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江三峡,看千古之谜-悬棺【图】
以前听说过三峡的“悬棺”- 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至于当地人为什么这样做,棺木是如何“悬”的,有不同的说法。
网上说过去在长江三峡和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的悬崖峭壁之上,有许多悬棺,三峡大坝建成后恐怕会淹没一些悬棺。
夏天去三峡旅游,在小三峡和神农溪的悬崖峭壁上看到了悬棺。
从龙进溪码头进入小三峡旅游区。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大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南起巫山县,北至大昌古镇,全长约60公里。全长50公里。从瞿塘峡行至巫峡后,即进入25公里长的大宁河宽谷。大宁河发源于大巴山区,是三峡地区的一条大支流。“小三峡”就是大宁河风景的精华所在。1991年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著名的巫山小三峡,也称大宁河小三峡。有人赞颂它“不是三峡,胜似三峡”,“神矣绝矣,叹为观止矣”。还有人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宁河不是峡;五岳归来不看山,宁河归来不看峡。”
所谓巴雾峡悬棺,是指离地面不到几十米或几百米的悬崖翘壁上,隐约可以看到一些棺木陈放于裂缝、台坎和小洞间。顺着导游指的方向,果然可以看到一个在山洞里的棺木。
在巴东乘船去神农溪
神农溪原名沿渡河,后因传说中神农炎帝在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改为神农溪。整条溪流共分3个峡段(由长江交汇口向内依次为:龙昌峡、鹦鹉峡、神农峡)和1条支流(绵竹峡),
河水两边的山岩多成80度至90度斜坡直插溪底,两岸的峭壁上不时出现这种岩洞。
导游说,一些这样的岩洞过去放有棺木,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开始蓄水后会提高长江上游的水位,夏季140多米,冬季最高水位为175米。有一些原已查明的,在岸边相对位置较低的的悬棺被“保护性”地移走了。
这个看上去像是放悬棺架的支架上
这洞里有两个棺木
这个洞里似乎也有人的活动迹象
据导游说,这个洞里有棺木,但是船走的太快,角度看不到
这里有一个悬棺陈列馆,但是除了一具棺木,没有太多的展物
著名的白帝城。过去人们要爬很长的一段台阶,现在由于三峡水位的升高,白帝城所在的山相当部分都被淹没了,修了一座风雨廊桥便于人们过去游览。
白帝城的博物馆对悬棺有很详细的图文解释。所谓的悬棺之谜在于,为什么要把棺材放在山洞里或悬崖上,再是如何放在这些地方的。几位导游说到悬棺安置的可能方法,要么从山上用绳索放下来,或是从下面设法放上去,无论哪一种可能,在当年都非易事。
示意图
从悬崖处取下的棺木
几种悬棺的安放方式
如在神农溪看到的
这是在长江岸边见到的
江边的水位是被三峡大坝升高的130多米,上面的那条颜色分明的线代表冬季蓄水时的最高水位,175米
升高的水位淹没一些古迹,固然可惜,但最大的潜在危害是对两岸的冲刷,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另文再讨论。
三峡悬棺
悬棺,在三峡一带,因为地域不同,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 瞿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大宁河巴雾峡、滴翠峡,大宁河上游巫溪县境内的荆竹坝,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九畹溪等地都有悬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1悬棺现状
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着:“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棺材内到底有没有金银,棺木是怎样搁置上去的,无人知晓,成为千古之谜。在今天,三峡悬棺之谜,已经被揭开!
经实地考察,大小三峡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棺木置于所凿洞穴中。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先生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坝岩壁悬棺群中取下一具悬棺,据考证是我国古代巴国时候的木悬棺,距今已两千多年,仍未腐烂。棺木长2.1米,由一段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未用钉铆,扣套严合,浑为一体。悬棺洞穴选在日照短(每天约一个时辰——2小时)的峡江绝壁之上,岩穴倾斜度为20度,不积水,通风、避雨、干燥,人迹罕至,古保存至今,完好无损。棺内有两具尸骨,一具是十三四岁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岁的女孩。女孩尸骨后脑骨有钝器击伤的痕迹,由此推论此棺男孩是有权有势的富贵之子,女孩是陪葬的。其殉葬品是铜带钩、铜镯(此棺现存展于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琵琶洲上的巫山县文物展览馆内)。1971年,三子(驼子、跛子、秃子)瞿塘探宝,从夔峡绝壁上取下一酷似风箱的悬棺,棺内并无什么金银珠宝,只有巴国时的铜器、土陶之类。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冒险从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中的古文悬崖峭壁上掀下一悬棺,棺内除尸骨以外,只有一包茶叶和书籍。除此之外,从其它悬棺中发现的殉葬品还有史料、麻布、药物之类。在五六十年代发掘的瞿塘峡口南岸四川巫山县大溪(系母系氏族后期遗址)墓葬群中,死者有枕石斧、石锄的,有戴玉块、玉环、耳坠、蚌圈、蚌环、骨锣装饰品的。更有奇者,头下枕的是鱼,嘴里衔的是鱼,两手握的是鱼,身体两侧放的是鱼。看其葬品,便知其人(包括职业、地位、富有程度)。由此不难看出:枕石斧、石锄的是农夫;戴玉块、玉环、耳坠、蚌圈、蚌环、骨锣的是富贵之女;头下枕鱼、嘴里衔鱼、手里握鱼、身边放鱼的是渔夫......。在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滴翠峡有一船棺,不难看出死者生前是打鱼为生的,其殉葬品不外乎是鱼网、鱼钩之类。想必是:在世有福阴有福,九泉之下恋人间。
那悬棺是怎样搁置上去的呢?据考证,方法有三:一是据史料载,古时前辈老人死后,后人“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二是沿岩壁修道凿穴,将死者葬于洞穴,葬后怕人盗墓或损坏,将其通道毁掉。三是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
http://www.baike.com/wiki/%E4%B8%89%E5%B3%A1%E6%82%AC%E6%A3%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