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职场两茫茫 — 第二次职场十年反思
十年职场两茫茫 — 第二次职场十年反思
2020-7-9
牛经沧海
2000夏天我的投资亏废了(主要是ARBA与JDSU等等明星天使坠地),重回职场。钱钱输光了,人就特别专注。每天干活前坚持阅读80页。很快读完Sybase全部2500技术文本,另加几本相关书籍,从一个外行变成一个“专家”。当时我们部门的产品搭建在client-server架构上,随著交易量暴涨至设计能力的4倍以上,Sybase成了瓶颈。公司CTO几乎每天都要过来督战,以免在CEO哪里讨不自在。这就是当时死磕Sybase的起因,就好像发现一个费马猜想的解法。
那套系统几乎是当时在位的架构师(SVP衔)一手打造的。有了问题,他不让别人动手。可惜他对Sybase新的发展不胜了解。我们每次开会讨论问题,他听不见别人的建议,尤其是我这个外行。一次又一次,我指出他的不正确之处,后来,他会后查证我是对的(不对我哪敢说呀,是吧)。他技术好,早年卡内基梅隆CS的PH.D., 人也很正直。凡是他查证我对了,都会在下次会议上肯定。
几次下来,部门负责人(也是SVP)单独给我一个模块调试,我一星期搞清逻辑,是一个n-to-m的matching问题,正是我的强项。经过我的修改,减少Sybase spindle锁定时间98%(可以说成提高性能50倍)。其实算法改变带来的性能提升是非线性的,不能用百分比衡量。
后来又拿来几个模块,都又不错的效果。有一天,老架构师来到我的工位,送给我两本书,说他退休了。滞后一年,我将整个系统全部过了一遍,处理能力提升8倍。
正在我春风得意的时候,犯了一个大忌。当时CTO另一个团队正在开发一套n-tier架构的替代系统。老的系统性能大幅提高,无意中对新系统原来的性能目标是一个挑战。果然,新的系统集成测试,四处冒烟,远远达不到老系统的处理能力。
新系统的设计师这时来找我,也在意料之中。他的团队没有一位精通算法,对Oracle也是一知半解。起初他们依赖DBA帮助调试,但DBA只是在Oracle参数设置与Query上下功夫,难以对系统全局的逻辑产生影响。眼看我扬名立万的系统即将被替代,我也不能闲着。其间,我用5个月考完Oracle DBA,摸透了Oracle的内在特点,预感到那些常年使用Sybase的人会犯很多错误。果不其然,所谓n-tier,还是我没有彻底摆脱数据库一环。
做完这套n-tier的新系统,得到新老两套系统团队的认可,一时风光无二。遗憾的是, 赶上连年熊市, 交易量萎缩,公司被桥水收了,我们各自散去。
我们团队中不少人后来做到MD, 其中一位印度经理,因为领导n-tier产品有功,升职至SVP,去新公司带去5位初中阶经理。邀我,我却独自去某投行当时正火爆的衍生产品部门。几年之后,他已经的团队扩大到2000多人,随去的各位大多做到MD。后来我所在的公司倒下,我去他那儿谋职,他已经不再关心任何技术能力,将我引荐给他技术部门的头头,也拿到一个奥发,还是技术类。
拿上这个奥发去跟现任上司恳谈。上司也是一位老印,立刻把我吹捧云里雾里,足以让我放下转职的想法。当时感觉离MD很近了,弃之可惜。没想到这哥们摆了俺一道。后来大衰退日益严重,我被砍了。
回看其间十年,教训是
(1)技术只是敲门砖,有它不错,没有也行。敲开门以后不可恋战,头头们只有7秒的记忆,该立即转向发展管理职能,否则难有大成。我本来有机会转向管理职能,可惜贪恋搞技术不求人,反而做管理要处处求人。错错错。
(2)不要听信上司的迷魂汤,要砍人时,他不会记得跟您JB过什么,他也许每天对每一位手下都那么表演。
(3)单打独斗走不长,一定要趁早发展自己的队伍,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俱往矣,事后人人诸葛亮,当时个个不思蜀。
图为2020年在世贸5号楼任职投顾期间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