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桥(一)——多桥之都
北京的桥(一)——多桥之都
楼兰
世界上有若干以桥文明的地方,那是因为那些地区多河流或傍海湾。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水多的地方自然需要较多的桥,那些水乡水城或滨海城市也就以桥数众多或某桥具有地标特色而闻名于世。
然而,如今有个既不靠海也没啥河流的大都市,却建造了无穷多的桥——当然是旱桥,或者叫路桥,也叫立交桥。其实此地完全无需这些桥来增加声誉,更不必用这些桥来做特殊地标,因为这个城市本来就大名鼎鼎,有着很多世上独一无二的古址新迹。她就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我从小生长的地方。
鸟巢旁的四环路北辰桥
如今回到北京,“打的”不仅是一种出行的手段,也是了解时下风貌民情的方式之一。北京的“的哥”即出租车司机都爱与乘客聊天侃大山,以消磨路上时光。因为整天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们在这个城市里转悠,的哥们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口聊的也往往不同凡响。听的哥说:“全国就属北京立交桥多,没事儿造这么多桥让人眼晕。咱整天开车的见了这些桥都发怵,因为记不住哪儿是哪儿,也整不清楚每座桥上该怎么拐弯儿。”
与三十多年未见面的高中同学们聚会,当年同桌的他,大学毕业就到北京城建部门建路造桥,从参建北京第一座立交桥开始,迄今经手建造的桥比别人走过的桥都多了。业绩贡献与身份地位成正比,眼下的他已是掌管全市建设的领导,算是咱班同学中最出息的成功人士之一。虽然正忙着验收奥运场馆,他仍然不忘同窗情谊,为了满足从海外归来的我会见同学的心愿,身居要职的他包揽了从安排聚会、定座买单、到接送老师等的全套服务。
尽管对老同学不胜感激,我却仍忍不住向他这当主管的直言本人在京多日的亲身体验以及广大民众和的哥们的意见。“全怪你啊,给北京造了这么多的桥,反倒让北京的交通越来越乱越拥挤。”众同学也跟着发难,这个说某立交桥设计不合理总是堵车,那个说某环路出入口没选对地方,还有说路标指示牌不清楚……我觉着主要问题是北京的整体城市建设缺乏有远见的统一规划。他解释说自己就管建造这摊儿,规划、设计、设置标示牌等都另有部门负责。这更说明发展中的北京还需要统筹和协调。拿咱外行的眼光看,北京的路桥和建筑物若论建造质量其实真不错,老同学功不可没。但我总感觉在城市开发整体意识上有些基本点没搞对方向,这当然不是一两个人能做主的。可既然逮着他这个大小算个头儿的,咱也趁机反映意见关注一下国内建设么。
首先,我觉得北京的亮点根本不在于有些人津津乐道的飞速变化和标新立异的新建筑,因为她不像深圳之类从渔村平地造起的城市除了现代没别的。古都北京的韵味全在其历史内涵中,因此恰恰就不该把此地的古老拆光了变没了。可惜,北京依然没有记取当年拆城墙破四旧的教训,在新世纪仍然进行着大刀阔斧的破旧立新。我走过前门外西四等老城区的一些经典胡同,好像到了地震灾区,真感触为何人们把China叫“拆哪”!很多旧日城门古迹荡然无存,只把名称冠在一座现代立交桥上,这样的古为今用实在令人悲哀!办奥运搞开发不是摒弃传统毁灭古旧的借口,新的现代的并非就一定就是好的,日新月异也不见得是众望所向,殊不见欧洲很多历史城镇就拒绝变化保持古老。北京,有那么多令人骄傲的古老,除了作为地标的皇宫园林,还有城市的细胞血管——四合院民居和胡同。可如今,这北京的基因还剩了多少?早有人疾呼,尤其在古迹众多的北京皇城中心区,应该谨慎拆旧并禁止建造破坏整体气氛的新式建筑物。但天安门广场旁还是出现了一个巨型亮蛋国家大剧院,就是这个都市里最滑稽的一个败笔。
其次,修路造桥者应该搞清楚这些东西的功用是方便人类生活,而不是摆样子搞形式。记得三十年前北京新建第一批立交桥时,曾把它们当作城市现代化的装饰物,首先考虑美观而非实用。据说试图把每座桥的样式都搞得不相同,从高空看这个像蝴蝶那个似蜻蜓的,结果每座桥的转向方式各辟蹊径,不仅令司机们晕菜,更加长不必要的引桥占用多余的地皮,也因车辆行驶路线延长而形成拥堵。至今,北京的路桥依然是批发的形象工程:为了一圈圈扩建环路而大搞拆迁,没水也架桥——在对称地点建造立交桥。那类封闭式高速路和上下交错的立体行车桥本来适于旷僻地区的交通,或城与城之间的连接路段,充其量在城市边缘作为融入市区道路的过渡。如若在商业区生活区集中的都市内过多采用,就会把城市切割得四分五裂。在北京,经常眼见到要去的地方就在路对面却偏偏过不去,开车要绕大圈子,骑车或步行人过马路更不方便。用如今国内流行语来说,就是缺乏“人性化”考量。
繁华市区的天坛东路也封闭,行人过路必须绕远走天桥
不知道规划设计建造者们是否考察过足够多的国外城市,不知这北京的建设布局学了哪一家?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上也走过不少弯路。我居住多年的美国波士顿,当年就因修建两条穿越市区的高速公路把城市割裂,破坏了整体布局和景致,正好被高速路劈为两半的唐人街外侧部分从此萧条。为了补救这令文化之都波士顿丧失风貌的建设败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政府斥资巨款搞了一项“大挖掘”工程,主要就是要把穿城而过的高速路段重建成地下隧道,而将地面回归成方便民众的城市道路和生活绿地。这至今未结尾的“大挖掘”因工期一再拖延、经费不断追加,还有闹出人命的“豆腐渣”和贪污丑闻而臭名昭著。美国人一定“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后悔当年就不该在市中心修这些令都城市元气大伤的地面高速路。
作为晚开发一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完全可以吸取外国人的教训,尤其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然而,中国人似乎把发达国家过来人的劝告当作嫉妒或试图阻碍中国发展的不怀好意,别人越说不,咱偏要这么做。今天的北京布满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与壕沟,这些精心施工的路桥,既是通路又是障碍。由于到处是封闭路立交桥,步行人过街要走地道或天桥,对腿脚不便者来说很残酷。原先从我母亲的住处过马路就可以到一个小公园,近年这条普通马路变成了高架路,去公园要绕个大弯子从桥下层钻过,沿途却根本没修人行便道,人与汽车争路而行是多么危险!咱老妈从此与数十米以外的公园无缘了。
另外,北京走错一步的还有过于宽松的购车上牌照政策,造成如今的私家车泛滥交通恶化。奥运会期间的单双号限行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如同日后搞计划生育也难挽救当年鼓励人口增长惹下的祸根。在发展城市交通上,北京在一开始就该考虑到自身的人口巨多,因而不该允许私家车盛行,而应像东京、纽约等大都市那样发展以地铁为主导的公共交通。要说如今北京的公交车线路也算相当发达,但依然没有充分照顾各阶层民众的需要,不够人性化。
我也向老同桌抱怨,北京地铁站的标志不明显因而寻找不易,站内滚梯只有上没有下,让老弱病残走下数百级台阶可真够难为的啦。他说每个车站应该都有垂直电梯,不然通不过验收。咱希望的是,电梯不要只当应付验收的摆设,应该随时向乘客开放。他说会转达咱海外华人的合理化建议,检查城市建设中的瑕疵。公平地说,北京城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变化,但既然依然存在很多不方便,说明还是有不足之处。咱提意见也是为了北京的明天更美好。
没想到,却水少河的北京会变成一个“多桥之都”。当下北京到底有多少立交桥?恐怕连经手建造的咱同桌也说不清,因为这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太多的现代旱桥,让北京变得面目全非,却似乎到处大同小异没了本来的特点。回到故乡北京,已经找不到往年的风貌,也没了怀旧的感觉,却让太多立交桥在感官上和行动上留下了疲劳的印记。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美女人创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