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海不归的冷思考(3)经济篇
一些考察海归运动的文章,都已经或多或少提到了家庭收入和开支,家庭财富积累等方面的问题。
住房问题是值得最优先考虑的。在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海漂了10年以上的海不归们,多数人都已经购买了一套住房。而十年前海归回国人员,如今也至少有一两套自有住房了,当然多数是公寓。前者如果铁心回国,卖掉国外房产,在国内也不大会有购房能力的困难。也有一部分人出国前已有房产,或者这些年已经在国内置产,都没有后顾之忧。问题是那些在国内和海外均无房产的人士,如今一旦要海归到国内房价昂贵的一线城市,就可能面临巨大的购房压力。
前西北大学涂叙新博士海归到杭州,以自杀的悲剧结束,其中住房困难,购房无望是令其绝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说他的月薪(也是全家收入)只有5千元左右,其中一半用于房租,可住房条件只相当于国外贫民窟水平,远不如西方大学城的一般出租公寓。这样的生活怎不令人难堪郁闷?
不久前媒体报道北京上海等科学院系统60万人民币资助“百人计划”的购房补贴,已经无法支付一套市内普通公寓的首付;而这笔钱到武汉,长沙,合肥等二线城市,几乎可以全额购买一套公寓。因此,海归人才到内地去已经是历史潮流了。
国内开车的开支除了维修便宜一些外,其他都比美国高。尤其是高速公路收费,达到每公里0。5-1。0元,几乎与火车票机票价格持平,实在高得离谱。当然如果有公费报销,一切便不在话下了。
孩子的教育和医药费开支在国内也是要特别注意的。国内名牌中学的择校费,或者私立学校学费,动辄都是数万;父母的公费医疗保险一般不覆盖小孩,一旦生病住院,开支巨大。
日常家庭开支其实也与国外接近。10年前我曾观察光就一周食品和日常用品开支,国内超市450元人民币的消费与美国150美元的购物相当。现在的情形恐怕是人民币的购买力比那时相对更低了些。如果你有喜欢喝咖啡,品洋酒,吃西餐之类的洋嗜好,国内的消费让你感觉价高质平,物无所值。
国内消费的真正亮点是下中餐馆和雇人,这里都有劳动力较便宜的因素;至于公款消费,国外更没办法比。当然权利的大小决定了公款消费的资格档次和机会多寡,这也是海归回国后很多人拼命抢官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海归回国后的收入,个人情况千差万别,不过本人观察多数情况应该是低于海外的收入。对于那些出了大名(当上院士之类寡头),当了大官,或者创了大业的部分幸运者而言,收入肯定不成问题。
国内消费讲面子排场,讲人情关系,消费种类丰富,切合国人需要,等等原因,都可能使你海归后倍感囊中羞涩,入不敷出。
海归后钱够花吗?这个不得不仔细考虑清楚。