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粒子的生成及其它。。。。
戴榕菁
前文(量子论对狭义相对论的致命的依赖)说过,希格斯粒子的产生的前提假设是胶子具有很大的势能因而可以通过让强子(质子)相互碰撞而产生希格斯粒子。产生的机会有多大呢?答案是,每十亿次碰撞可能产生一个希格斯粒子。那么希格斯粒子被产生之后能在自然界存在多长时间呢?答案是10-22秒,基本上就是大爆炸后不久的那点时间。那么物理学家们怎么知道他们撞出了一个希格斯粒子呢?就是从下面这个图所显示的这样的数据中判断出来的:
图1:判断希格斯粒子生成的数据曲线。图片来源:Eddie Boyes,“希格斯机制和粒子质量的物理学(Physics of the HIGGS Mechanism and Particle Mass)”
也就是说让一对对的质子撞了十亿次之后,偶然间在平滑的曲线上出现了比放个屁要短不知多少万亿倍的短暂的小隆包,物理学家们就认为那是希格斯粒子!然后很快就有几个人因为希格斯粒子的被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很显然,能够做出这样的结论而不是把那个十亿次才偶然短暂地出现的小隆包当作实验误差的前提条件是他们对自己的设备的精度有高度的自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972年赫塞尔和基廷拎着最先进的原子钟登上民航去测量时间的相对论效应【[1]】,不知他们以及发表他们的测量结果的Science杂志和过去半个世纪里无数引用他们的结果的科普人士们哪来的对民航机的速度精度的自信!
不得不说过去一百年里的世界物理学的活动充满了喜剧性。。。。。。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fele%E2%80%93Keating_experiment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慕容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