点缀,不过瘾。单位还专门杀猪庆祝节日,每家都能分到几斤肉。有时候还到外面买活鸡,卖给单位职工。 单位的后勤非常重要。市场供应及其有限。买公家的平价肉需要肉票。自由市场倒是不需要,但价格贵。从大城市下放到县城的总是大喊便宜。大城市的工资普遍比县城高不少。下放并没有减少太多工资。事情未必都是负面的。没吃没喝,留在大城市也没啥好处。那个时候没有投机倒把活动,是被禁止的,否则大城市的供应也不会那么紧张。

春节的前几天,当地的副食品商店就有到大院卖过节的食品,油炸的东西比较多,有像手指头的油炸面,还有油炸的大米饼,这些平时都买不到的。单位也卖冰冻鱼,柚子等水果。冬天水果不多,菜也长得慢,市场的菜总是比其它季节贵。

杂货店也增加了烟花。记得是东莞出的,上面印了很多英文,大概是出口的。 烟花做得像各种玩具,有青蛙,坦克,军舰之类的,小孩很喜欢。 买鞭炮是肯定的。记得八分钱就可以买二十个,哑炮不少,不是很响。响的还要加钱升级才行。吃肉,放炮,放烟火基本是改革开放前春节的活动。

其实每个单位,家庭具体都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单位的所谓茶话会活动。这个活动小孩也可以参加。活动吃的比较丰富,有橘子等水果,还有瓜子,花生,糖果,都是小孩喜欢的。 大家连吃带拿,桌子上的东西几分钟就消失了。茶话会里没人讲话,都在忙着吃,吃完拿完就走人,时间不长。那个年代,吃比其它都重要。人们见面,打招呼,常用的话是,吃了吗?

大学后就彻底离开了大院生活。其实大学也跟大院差不多。不过我从来没有在大学里过寒假和春节。 大学后的春节都是在广州过的。从火车下来就能感觉到广州的气温远比北方的舒服。火车站附近的几颗红棉树更是让人难忘。 回家的第一顿饭就能感觉南方的蔬菜真是多啊。在北方,几乎天天都是大白菜,来晚了还没有。南北差别太大了。

春节前几天是最忙的。家里要做油饺,是一种里面有各项馅料的甜饺子,做好后进行油炸。在那个时候是必须的,而且做好后还送给亲朋好友。后来,这个油饺就不时兴了,做起来太麻烦,而且不健康。有笑话说,自己做的油胶送礼后,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自己手中。现在恐怕已经消失了。

包饺子过年不是南方人的习惯。吃的不在乎是鸡鸭鱼肉。鸡鸭鱼可以到市场去购买,非常方便。还可以到街边的档口去买叉烧,烧鹅,烧鸭等烧腊制品。由于供应充足,吃肉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感觉也没有过去那么兴奋。 再好吃的如果天天吃也没味道。 

去花市,公园是肯定的。这时候周边的农民都会入城卖花,也就是传统的花市。老百姓一般都会买些橘子,梅花,桃花,水仙等放在家里,庆祝春节。 我的单位也有卖花的,有盆装茶花等等。 烧鞭炮也是很普遍。

记得当时有年初二回娘家的习惯。对于大家庭来说,是非常热闹的。我家的祖屋是在沙面附近的大同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商场,地铁站。那个祖屋有三层,跟北美的townhome差不多,跟其它房子连在一起。每次聚会都有几十人,三层都用上了。菜还是鸡鸭鱼肉。这个时候,不少人已经对肉饱和了,吃的不多。吃不完,大家打包带走。现在恐怕都是到外面去吃了,毕竟在家里做太麻烦了。

可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还更有盼头,更有滋味。现在的过年真是没啥意思,都是商人在炒作。来美国后发现,那么多的节假日其实都是商人在折腾,在促销。除此之外,感觉不到什么其它的东西。你认为呢?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GoBucks!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