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京人的消闲,秋兴【组图】

北京人的消闲,秋兴【组图】

博客

秋夜,寒意降临的北京胡同

秋风起,秋风凉,秋高气爽,不少人认为北京最好的季节是秋天,至少过去是这样。

北京人在秋天有几项喜欢做的休闲娱乐之事,登山看红叶,赏菊花,吃柿饼,糖葫芦,放风筝,

和小孩子用落叶玩的拔根儿游戏等等。

这些在美国几乎也都能做到。

但有一件事办不到,就是秋兴,说的通俗点,就是斗蟋蟀,斗蛐蛐,

过去这是大人和小孩儿都喜欢的一种“娱乐”项目。

小的时候,家里也有若干瓶瓶罐罐,养着从地里捉来的蛐蛐,什么大牙,黑头,亮背,油葫芦的叫着。到了晚上,家里蛐蛐此起彼伏的叫声让大人心烦,小孩儿高兴。放了学,和院子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斗蛐蛐,虽然不赢房子不输地的,但赢者也是趾高气昂,输者垂头丧气的,最倒霉的是斗败了的蛐蛐,轻者肢体伤残,重者奄奄一息。

网上查到,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篇,留下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诗句。古时候,对一般家庭妇女来说,蟋蟀的叫声,就是秋凉天气的信号,要裁制过冬的寒衣。为此,织妇就得赶紧织布,所以蟋蟀又被人们称为“促织”。据说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时,斗蛐蛐上至王公,下至庶民,连出家人也传有此爱好,民间相传的济公斗蟋蟀就是一例。南宋宰相贾似道为著名的蟋蟀宰相,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常与妻妾蹲在地上斗蟋蟀,并写过一本《促织经》,可见爱好之深。明朝有一位好斗蟋蟀的皇帝,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皇帝、富豪有以金或象牙为笼养蛐蛐,还出现专门的场地和专门调教蟋蟀的人,斗蛐蛐直到民国仍长兴不衰。

 “文革”期间,连养花种草都属“四旧”,养鸟,斗蛐蛐则更是玩物丧志,属于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之列了。1966年夏天,家里的蛐蛐罐就被彻底清除了,那年的夏末秋初好像也很少听到蛐蛐那诱人的叫声,大概它们也有预感,保持低姿态了。以后,在北京城里再没有听到过蛐蛐的叫声。

今天的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就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斗蛐蛐又成了北京人的新时尚,新消遣。现在有专门的市场,出售蛐蛐和养,斗蛐蛐的什物。

据山东宁阳蟋蟀研究院Ningyang Cricket Research Institute瞧这气派,研究院哎)的数字,去年,用于蛐蛐销售和保养的费用高达4亿万人民币,约合63百万美元。

斗蛐蛐协会在全国涌现,网页有20个左右。上海现在有十几个蟋蟀市场,在包括北京的几个城市里,斗蛐蛐的场面被投影到大屏幕上展示。 

一家出售和斗蛐蛐有关的各种用品的商店主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支配,希望找点有历史特色的爱好。

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把斗蛐蛐的喜爱和西班牙人热衷的斗牛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斗蟋蟀的危险要少得多。(倡导昆虫权利的人注意,失败者一般是给扔到人行道上放生,其鸣叫声也许最终止于行人脚下或是霜冻)

不幸的是,斗蟋蟀的热潮也吸引了不少非法赌徒。9月下旬,江苏省警方在一次突击搜查中拘捕了79人,收缴获100只久经沙场的蛐蛐。据警方介绍,蛐蛐的主人可下万元人民币赌注。观众在每个回合下的赌注可超过10万元人民币。

大多数斗蛐蛐的爱好者坚持认为这是个促进友谊的友好竞争。

尽管斗蛐蛐的热情开始在电脑游戏族中增长,这仍然主是老年男性的领域。

一位72岁的退休教师说,这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那时候大家都穷,但你可以在城外捉蛐蛐。 

现在,虽然城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但这蛐蛐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大快乐。

您要是能忍受得了厮杀的场面,这个链接还有录像显示,咱现在是弃斗从善,不忍目睹了。 http://ap.ntdtv.com/b5/video/id/34527

看看斗蛐蛐的基本过程

参赛代表

现在还分等级呢,过去大块头的白占便宜

时代的进步啊

战前准备,动员

您瞧瞧,蛮正式的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被人操纵呀

得,掐上了。有时候还真是胜负难分呢。

注:图主要来自纽约时报Chirpsand Cheers: China’s Crickets Clash

By ANDREW JACOBS http://yinmodong.blshe.com/post/338/117872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StillH2ORunDeep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