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贾导,再说贾导。
再看贾导,再说贾导。
雅非
雅非
这两天恶补贾璋柯的电影,因为听说他的“三峡好人”得了什么奖。我要看贾导的片子完全是好奇他为什么总得奖,因为我以前看过他的一个短片集子,知道贾导的电影我是绝对不喜欢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总得奖。后来因为没有找到“三峡好人”,就看了另外两个以前没看过的,一个是“站台”,一个是“任逍遥”。看完后,我还是以前一样的感觉。这贾导啊,几年来没一点变化,还总是拿个摄像机,哪儿难看,哪儿拍。我这个人,并不是个爱国愤青,但看了贾导的片子,却也要说,这贾导怎么跟安东尼奥尼似的,尽拍咱大秦国又脏又臭的地方,并尽找咱大秦国那些形象猥琐,举止怪癖的人(尤其是男人)拍。我看贾导的片子,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种片子怎么也不能给我的美国学生看。我自己看了都要吐,美国学生看了,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会怎么看中国。
查贾导片子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贾导的话,说什么“新电影”就是导演跟人物们一样不明白,一样不清楚,一样迷茫。。。总之,在贾导的所谓新电影里头,导演跟人物们一样无知,一样糊涂,一样痴呆,一样对生活没有解答,没有指望。我看了贾导那段话,心说,那要你贾导干什么?艺术不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吗?要是你贾导跟你拍的那些乌合之众一模一样,你还拍个什么电影,还搞个什么艺术?怪不得我看贾导的电影,总想吐呢。原来,他就跟那个把抽水马桶搬到展示大厅里说那就是现代艺术的达达主义艺术大师似的,专门把生活中最丑陋,最不堪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再现在他的电影里(说好听的,那叫原生态)。我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个艺术家,我一看他画的画,就惊诧不已,就感叹:啊,原来世界在他的眼里是那样一副样子。他眼里的世界比我眼里的世界更丰富,更有趣,有时候更美好,有时候更深沉,有时候更。。。会更这样更那样,但绝不是更丑恶,或更令人作呕。再者说了,原生态也不就都是丑的,臭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千奇百怪,色泽斑斓的。怎么一到贾导手里,就不堪入目了呢?仔细想想,还是人--贾导拍的人太不堪入目了,从形象到言行都太不堪入目了。
本来我还想,是不是我看的贾导的片子不够,碰巧看到最差的,这样说人家不公平。所以我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调查研究。现在,我还是那句话:别拍片子了,贾导。这句话也是我从前写过的一片短文的题目。附文于此:
别拍片子了,贾导!
昨天看了贾璋珂的一个短片集子,里面有三个,一个叫《公共场所》,一个叫《狗的状况》,最后一个长一点,叫《小山回家》。好像都是很多年前拍的了。前阵子看过他的《世界》,新一点。觉得他没多大长进。
看贾璋珂的电影,就像看见一个跟自己完全不一个类型,彻底地对其毫无感觉的男人,喜欢不起来。再加上“这男人”的外表肮脏邋遢,叫人厌恶。贾导不知道要拿电影干什么,大概只是拿它做一架机器,无人操纵的机器,照着谁算谁,照到哪儿算哪儿,拍出来是一团毫无艺术感的大拼盘,大杂烩。
《公共场所》拍的是痴呆木纳的嘴脸,灰头土脸,丑陋不堪的人群。你看了觉得这些人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语言,没有知识,没有思想,连好奇心也没有。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跟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他们毕竟是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他们一定是有感情,有欲望,一定是有一定知识,有一些思想的。贾导用了什么手法让观众觉得这些人连牲畜都不如?他用了什么手法让观众对这些人除了厌恶以外连同情都不可能?这样的效果难道是贾导拍电影的目的吗?如果是的话,他使用的那些手法,不管它们是什么,一定也该叫做艺术手法,一定也是艺术了。这种艺术与我所熟悉所习惯的艺术的唯一不同在于,它非但不使人的精神有所升华,反而使人的精神为止堕落。那种堕落的感觉是吃了只苍蝇的感觉,无法清除,也无法净化。难受至极,苦不堪言。
《狗的状况》看了也难受,也厌恶那群折磨狗取乐的人。可贾导的本事在于他不只是让你厌恶那一群人或那一个人,他让你厌恶整个那一个民族,让你厌恶育出那一个民族的文化。你厌恶得不能自己,却心有余悸。你觉得贾导是教唆犯,太过分的教唆犯;你觉得整个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你但愿自己没有看他的电影,没有让他挑唆得厌恶甚至仇恨那么多人,那么多自己的同胞;你开始讨厌贾导,开始认清他的预谋,开始对自己说,够了,再也不要看贾导的电影了。
《小山回家》试图讲个故事,动机似乎是有的。但贾导的手法不适合讲故事,只适合描绘污秽和丑陋,不厌其烦地描绘,丢了故事也在所不惜。小山并没有回家。小山只是像一只苍蝇那样,把那个城市当做一堆臭哄哄的粪便,在上面盘旋,嗡嗡作响着盘旋。而贾导则带着一个摄像机,忙不迭地追逐着这只苍蝇。
真恶心,贾导!别拍片子了,贾导!
查贾导片子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贾导的话,说什么“新电影”就是导演跟人物们一样不明白,一样不清楚,一样迷茫。。。总之,在贾导的所谓新电影里头,导演跟人物们一样无知,一样糊涂,一样痴呆,一样对生活没有解答,没有指望。我看了贾导那段话,心说,那要你贾导干什么?艺术不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吗?要是你贾导跟你拍的那些乌合之众一模一样,你还拍个什么电影,还搞个什么艺术?怪不得我看贾导的电影,总想吐呢。原来,他就跟那个把抽水马桶搬到展示大厅里说那就是现代艺术的达达主义艺术大师似的,专门把生活中最丑陋,最不堪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再现在他的电影里(说好听的,那叫原生态)。我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个艺术家,我一看他画的画,就惊诧不已,就感叹:啊,原来世界在他的眼里是那样一副样子。他眼里的世界比我眼里的世界更丰富,更有趣,有时候更美好,有时候更深沉,有时候更。。。会更这样更那样,但绝不是更丑恶,或更令人作呕。再者说了,原生态也不就都是丑的,臭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千奇百怪,色泽斑斓的。怎么一到贾导手里,就不堪入目了呢?仔细想想,还是人--贾导拍的人太不堪入目了,从形象到言行都太不堪入目了。
本来我还想,是不是我看的贾导的片子不够,碰巧看到最差的,这样说人家不公平。所以我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调查研究。现在,我还是那句话:别拍片子了,贾导。这句话也是我从前写过的一片短文的题目。附文于此:
别拍片子了,贾导!
昨天看了贾璋珂的一个短片集子,里面有三个,一个叫《公共场所》,一个叫《狗的状况》,最后一个长一点,叫《小山回家》。好像都是很多年前拍的了。前阵子看过他的《世界》,新一点。觉得他没多大长进。
看贾璋珂的电影,就像看见一个跟自己完全不一个类型,彻底地对其毫无感觉的男人,喜欢不起来。再加上“这男人”的外表肮脏邋遢,叫人厌恶。贾导不知道要拿电影干什么,大概只是拿它做一架机器,无人操纵的机器,照着谁算谁,照到哪儿算哪儿,拍出来是一团毫无艺术感的大拼盘,大杂烩。
《公共场所》拍的是痴呆木纳的嘴脸,灰头土脸,丑陋不堪的人群。你看了觉得这些人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语言,没有知识,没有思想,连好奇心也没有。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跟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他们毕竟是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他们一定是有感情,有欲望,一定是有一定知识,有一些思想的。贾导用了什么手法让观众觉得这些人连牲畜都不如?他用了什么手法让观众对这些人除了厌恶以外连同情都不可能?这样的效果难道是贾导拍电影的目的吗?如果是的话,他使用的那些手法,不管它们是什么,一定也该叫做艺术手法,一定也是艺术了。这种艺术与我所熟悉所习惯的艺术的唯一不同在于,它非但不使人的精神有所升华,反而使人的精神为止堕落。那种堕落的感觉是吃了只苍蝇的感觉,无法清除,也无法净化。难受至极,苦不堪言。
《狗的状况》看了也难受,也厌恶那群折磨狗取乐的人。可贾导的本事在于他不只是让你厌恶那一群人或那一个人,他让你厌恶整个那一个民族,让你厌恶育出那一个民族的文化。你厌恶得不能自己,却心有余悸。你觉得贾导是教唆犯,太过分的教唆犯;你觉得整个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你但愿自己没有看他的电影,没有让他挑唆得厌恶甚至仇恨那么多人,那么多自己的同胞;你开始讨厌贾导,开始认清他的预谋,开始对自己说,够了,再也不要看贾导的电影了。
《小山回家》试图讲个故事,动机似乎是有的。但贾导的手法不适合讲故事,只适合描绘污秽和丑陋,不厌其烦地描绘,丢了故事也在所不惜。小山并没有回家。小山只是像一只苍蝇那样,把那个城市当做一堆臭哄哄的粪便,在上面盘旋,嗡嗡作响着盘旋。而贾导则带着一个摄像机,忙不迭地追逐着这只苍蝇。
真恶心,贾导!别拍片子了,贾导!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美女人创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