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钢琴老师:米太太和她的米先生
《世界周刊》世界周刊1619期
2015年03/29-2015年4/04(发表时有删节)
本着女儿要富养的原则,女儿一过五岁我便张罗着给她找钢琴老师,也不管她到底有没有那个天赋。
我家先生工作的大学有一个据说很是不错的音乐学院,音乐学院专门还有一个面向社区的音乐学校,里面都是些专业的老师,从孩子到成人开了很多很多的课程,供非专业的人们选择。
在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及仔细研究了学校网站上提供的信息之后,我锁定了三个钢琴老师。并且都跟她们预约了见面。
一位是位中年的俄罗斯女士,作风比较强硬;一位是深受亚州家庭喜欢的比较注重考试的白人老太太,老太太看起来很干练利索,很是雷厉风行的样子,但也显得有点严厉;另一位则是一位和蔼可轻的白人老太太,与前一位相比,这位年龄稍微大了一点,但好象更加耐心。
我曾经犹豫于这两位白人老太太之间,不知道如何取舍,因为各有各的优缺点。后来,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她好象更喜欢最后一位,因为后面一位看起来更像个“外婆”似的。
凭着我对我家女儿的理解,她不是那种在压力下更能够更能茁壮成长的人。相反“鼓励”对她来说可能更好一点,反正不满意了也还是可以再换的,于是我们决定选用后面一位老太太作为女儿的钢琴老师。
新学期开始,女儿的钢琴学习也就开始了。
还是跟老师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就问过老师,我和先生对音乐一窍不通,能否女儿上课的时候,我在旁边旁听旁听,也好更好地督促女儿回家练琴。
老太太非常高兴说这样更好。
从此开始了我们的学琴生涯。
老太太姓
Miller,我们私下就叫她米太太,米太太果然极有耐心,而且我觉得她并不是把教钢琴当成了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半个小时的钢琴课,她经常上出四五十分钟,甚至是一个小时,只要是后面没有其他的学生,她就恨不得多给你讲。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给我儿子找个的一个长笛老师,时间一到赶紧停下来不说,还一堂课得马上付一堂课的钱。我总是觉得把教书育人与金钱赤裸裸地挂在一起,让我这个伪读书人很是接受不了。
自然,钢琴老师这么友好,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不懂事,过节啥的,从国内回来,
Recital哈的我也会给米太太准备点小礼物,一小盒巧克力啦,一束鲜花啦,我知道米太太并不缺这些东西,我只是想表达我真心的感谢!
有一次闲聊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了中国饭,我问她吃不吃中国饭,她说她丈夫以前也有很多国际学生,她对外国文化是很感兴趣的,刚好快要到中国新年了,我于是顺势邀请她和她的丈夫来我家吃中国饭,过中国年。米太太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邀请。
米太太的丈夫我们见过两次面,都是在
Recital的时候,老头子西装笔挺地,也是满脸慈祥的样子,每一次都在那儿充当摄影师。
选了个周六,我和丈夫认真地准备了起来,我俩还事先拟订一个菜单,认认真真地按照上面的做,一切就绪以后。也差不多到了约订的时间。
电话响了,是老太太来的,原来是找不着路了,也难怪外面下着大雪,天也快黑了,电话里讲了半天,看老俩口还是未到,先生只好去路上找他们。
一进门老太太给了我两束商店里买来的花。
细心的老俩口还各自带来了自己室内要穿的鞋。
闲聊几句,看时间不早了了,加上天气也不好,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晚餐。老两口对我们的菜赞不绝口。非常巧的是米先生也在先生工作的大学做教授,而且还认识先生单位的一些同事,都是热爱做研究的,米先生跟先生聊得很好,说到喝酒,米先生更是说他是评酒协会的,责怪米太太不让她带酒来,说怕我们不会喝酒。然后告诉我先生,他明天一定要送他一瓶好酒。
老两口还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结婚快五十年了,两人都已经近将近八十岁,米先生比米太太大了一个月,然后米先生调皮地说,年龄小的自然要听年龄大的话啊,可是不自觉的,米先生称呼米太太的时候,却喊成了“妈咪”,怕我们不解,米先生赶紧解释说,他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称呼米太太的,我赶紧附和着说,跟着孩子们喊,是这样。他马上来一句:“
What ever!"。两老还告诉我们他们两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认识的,当时米太太在那儿学音乐,米先生则有点得意地显摆是米太太先看上的他,米太太也懒得辩解什么。
酒足饭饱,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晚餐时间。
考虑到天色已晚,外面又在下雪,因此,没敢多留两位老人。我们一直把两老护送到他们的车上,看着他们开车离开,中途怕他俩迷路,还又打电话去问了一下,好在一切顺利,老两口一到家,就赶紧打电话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米先生给我先生写来了一个
E-mail,说自己太“embarrass”了,原因竟然是自己当晚一回家便包好了准备要送先生的酒,第二天一大早来单位的时候竟然给忘了,告诉我先生他明天一定会给他带来。先生赶紧回复说没有关系,担心米先生年纪大了跑来跑去不安全,问他要不我先生自己去他那儿拿,米先生却从此不再作任何回复。第二天,米先生还是不理我先生,我先生心里有点担心他这么大的年纪,回不会是有什么事,想打个电话给他,但又觉得不是太好,只好作罢。
第三天一大早先生才到单位,就发现了米先生的留言,原来米先生在七点过点就已经来过了。因为没有遇到先生,便把酒留给了前台的人,请她转交。
滑稽的是,先生的单位还有另外一个中国人,那个人的
First Name,刚好是先生的Last Name。前台的人不小心,把酒送给另外的那个中国人了。
当然,酒最终物归它原来要送的主人。
只是好玩的是,第二天,米先生又亲自送来了另外一瓶酒,不过这次是给前台的人,估计是感谢她追回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