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哲学界读不懂黑格尔?
不久前我给出了一个西方专业哲学界读不懂康德的例子(详见西方哲学界读不懂康德之一例 ),最近又遇到一个西方专业哲学界读不懂黑格尔的例子。这里是链接:https://www.academia.edu/s/823b25b8fd?source=link,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也去参与那里的讨论。这个例子比上次那个例子更震撼,因为,这里除了作者之外,有好几个一看就应该是所谓的黑学专家,但是明显地,他们没有一个人读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当然,西方专业哲学界读不懂黑格尔,康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就如同中国专业哲学界读不懂老子一样,或者说全世界的专业哲学界读不懂那几位的哲学一样,早已不是新闻。今天的专业哲学界甚至连尼采这位诗人的非常直白的文章都会觉得是高深莫测的哲学大典,就别提上面那几位相对深奥的哲人的文章了。不过,这里我要讨论的上面那个链接所给出的例子有其特殊性。如果专业哲学家因为康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老子的文章,或黑格尔的其它文章的文字难度大,逻辑比较复杂而读不懂也就罢了,可他们在上述这个例子中表现出来的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误解有其特殊性。不是说这本书的文字有多难或有多容易,而是说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有缺陷的问题。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文字是出了名的难懂,甚至被认为是最难懂的文章,因此如果读者们在细节上遇到困难,或读不懂具体的段落中的某些话,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专业哲学家们至少应该知道黑格尔在那本书里主要在说些什么。这是因为黑格尔不是象我这样为拯救世界哲学而孤军奋战之士,他在世时是堂堂的大学哲学教授,不但有学生去听他的课,而且有一大堆哲学界的朋友,其中甚至包括歌德,谢林等大家,就是作为他死对头的叔本华也与他有社会交集,因此,他就算不可能给当时读者详细解释那本书的具体细节,只要告诉他们那本书说的是什么,那么他的那些介绍就必然会随着一代代的课堂教学而口口相传,就会被记载在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成千上万本介绍黑格尔哲学的专著中。
即便是黑格尔这个人比较粗心而没有考虑到读者们可能会完全不理解他在干什么,只要那些人当读不懂那本书时问黑格尔一句,“你的那本书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你讨论的到底是什么内容?”,黑格尔自然会告诉他们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是考察人的意识如何得出人们所掌握的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生的各种真理,并将个人的意识看作是一个整体精神Spirit的特例,因而从对于个人的认识过程来探讨文化现象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以及他的这本书与康德的哲学的关联与不同等基本要点。
这里尤其重要的一点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对于意识的考察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实验科学从外部验证的方法,是站在意识本身的角度来看待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或真理是如何获得的。但他这种内视又显然不同于古东方的那种所谓内观,而是回到意识内部来看外部。这种特殊的观察方式,除非读者足够细心从他的文中把握了这一点(他在书中其实有提到),或者他明白地告诉了读者,一般人是很难想象得出的。而今天居然专业哲学界似乎无一人把握了这种考察方式,可见过去这两百多年里他们既无一人如本人这样细心地从他的书中把握了这一点,他黑格尔也从未明确地向他人讲解这一点(否则一定会代代相传地记录下来)。尽管黑格尔其实把这些都写在了那本书中,但是由于那本书的表达方式之特殊和语言之难懂,如果他能提纲挈领地将该书的要点向当时的读者介绍一下的,今天这个世界对该书的理解就会大不相同。
这里的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那个链接读一下原文,再看一下那些黑学专家们的留言(除了我在那里的留言之外),就会发现,他们居然直接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四章中所说的主仆关系直接就用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主仆关系并进一步上升到社会阶层的对立和斗争的问题,而完全忽略了黑格尔那是在借用生活中主仆关系来讨论自我意识的认识世界和得出真理的过程。
当然,既然黑格尔用现实生活中的主仆关系作为比喻,那就必然涉及到他对于现实生活中主仆关系之特点的观察和理解。因此,作为一般读者你非要说你根本不在乎他对于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讨论,你只对黑格尔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主仆关系的领悟和表达感兴趣,那也无可厚非;毕竟对于任何一个作品,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从中得到启发。但是,作为一篇专门来讨论《精神现象学》的文章,以及专门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专家们在向这个世界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以及参与讨论的专家们就不能完全忽略黑格尔到底在讲什么而将他用来比喻的内容作为他的主要论点来介绍。
这里最大的要害是,当黑格尔用主仆关系来比喻自我意识的活动时,尽管会涉及到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主仆关系的观察和理解,但他毕竟不是在那里对现实世界的主仆关系进行全面的讨论。换句话说,如果他要是对现实社会的主仆关系进行全面的讨论的话,那他就不会只局限于文中所涉及到的那些非常片面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将他在那里涉及到主仆关系的话拿来作为主仆关系的一般的全面的真理,并引申到社会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那就过于偏颇了,只能说明你根本不知道黑格尔到底在说些什么。别忘了,他们可都不是在随口乱说,而都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名人的参考文献来发言的,也就是说,过去两百多年里的参考文献就没有一篇正确地告诉他们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到底都在干些什么(或到底是如何考察意识并进而对精神Spirit的特性进行工程浩大的相当全面的讨论)的。
回到前面的话题,要知道黑格尔在出版《精神现象学》之后,还活了几十年,在大学教了几十年的书,他那个时代的人有大把机会来向他提出上述问题。因此,他有大把机会向他们做出一些关于那本书的最基本的解释。如果当时的人没有错过那样的机会的话,也就不至于出现今天的黑学专家们都不知道黑格尔在那本书中到底在干些什么的状况。
因此,这里我们可以对为什么今天的专业哲学界会读不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原因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因为当时有机会向黑格尔提问的人没有要求黑格尔对于他那本书的出发点和到底在讲什么做出提纲挈领的解释,而黑格尔也因为觉得既然都在书中提到了,就不必专门再讲了。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仅局限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它所反映的是存在于黑格尔的所有著作,以及康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等作家的所有著作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 ---人们在这些作家活着的时候并不稀罕去要他们解释清楚他们的作品,而是等他们死后才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对那些作者的著作进行正确的或胡乱的解释。这里的要害不是他们没有机会在那些作者活着的时候问他们,而是在于那“不稀罕”这三个字。正如老子活着的时候感叹道:“我的话非常容易懂,却没人在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等他死后,整个世界都开始煞有介事地对老子的话进行诠释翻译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前面提到的,在那些人活着时候其他人不稀罕来问他们,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就不在这里深入探讨了;其二是那些人死后,研究那些人的文章就变得非常的稀罕了。当然这里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那些人的文章确实有价值,对于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而且能让人们通过阅读它们得到智慧的享受。不过,这只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的基本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原因,却不是对于在那些作者死后来研究他们的作品的专家们来说的最主要的原因。。。对于那些专家们来说,那些作品在作者死后变得特别稀罕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好处大大滴,这里指的不是从那些作品中获取智慧的好处,而是对名声地位和金钱来说的大大滴好处。。。。。。君不见那些作者在世时往往如老子哀怨那样是“怀里揣着真理的宝玉,身上却披着破棉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而他们死后,却可让成千上万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借着对他们的作品的正确的或胡乱的解释而名利双收裘马扬扬,制造出一个个读不懂他们著作却想象力丰富的专家大师来。
所以,西方专业哲学界读不懂黑格尔,或康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的真正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他们的文章难懂(尽管那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在于人类文明机制中存在着的骄傲和利益的因素;并不完全在于今天的学术界的阅读力的不足(尽管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在于当初的读者们没有稀罕地去向那些作者问个明白。
当然,真正吃亏的并不是那些死去的作者,而是用社会资源供养那些专家的社会大众。他们原本以为他们的信任和资源的付出可以让那些专家们为他们带来对于经典作品的正确的解读,带来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的真正的智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人类文明的机制中存在着很多有悖于真理和智慧的因素,而那些因素常常在操纵着社会的运作,包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探索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